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三个尺度
2018-02-08高虹杜守文杨银伟
高虹 杜守文 杨银伟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有可行的教学方式。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作业实现了“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到“不教而教”的目标,小组研讨、全班交流、生生间的质疑、补充,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近两年的生本实验中,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发现,老师们在生本课堂中存在着三大需要精心把握的尺度。
一、“取”与“舍”的尺度
(一)对于前置作业的取舍
对于前置作业的设计,我们往往抓住核心内容,重点难点部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索,但教学内容较多时,往往会使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会导致探究不深入或无效的情况出现。
如:《化简比》的前置作业设计:
化简比
1.化簡成什么样的比?(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如何化简?(尝试化简并总结方法。)
3.化简后有什么好处?(对比体会。)
这三个前置学习的问题是从学生的疑问中产生的,它紧扣教学内容,遵循了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初设计出来时,自认为设计得很好,可实践操作中发现,70%的学生通过自学对于“最简整数比”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比如将1/3:1/4、0.7:0.1也看成最简整数比,对第一个问题理解不到位,第二个问题“化简”就根本无从谈起,导致小组讨论无效、课堂汇报无果。
基于这样的实践经验,我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就要有取舍,可以采用如下前置研究:
5:3 60:48 1/3:1/4 4:9 0.15:0.3 0.25:3/4
1.观察上面的比,你认为哪些是最简整数比?
2.尝试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有了凭借,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在小组研讨时就会互相补充,最后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学生在清楚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化简比才能进行有效的尝试,也会探讨得更深入。
再如:《圆的周长》的前置作业设计初稿:
“ 圆的周长”前置小研究
1.找三个圆,尝试测量并完成下表。
2.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取舍后改为:
“ 圆的周长”前置小研究
自己剪一个或找一个圆,测一测圆一周的长度,并把测量方法写下来。
对比两个前置作业,第一个指向教学核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但学生对于圆的周长的理解及测量方法都存在问题,在机械计算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第二个前置作业的任务是让学生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其在操作中体会不同方法的优势与局限,理解什么是圆的周长。课上,学生对这一问题交流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法中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教师将前置学习初稿设计放在课上进行第二次活动,让学生用优化后的方法直接测量三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将比值算出来,看能发现什么规律,课上的活动也扎实有效。
(二)对教学环节的取舍
生本课堂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交流、汇报、质疑、补充的时间,这样课堂容量必然要减,那如何取舍?
再以《圆的周长》为例,最初教师安排的环节有:
①辨析圆的周长和其他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何不同。
②测量圆的周长,交流测量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③先猜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再通过计算验证。
④教师介绍π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刘徽的推导方式。
⑤学生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
⑥基础练习及生活应用。
⑦学生谈收获,教师作总结与提升。
磨课过程中,老师们提出:学生该交流的地方交流不透彻,练习应用环节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有效进行。再次试讲时,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大胆地舍弃①③④环节,从而使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直奔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操作、思考、交流、归纳提升的时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扎实,过程体验充分,能力提升有效。
(三)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即对教材的整合与再造,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前后知识的联系紧密程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整合与再造,使教学更高效。
如,对人教版三年级《倍的认识》知识学习之后,紧跟着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此外,还有“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问题,教师在对比练习中,就可以结合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关系将这三类问题一起解决,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间的汇通,在后续教材中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就不用再讲。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分两课时完成,将被除数是整数的放在第二课时,这时教师可适当进行整合,将其放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同一算理下的不同情况,进行整体思考。
二、“收”与“放”的尺度
什么时候要教师讲,什么时候要让学生去探索、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
总体来讲,规律性知识应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放”,而定义、概念、书写格式等规定性知识教师应讲解,要“收”。
2015年全国第十二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 《年月日》一课,在收放设计上可谓恰到好处,既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又结合历史将“公历年月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生动地讲解,现整理如下:
收:1.播放四季变换的视频,引发学生探索时间奥秘的兴趣。
2.播放地球自转、公转、月球公转的自然现象,讲解年、月、日形成的自然规律。endprint
3.介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精确时间,并让学生明白一年是介于365天和366天之间。
放:如果一年按366天计算,平均分配到十二个月,每个月是30天还剩6天,你如何分配?请按自己的想法分配到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反馈情况:1.单月各加一天;2.双月各加一天;3.依据自己喜好加在相应月份中。
对比学生汇报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是有规律的。
收:教师讲解恺撒、奥古斯都的故事,让学生随着历史事件推演。借助合情推理,和学生一起将日历修改成沿用至今的编排方式。
放:你觉得平年多还是闰年多?为什么?怎么安排平闰年?
(学生通过相对精确的一年的时长,推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收:在总结与提升环节,配视频音乐朗诵,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学生深切感受時间的珍贵。
三、“进”与“退”的尺度
在生本课堂中,学生间的小组交流、汇报、质疑、补充都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但也很容易出现教师组织不得力、引导过多或指导跟不上的情况,也就是教师进退无序。
(一)该进不进,学生错而不知
例如:小数除法学习中,学生讲述笔算过程本应是“余数的末尾补0继续除”,而学生说成“商0占位”,老师当时没有及时介入,由于计算过程的语言表述较长,学生在质疑时也没有提出,所以这个问题就这样被放过了。
(二)该退不退,学生不知所措
例如,《比的性质》一课,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是:“请写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联想在比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请试着写出来。”当学生汇报举出一个例子时(12:6=2 12×2:6×2=2 12÷2:6÷2=2),教师便急于介入,问:“也就是说,比的前项、后项怎么样”一句话,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不知所措。
教师要进行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做到进退自如。
何时进:学生交流表述有问题,其他学生听不明白时;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简练时;学生争论不休时;学生理解重难点不到位时;学生发言偏离主题时;学生质疑抓不住关键问题时;学生概括总结不全面时。
怎样退:把讲台让出来,从站位上退;做到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会但在交流辩论中其他同学能教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从言语上退;从学生的角度质疑、提问,从角色上退。
在生本课堂,能做到取舍合理、收放有度、进退自如,是基于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把握和自身良好的个人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学会用好的,但我们只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真诚地面对学生,真诚地面对问题,就能让我们的孩子在每一节课上体验到自我成长的快乐,感受到教师的魅力、知识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