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渔歌语言艺术探微*
2018-02-08黄秀秀
陈 辉 黄秀秀
浙东渔歌是浙东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活中创造的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和浙江地域特色的民歌歌种。浙东渔歌主要流传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的宁波、舟山、绍兴、台州、温州一带,受流传区域方言的影响较大。浙江省是汉语方言最为丰富、复杂的地区之一,全省境内分布着吴语、闽语、徽语、官话以及畲话等地域方言。[1]浙江方言大部分为吴语区,按照区域分片,又有南湖片、杭州片、临绍片、甬江片、台州片、瓯江片之分。闽语在浙东南主要分布于温州的苍南、平阳、瑞安、洞头以及台州的温岭、玉环等县市的海岛或小部分沿海渔村。由于区域方言的不同,同为吴语区的宁波方言、舟山方言、绍兴方言、台州方言、温州方言发音不尽相同,地域特色鲜明。而且,各地区下辖的县、市、区方言又有所不同,各自又有不同的渔歌。舟山渔场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渔船的集散地,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因为渔民频繁的海上往来、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浙东各地的渔歌存在着异地繁殖、一曲多腔的现象。由于方言的复杂多样,形成了浙东渔歌独特的语言特色。浙东渔歌通过海上渔业生产、贸易等多种渠道传播,以舟山渔场为中心向整个东南沿海辐射,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沪、闽等东南沿海地区,扩及辽阔的东海海域。[2]
渔歌的歌词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原生态的渔歌是用方言演唱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渔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从他们口中唱出的渔歌语言直白、质朴、不事雕琢,但接地气,有灵气,海洋气息浓郁,所谓“捕鱼人大字一个不识,却晓得四书(水)五(鱼)经”[3]。捕鱼人所唱的渔歌,与海上捕捞生活紧密相关,反映了东海传统渔俗文化。渔歌是与旋律结合唱出来的,并以当地方言发音。由于受历史上“吴歈越吟”的影响,浙东渔歌的歌词语言和音调特点有着吴越民歌的特征,其歌词讲究汉语的节奏、格律和美感,同时又反映了浙东方言的语调、语感和韵辙。浙东渔歌的歌词艺术归纳起来大致具有节律整齐、长短有致、双音叠字、句末押韵、词句回环、衬词丰富、方言发音等特点。
一、节律整齐
民歌讲究旋律的可唱性,语言的口语化,歌词一般都有着整齐的节奏,语句对仗、工整,形成周期性的音顿、有规律的节奏型。在浙东渔歌中,歌词从最短的两字句到最长的七字句都有,讲究节律的整齐。
1.二字句
所谓二字句就是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句子。如《起锚号子》:“咳呀,咗来,吭来,呀啦,咳呀,索来,哦呀,吼来!”这是渔船起锚时喊的号子。由于拔锚时所需体力较强,所以,以二字一顿为主的号子适应了这样的劳动节奏。这种短促、有力、强弱分明的号子,歌词虽然没有实词,全是由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衬词)组成,但铿锵有力的语气词很好地反映了号子与劳动的密切配合关系,以及人声吆喝所体现出的韵律和语感。一般来说,劳动强度越大的号子,往往音顿越短促,节奏越单一,歌词越简单,体现了号子产生于劳动,依附于劳动,服务于劳动的特点。这种没有实词,只有虚词的号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便是典型的例子。
2.三字句
三字句在渔歌中比较普遍,如《摇橹号子》,同样也是由虚词(衬词)组成:“吔啰吼,阿家啰,吔来嗨,阿家来,吔来嗨,阿作来,吔啰吼,阿哟啦,阿作来,摇橹嗨……”这种2/4拍子,三字一顿的句式,巧妙地配合了摇橹的动作和节奏规律,使得号子的音顿节奏与劳动完美地交融在一起。[4]21再如舟山渔歌《天外天》:“天外天,海外海,山外山,湾外湾,风夹风,雨夹雨,浪里浪,礁底礁。”这种ABA往复式的三字句式,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生动地描绘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风急浪高、波涛汹涌、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也彰显了汉语的张力、美感和意境,以最节省的字取得了最丰富的内涵,是三字句中的典范。再如《摇橹歌》:“风外甥,橹娘舅,摇进岙,吃老酒。对摆橹,赛龙舟,单手橹,慢悠悠。”生动、形象、对仗、工整、押韵的三字句式,以比拟的手法,简明扼要地将风与橹的关系,以及单人摇橹与双人摇橹的区别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单调的劳动表现得富有生活情趣。
