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开设《戏曲赏析》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

2018-02-08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赏析戏曲价值观

王 珏

一、引言

高校是传承文化的中心,高校文化对于社会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因此在我国文化建设中,高校文化具有基础性和标志性的意义。这样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推动和实现高校的文化自信来促进高校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何推动和实现高校的文化自信呢?建设相关课程可以视为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课程是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高校都选择了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选课程、网络课程等。其中课程相对成熟且效果较好的是戏曲赏析类课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大学都有极其成功的范例。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戏曲接受度较高,这是因为戏曲是集我国古典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之大成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所以开设相关课程占有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出有效地传承与保护戏曲的方式之一便是让戏曲走上教育化的道路上来。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戏曲,他们才能了解并喜欢戏曲,继而对其进行传承。那么高校开设《戏曲赏析》课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究竟有哪些?以下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在高校中的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得少,他们从小看的是好莱坞大片,以及美剧、日剧、韩剧,手捧的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书籍。不知道不觉中,他们更为了解并认同的是西方的认知体系及社会价值观。在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与价值观的前提下,他们有时候会误认为中外的价值观是相互对立的,甚至认为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如西方优秀。此外,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思想也侵入到了校园中。高校有义务让学生们接触并了解到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这些根植于我国传统的文化与思想才是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法宝。

中国戏曲自诞生之初便是集娱乐文化与道德教化于一体的。最早如《张协状元》斥责男子发迹负心,《窦娥冤》同情被压迫人民,《西厢记》歌颂男女间真挚的爱情,直到高明的《琵琶记》中明确地说出了“不光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戏曲创作主张,戏曲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载道”文学形式,成为传播价值观、弘扬美德的重要工具。相较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戏曲高台说教、寓教于戏。以戏曲为载体进行价值观的传播与美德的弘扬,形式更为生动活泼,这就彰显出了戏曲独特的社会功能性,使其成为继经史之后又一个被认为能诠释精神价值观的载体,戏曲也因此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关注。诚如柳亚子所说:“然而父老杂坐,乡里剧谈,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秋风五丈,悲蜀相之殒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其感化何一不受之优伶社会哉?”[1]从中见其对戏曲社会功能的肯定。李渔也说过:“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同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2]戏曲在过去是担负着一部分传播民族文化任务的。

在当下,戏曲还能承担起这样的社会功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建国初期的戏改,又进一步去其糟粕,删除或改编了一批诲淫诲盗或含有封建毒素的戏,保存下来的剧目都是传统戏曲中的精华。经过几代戏曲人的努力,现在留传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目都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一定要加以正确而有效的引导,让高校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切不可盲目说教。戏曲艺术易于寓教于乐,高校完全可以借戏曲这个载体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美德、价值观的魅力。这种教育是春风化雨式的,学生们在欣赏着古典戏曲艺术的同时,可以从《穆桂英挂帅》中感受到穆桂英的满怀豪情,可以从《牧羊记》中感受到苏武不屈不挠、不亏大节的品质,可以从《搜孤救孤》中感受到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可以从《牡丹亭》《西厢记》中感受到杜丽娘、柳梦梅、崔莺莺、张珙对美满生活的追求。学生们可以从这些古典作品中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仁、义、理、智、信精神地传承,对美好生活的地追求。中国的传统美德与价值观通过戏曲类的赏析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可以影响到他们的文化心理建构。戏曲赏析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到并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逐渐热爱和认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并能对学生们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他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并且懂得这些美德与价值观并没有落伍,在今天它依旧充满活力,能够适应现代的社会。当学生们认可了这种价值体系,就能更清楚地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认识我们所在的环境,之后才能更好地追求美好的生活。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青年人有理想,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凭借着对创新的强烈冲动和巨大的勇气,以及他们可贵的创新思想来实现着他们的理想。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创新思维的总要性,缺乏创新的思维也就不会付诸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目前高校关注的难题。戏曲赏析类课程的开设有助力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中国戏曲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中国戏曲的艺术性上。中国戏曲的赏析,有需要借助于想象力的传统,这种想象力对于观众创新力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具有虚拟性和写意性两大特点。中国的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这些简单的道具。在演出的时候只要借助桌椅的不同摆法以及椅披桌围的不同纹样和颜色,就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如桌、门、楼、山等场景与环境。不同于西方艺术追求“形似”,我国的文化艺术追求的是“神似”。我们追求的不是外形的逼真,更为看重的是对神韵本质的捕捉。中国的文化艺术虽然是以生活为基础,但又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所突破的。通过想象力,用夸张和美化的手法对原形有所选择和提取,这样提炼所得到的艺术形式又是对原形的超越,最后便成为经典。

戏曲《占花魁·湖楼》里时阿大的一段虚拟表演便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个酒保上楼时的样子。《牡丹亭·游园》里杜丽娘的表演也让人有看见花园里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时的美好感受。其时,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观众的想象力被演员的表演调动起来后补充了舞台本没有的被虚拟化的那些布景和道具。中国戏曲依靠了观众的想象力还填补了舞台与真实之间的空缺,从中获得一种美感。

不同于西方戏曲重“模仿论”,中国戏曲重“意象观”。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与写意性并不是一种盲目的脱离生活真实,中国戏曲是一种假戏真做,是在承认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剔除掉浮在原形上繁杂的现象,从而准确地捕捉到生活的本质。这样的艺术在突破舞台局限的同时,才能真正地调起观众的想象力,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样观众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联想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将原本的形象进行虚拟和写意的艺术性提炼,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说学生们学着赏析戏曲就是对其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和锻炼的过程。

