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研究
——以浙江省G大学为例

2018-02-08时长江王玉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班化理论课

时长江,王玉芳

(1.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700;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近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具体地,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根据通知,思政课程体系应朝着“立体化、多元性和协同性”方向发展,思政教育应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丰富形式的多样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学习共同体”浅析

近年来,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说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著名教育家博耶尔(Ernest L.Boyer)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1]。研究推广“共同体”式的学习意味着教育的变革,教学的受体将转变为主体,单向的知识传授将转变为积极的合作互动。该转变强调主体性和合作性,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教师队伍的协同合作。

最早,卡尔·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上的思想,就蕴含着教育主体之间根本的互动需求和社会属性,为“学习共同体”打下了“平等交往,交互学习”的基础[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反复提道,学校作为“探究共同体”,在“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探索共同的知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其思想对美国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与探索具有指导意义,美国教育从此由公立走向私立,引入“共同体”意义上的社区性概念替换了以往的社会概念。之后,日本在此基础上将“学习共同体”运用于中小学的实践中,掀起了日本教育界的变革,其中以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为代表[4]。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探索与实践也在全国开展。尤其是在中小学引入小班化教学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共同体”所强调的“主体性”与“合作性”也能提供有益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学习共同体”,化解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学生态度冷淡,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教师队伍缺乏魅力”等现实问题。

二、思政课小班化教学现状及问题透析

小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学生数量的教学班[5]。千岛湖校区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小班化精英教学实验区,笔者以该校区思政理论课为例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态度、对思政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分析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问卷调查分析

1.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收集的200份有效问卷调查的分析得知,有118位(59%)同学认为参加思政课程学习是出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只有64位(32%)同学认为可以提升素养;对于课堂态度及课堂表现,大部分同学心不在焉;关于逃课原因,有99位(50%)同学是出于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有60位(30%)同学是由于自身纪律性不强。以上调查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是完成任务的需要,并非真正热爱思政课程;另一方面说明课程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学生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评价

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共有175位学生对教师备课表示满意,满意度达87.5%;共有158位学生反映教师“非常严格及严格”,占比高达79%;有71位学生反映师生交流充分,只占35.5%。同时,有101位同学反映课堂氛围“一般”与“不太好”,比例高达50.5%。思政课程呈现出“学校重视,教师尽责”,但“学生不喜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协调局面。

(二)高校思政小班化教学现存问题透析

尽管小班化教学能够扩大教学空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从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思政课”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学生出于学校的硬性要求,对“思政课”教学存在误解,一是“对重复的思政教育有抵触情绪”,二是“认为思政课与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相差太远”。这表明,学生对“思政课”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思政课”的认识有偏差。

2.实用主义盛行,功利思想较重。学生多选择利于自己就业的实用课程,认为思政课内容滞后,不切实际,甚至是空洞的说教,在实用主义和功利心面前,不具备吸引力。

3.思政教师协同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硬件便利,但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形式的探索方面,思政教师未能形成合力,无法形成教学共同体。

三、“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

“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不仅在于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更在于提升教育的整体性和目的感。因此,将“学习共同体”理念运用于思政教育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切实可行。

(一)理论依据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共同的集体概念,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体现人类共同体命运,服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推行“学习共同体”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1.“学习共同体”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获取经验,并运用经验修正认知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不断地接收来自外界的反馈,更需要不断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以获得适当的调整。打破传统教学中单向的知识传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开放的探索和讨论平台,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2.“学习共同体”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世界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进程来看,个体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人类为了克服共同的困难,就必须联合结成社会。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思政课堂理应培养全球意识和命运共同体的格局观,以帮助学生在新时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3.“学习共同体”符合思政教育的目标。思政教育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学习专业课程是可以通过个体的独立学习来完成的,但思政课程倡导的是集体意识。思政教育应该将集体的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探讨,以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的职业规划、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实践意义

打造思政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对促进师生和谐关系,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体系,保持思政教师协同合作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促进师生和谐关系。如上述调查结果所显示,思政教师虽已尽心尽力,学生却态度冷淡。通过引入“共同体”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甚至唱主角。这对于保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营造亦师亦友的氛围不无裨益。

2.实现课程融会贯通。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打通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体系,也就是“课程共同体”。从“课程共同体”出发,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将使思政课程变得有趣且有用,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为学生的职业保驾护航。这不仅实现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而且以“浸入式”的方式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标,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3.保持思政教师协同创新。通过探索“学习共同体”,思政教师将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理念互通,教育方法互学”的良好互动机制。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解析近代史的进程,阐释个人与祖国的命运共同体,宣传我党的理论建设和施政思想。由于内容的广泛性,“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将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合作备课,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引入“学习共同体”可从学校、学生和教师等方面对思政教学进行新的探索。

1.学校共同体成员平等对话,确立思政教育共同愿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主题,结合思政教学目标及学生素质需求,以校级领导、党委宜传部、学工部、“思政课”教师、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共同体,确立大的宏观共同愿景;其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且要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确立小的微观愿景;最后,应用“由小到大的循序渐进”的讨论教学法,摆脱理论性的说教,避免华而不实的内容,不断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体认识,完成共同愿景。

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思政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开展的日常教学活动为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为第二课堂[6]。通过第二课堂增加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环节[7],以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适应所学专业的能力,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血肉联系,感受思政课程的魅力与吸引力。

3.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依托,打造“魅力大,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政教师团队

教师共同体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8]。学校对思政课工作者要加强指导,对教师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保障思政教师课堂自由发挥,促进教师个人化自觉发展。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首先,教师要敢于自我反省,多反思教学问题,多参加高层次思政教育会议及培训;其次,教师要与外部环境互动,坚持“引进来”其他高校先进的教育经验,“走出去”推广自己学校的特色资源,同时借鉴他国在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优质内容;最后,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就党建[9]、职业发展、专业课程等展开讨论,增强教师亲和力与人格魅力。

总之,开展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树立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解决当前思政教育中“教师脱离学生,学生兴趣冷淡”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需要长期探索。围绕思政教育“学习共同体”,打造互动型思政课堂,构建课程共同体、组建教师共同体团队,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小班化理论课
小学低年级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及策略
如何提升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效率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策略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的思考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