3.四字句
四字一句歌词的结构形式,如《渔歌对唱》:“什么出世,直溜溜啰?什么出世,两头须噢?鳗鱼出世,直溜溜哎,江虾出世,两头须噢。什么出世,直头进啰?什么出世,无眼睛噢?鲳鱼出世,直头进哎,海蜇出世,无眼睛噢。”这首洞头渔歌四字一顿,无论歌词还是旋律,都极其对仗工整,以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唱出海洋生物的特征,普及鱼类知识,具有审美娱乐功能。再如《渔民十煞》:“有风吓煞,无风摇煞;有雨淋煞,起暴饿煞;热天晒煞,冷天冻煞;两脚奔煞,肩胛挑煞;三杠拉煞,老少哭煞。”四字一句,每句句末都是一个“煞”字,使之节奏、韵脚都十分整齐,并突出了方言特色,十个“煞”字,字字血泪,将旧社会渔民不堪承受的苦难追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4.五字句
五字一句歌词的结构形式,如《张网歌》:“虾儿别别跳,黄鱼嘎嘎叫,虾鳗亮晶晶,鳗呀爬又咬,鲈鱼不老实,乌贼墨水标。”这首五字句渔歌将各种鱼类的习性、形态、声态、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其中第一、二、四、六句末字押韵。再如《渔鼓调》:“东边有只鼓,西边有面锣,锣鼓敲呀敲,唱支渔鼓调。”顺口溜式的五字句渔歌,绘声绘色地唱出了渔区丰收的喜庆场面。《驶船曲》:“顺风弹弹缭[注]弹弹缭:轻松地控制风篷的绳索。,省得用橹摇;逆风缭弹弹[注]缭弹弹:费劲地拉住风篷的绳索。,硬木舵弯弯。”这首岱山船歌以方言唱出了顺风和逆风中驶船的不同情景:顺风时不用摇橹可以一帆风顺地轻舟而行;逆风时费力地摇橹、把舵,硬木做的舵都扳弯了,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表明渔歌是渔民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渔民口头语言的提炼。
5.七字句
七字句在渔歌中很普遍,大致都由二二三的句式组成。如《四季渔歌》:“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一阵风来一阵暴,愁煞多少新嫂嫂。”《撒网歌》:“网儿长来网儿巧,网儿抖抖拦海腰,虾公鱼婆快快来,网里坐坐困困觉。双脚抖抖胡须翘,眼睛瞪瞪头摇摇,龙王叫你来下凡……”温岭渔歌《思念夫君》:“一只船儿四面波,驶到外洋把鱼捕,一碰碰到三八暴,夫君性命差点无。一只船儿赤丹丹,船驶山岭尖刀篷,车篷拔钉出外港,夫遇风浪我咋装[注]咋装:怎么办。?”七字句的节奏、韵脚比较规整,旋律发展多以起承转合展开,属于相对比较成熟的民歌句式。
二、长短有致
渔歌歌词并非都是整齐一律的,也有的渔歌是由长短句组成。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错落有致,长短句的组合同样有一定的节奏规律。如《招宝山外渔歌》:“张大哥,李大哥,大家一道来唱山歌,唱山歌,唱个什么歌?招宝山外抲鱼人的歌。你理网,我把舵,一面做生活一面来唱歌。风儿在飘,船儿在摇,一阵风儿一阵波。”这首舟山渔歌的句式是二短一长交替出现,体现了长短组合的语言节奏。再如《起网号子》:“杀拉拉子,嗨唷,杀拉拉子,嗨唷,杀拉拉子杀拉拉子,嗨唷嗨唷,嗨!天上有多少星星,嗨唷!地上有多少人丁,嗨唷!海上有多少珍珠宝贝,嗨唷!诸葛亮,嗨唷!刘伯温,嗨唷!数拉格数不清,嗨唷!”也是长短句结合的例子。整首号子听起来,句幅的长短有规律地交错出现(领唱的长句与合唱的短句交替出现),既整齐有力又前后呼应,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节奏美感。再如岱山的《顺风船》:“杉树桅,小布篷。苎麻缭绕硬绷绷,一枝竹杠撑。前头龙喷水,后头白布扬。”前两句为三字句,第三句为七字句,后三句为五字句。长短句的组合造成语言节奏的自由变化,生动地描绘了木帆船顺风行驶的形态。又如温岭渔歌《南风转北风》前两句是五字句,后两句是七字句:“南风转北风,心肝翼翼动。急上礁石望老公,肚肠寸断眼望痛。”表现了留守在家的渔妇在天气突变时忐忑不安的心情,更是表达了渔妇日夜盼望渔夫平安归来的迫切心情。歌词的长短组合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旋律的发展则根据歌词语言结构来安排。
三、双音叠字
