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效果分析
2018-02-08王爱娥薛丽秀
王爱娥+薛丽秀
【摘要】目的 探究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双盲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82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单独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加以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经稳心颗粒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有效,可推广。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稳心颗粒;辅助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3..02
心力衰竭以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等表现,属于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常常伴发心律失常,病情加重且治疗难度较高[1]。因此,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药物进行治疗。鉴于此,本文对我院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双盲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患者82例进行随机分组,经双盲法随机分为以下两组,即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1.5±8.3)岁。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26~76岁,平均(51.0±8.1)岁,两组知情同意,主动加入研究,其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前,询问患者病史,安排血糖、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加以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如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扩张剂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胺碘酮(生产厂家: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103)治疗,口服,0.2 g/次,3次/d。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即稳心颗粒(生产厂家: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6),口服,9 g/次,3次/d。两组连续治疗≥1~2周,并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变化,心
律≤55次/min,减少胺碘酮用量;QT间期延长≥500 ms,停药。
1.3 疗效判定[2]
显效:阵发性房颤消失,阵发性室性、房性心动过速降低>90%,房性期前收缩降低>75;有效:阵发性室性降低>75%,房性期前收缩减少>50%;无效:阵发性房颤未达到上述标准,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
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療后,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胃肠道反应,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4.88%。对照组,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7.32%。差异无显著性(x2=0.213,P=0.644>0.05),减少胺碘酮用量,便会恢复正常。
3 讨 论
本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以抑制复极过程,经口服,有助于延缓体内动作电位的发生,并且还可以阻挡K+、Na+、Ca2+通道作用,减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冠脉流量,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等。但胺碘酮半衰期较长,即14~28天,一旦患者长期服用,便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失眠、头疼等,甚至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此,需要虚招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显著的药物。
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用,其成分包括三七、党参,黄精,琥珀,甘松等,党参、黄精合用起到益气养阴之功效;三七起到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琥珀、甘松具有镇静安神、行气活血作用。诸药合用,可以发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用。其中甘松含有一种颉草酮成分,其可以稳定细胞膜、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促进心肌细胞活动频律降低、延长心室肌与心房肌以及传导系统动作电位时间,从而达到抑制心律失常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三七可以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心率,间接改善QT间期。同时,相关研究指出,稳心颗粒的“黄精、党参、三七”有助于改进心肌缺血状态,缩小心肌缺血范围,最终达到扩充心脏容血量的目的,促进心输血量的提升[3]。
总之,稳心颗粒辅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合并心衰,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容.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5,27(6):68-69.
[2] 郑俊华,唐浩然,罗琼珍,等.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4):777.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