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过了≠学会了

2018-02-08杨雁鸿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字学会过程

杨雁鸿

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所以老师们会在课前精心备课,课中辛苦指导,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有些能力的训练浅尝辄止,有的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仅仅是学过了而已,掌握的并不扎实,有的知识甚至在头脑中没有留下多少痕迹。笔者在近几年的听课中发现学过了但没有学会的现象比比皆是。

一位老师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本课共有口、耳、目、手、足、站、坐七個要求会认的生字,每一个生字的教学,老师都设计得很精致,按照看图→汉字起源→读准音→记住形的过程进行教学,分别学过七个生字之后,老师认为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教学目标落实得怎么样呢?学生会认这七个生字了吗?课后,我抽查了七名学生,其中只有一个学生七个生字都能认下来,而其他六名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不会认的。这就说明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虽学过了但并没有学会,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如果老师在这七个生字分别学习之后,再集中呈现在PPT上,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游戏读等多样的方式进行整体的复习巩固,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加强巩固的过程并可以有效监测到班级中后进生的掌握情况,保证每一个学生学过并学会。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环节,某个字的音容易读错,老师就会特别强调一下希望学生能记住。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的《搭石》,学生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这句话时把“一行人”中的“xínɡ”读成了“hánɡ”,老师进行了纠正并在课件上呈现“行”的两种读音,学生读了一遍后便进入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试想,学生仅靠读一读能否记住?事实证明并不能,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有的学生还会继续读错,这就是学过了并没有学会。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老师在强调之后再往前走一步,让学生在“行”字的上面标注正确的读音,那么,学生每读一遍课文就是一次巩固和强化,标注的过程本身也是记忆的过程,这样就不会存在一部分学生学过了并没有学会的现象,留下知识的死角。

语文教学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能力的训练,如书写的能力、朗读的能力、概括文意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等等。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实现由“学习”到“学会”到“会学”到“会用”的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但在课堂教学当中,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太多了,老师存在走流程、赶教案的现象,似乎只要按照教学设计上的过程完成学生的能力就会提高。殊不知,一日日,一课课上下来,学生的能力还是在原地踏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提升多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方法的缺失。

如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中,有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1~14自然段,理解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教师的提示仅有一句话:请读出母亲的慈爱与父亲的严厉。学生开始读文,读得语气平淡,没有通过朗读体现出母亲对“我”慈爱的鼓励和父亲对“我”严厉的批评,此环节就此而过。学生学过了但并没有学会如何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为教师在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方面没有给学生有效地指导。朗读能力的训练,要在读正确、读流利,理解文本内容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朗读的语气、语调,还要注意抓准朗读的重音,这一点很重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自然段对母亲的描写笔墨较多,抓准需要重读的词语,如“亮亮地,嚷,雨点般,再次”等词语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重音来就可以较好地传达出母亲对“我”写的诗溢于言表地赞美。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字学会过程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