中国戏曲的“创新”思维还体现在戏曲的艺术性上。纵观戏曲发展史,戏曲之所以能在宋元的百戏中脱颖而出,便是得益于戏曲艺术的创新性。戏曲之所以流传六百多年而不衰也是得益于戏曲的创新性。中国的戏曲一直都特别注重艺术的“避仿性”。从宋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剧到京剧,无论唱腔和表演、还是化妆和服饰,中国戏曲一直都是追求着创新,这种创新是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的,彰显着时代的气息,引领时代的审美风尚。戏曲的这种创新正是建立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勤劳和发明创造的精神”之上的。我们要冲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我们要做到解放思想,这样我们才能树立并开拓创新的意识。

学生们通过戏曲赏析课程学习,会对我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个新的认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保守,相反,中国的文化一直是以一种开放而创新的姿态展示出来的。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我们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因为当下我们为了追求“短平快”,往往不是在创新文化,而是通过模仿或移植在仿造文化。学生可以通过戏曲赏析课程的学习重新认知什么叫作 “文化创新”,从而树立起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提升审美趣味

在高校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生涯中,美育往往不受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一门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戏曲赏析课程的教授,这些年轻人能全面接触到中国艺术的传统形式,感受到中国艺术的魅力,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美学大师李泽厚就曾这么评价过戏曲,他说:“戏曲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举手投足间的舞蹈化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高度选择的戏曲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这已不是简单的均衡对称、变化统一的外面形式美,而是与内容、形式交织在一起。”[3]戏曲将人类情感形式给符号化,中国戏曲的审美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跨民族、跨时空、跨文化的普遍审美价值。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戏曲可以全面地培养年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格调。高校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情趣和格调都将得到提高。当学生的审美都得到提高了之后学生自然有可能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价值和趣味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戏曲艺术对高校大学生的审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戏曲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很多大学生总认为古典音乐节奏缓慢,是阳春白雪,宁可对其敬而远之。如果把古典音乐简单地理解成为“高雅音乐”,就必然会在古典音乐走向大众的路上划上一道鸿沟。然而通过戏曲的赏析,可以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接触到古典音乐,还可以随心所欲地鼓掌和喝彩,学生可以在放松的心态中聆听到古典音乐优美的旋律,领略到中国民乐的气质,拉近自己和中国古典音乐的距离。通过对我国戏曲音乐的赏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乐和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戏曲音乐追求的是含蓄和简练,这和中国文化中的那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的审美是相一致的。这种“中和”的审美趣味真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其次,戏曲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戏曲脸谱的色彩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一切人物的性格特色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图纹表现了出来。戏曲脸谱的语言是色彩和图纹,不同的色彩和图纹并不是随意勾画出来的,而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这种文化内涵与意义体现出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独特见解和偏好,更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所以说这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一种艺术的虚构。戏曲服装的色彩也是绚丽多姿的,戏曲服装运用色彩的艺术也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意在突出意境,寓意深刻,烘托出角色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展现出了高超的美学价值。通过戏曲赏析课程,学生将会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到色彩的文化和内涵,可以在生活中更为贴切地运用色彩学。

再次,戏曲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戏曲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学中的曲牌与诗词一脉相承,戏曲文学是诗意的文学。自元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中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当时的文坛享誉盛名。《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似水流年、如花美眷”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便是出自这些戏曲作品。所以说中国戏曲还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目前在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并不普及,高校学生离传统文学也越来越远。戏曲赏析课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手段之一,该课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学审美。

最后,戏曲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中国的文学自春秋时代的《诗经》起,就习惯于“赋、比、兴”的表达方式。之后无论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在表达上都是对“赋、比、兴”三法的延续,形成了中华民族语言表达了独特性,讲究借景抒情,咏物叹情。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表达过于直白,缺乏美感和韵味,实为遗憾。中国戏曲的唱词多用于抒情,擅长使用传统的“赋、比、兴”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比如《贵妃醉酒》里杨玉环所唱的“海岛冰轮初转腾”一段唱词便是借景抒情,把杨玉环骄纵而又任性的心情给表达了出来,细致入微地将她从期盼到失望到孤独到怨恨的心情层层递进,艺术观赏性极强。通过戏曲赏析,感受中国传统“赋、比、兴”表达的魅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艺术,提升学生的情商。

赏析戏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戏曲是门综合的艺术,各项艺术可以统一在戏曲这个艺术载体中,其核心是它们对审美的统一追求,这些艺术融合在戏曲这个艺术形式中,并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毫无疑问,戏曲的赏析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 语

戏曲是集我国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之大成的文艺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就目前已开设戏曲赏析课程的高校看来,以此课程来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让戏曲赏析课程走上教育化的道路,效果明显、成绩显著。一方面,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能唱会演的戏曲票友;另一方面,高校通过此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浸润在戏曲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触到京剧,并将戏曲文化传递到更多的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高校以戏曲赏析类课程为载体,在德育方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在智育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育方面培养了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趣味。戏曲赏析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滋养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的品位。大学生们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会热爱它并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这样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样看来,开设戏曲赏析类课程意义深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赏析戏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