所谓双音叠字,就是指发音相同、意思相同的字前后叠加同时出现,叠音词具有摹声、拟态、表意、加强语气的功能,从而形成一种语言节律的美感,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在浙东渔歌中,双音叠字的例子很多。如《张网歌》:“虾儿别别跳,黄鱼嘎嘎叫”;《祈祷调》:“天苍苍来海茫茫,抲鱼人得罪海龙王。三日四日归勿得家,急得白发泪汪汪。求求龙王发善心,救救苦命小儿郎。”再如《撒网歌》:“网儿长来网儿巧,网儿抖抖拦海腰,虾公鱼婆快快来,网里坐坐介困困觉,双脚抖抖胡须翘,眼睛格瞪瞪头摇摇,龙王叫你来下凡,凡间的味道呱呱叫。嘎嘎嘎嘎吱吱吱吱,嘟嘟嘟嘟呼呼呼呼,啥个道理介热闹,网格里碰着了个张果老,八仙今朝要过海,要侬介鱼公鱼婆作向导。一走走到阎王殿,吓得个张果老格拔脚跑,锯锯磨磨落油锅,只怪格命苦得罪拉格龙王数难逃。”这种叠音词的使用,大多以象声词的形态出现,看似简单的汉字复叠,起到了摹声拟态、丰富语义、活跃气氛、增加情趣、抒发感情的作用,也更加突出了舟山方言的语感与韵味。
四、句末押韵
押韵是歌词的基本特征,这是形成歌词语言节奏、韵律的主要手段。在浙东渔歌中,每一句歌词的句末一般都讲究合辙押韵。如“遥条辙”的《四季渔歌》:“春季黄鱼支支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里格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一阵风来一阵暴,愁煞多少新嫂嫂。”又如“梭坡辙”的《苦老大》:“阿爸年纪大[注]“大”在浙东方言中念“度”。,行船难把舵。看看天色晓发风,看看海水知鱼多。五湖四海都走遍,吃过海水比人多,甜酸苦辣都尝过,还缺一个家主婆。”再如“江阳辙”的《吝啬鬼》:“走路尺来量,带鱼吃肚肠。一个铜板锣样大,绝子绝孙无下场。”再如“姑苏辙”的《渔民老婆实在苦》:“鹁鸪咕,咕咕咕:渔民老婆实在苦。头戴青蓝布,破裤露屁股。喝喝臭鱼卤,吃吃六谷糊。脚踏黄泥路,困困板凳铺。”又如“遥条辙”的《海上行舟》:“过一岛来又一岛,绕一礁来又一礁,远远山头眼前在,够你七手八脚半日摇。”即使没有配上旋律,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
即使有的歌词不押韵,也要添加衬词使其产生押韵的效果。如《人命歌》:“天啊天啊天啊!发风落雨不留情啊,海啊海啊海啊!浪打礁触无人命啊,四面大海白茫茫啊,夹煞抲鱼人啊!”又如《波歌仔》:“一只大船九面波喔,东海大洋好玩玩喔,碰到南风转北暴喔,十条性命九条无喔。”衬词的添加既产生押韵的效果,又加强了歌词的语气感,丰富了情感的表现力。
五、词句回环
所谓词句回环,就是歌词中某些字、词、句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语感、突出主题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结构也称“回环往复”。浙东渔歌歌词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独特的民歌语言特色。
1.字的回环
整首渔歌始终围绕着一个字转,如《黑秤手》:“黑风黑水黑沙滩,黑天黑地黑老板,黑船黑网黑风篷,抲来黑鱼赚铜板。铜板赚来万打万,买田起屋修坟堆。一张哑脸像黑炭,黑袖钻出黑手板,十指拍拍算盘扳,黑秤秤出巧机关……”此歌一个“黑”字在歌中反复出现十几次,巧妙地突出了“黑秤手”的“黑”,暗喻旧社会的黑暗世道与渔霸的黑毒心肠。歌词采用排比、比喻、夸张、叠音、顶真等修辞手法,既有语言的声韵美,又有生动深刻的艺术表现力。[4]P24又如《哩啰歌》第三段歌词:“苦雨苦水苦扁担,苦屋苦路苦海滩,行行没有介个里格苦,两行苦水拌苦饭……”此歌环绕着一个“苦”字,唱出了典型的旧社会挑盐人的苦难生活。“黑”与“苦”字的回环,既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又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2.词的回环
词的回环是指一个词语在渔歌中反复出现,如《撑篷调》:“一片风篷啰一股啰风,两片风篷啰两股啰风。啥人会撑倒风篷,扭转乾坤是真英雄啰。”歌中“风篷”的反复出现,突出了撑篷调所唱的内容主要是掌握和驾驭“风篷”。又如《海上行舟》:“过一岛来又一岛,绕一礁来又一礁”,句子中词语的重复强调岛礁的数量之多,说明海上行舟之艰难。另外,词的回环还常常体现在号子中。号子中最普遍的现象是衬词的反复使用,如《起网号子》中贯穿全曲的“嗨唷”;《摇橹号子》中贯穿全曲的“阿家啰”;《起锚号子》中贯穿全曲的“嗨呀咗来”;《拔篷号子》中贯穿全曲的“吔啰”;《张网打桩号子》中贯穿全曲的“哎呀索呀”等。这类衬词是劳动节奏和语言的提炼和概括,起到众口一致、统一帮腔、加油鼓劲、减轻疲劳的作用。一首歌中,某个词的反复出现,就是该歌的核心语汇,在音乐上也往往是核心乐汇。
3.句的回环
句的回环是指某一句子在渔歌中的反复使用,这种句子往往最能体现渔歌的特色,如《摇橹号子》每段的开头均是“嗨六个哈六个嗨六个哈”,虽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衬词,但体现了该号子的劳动节奏和语言节奏。又如《四汛渔歌》每一句歌词后面都配上坚定有力的合唱帮腔“杀拉拉拉嗬嗨”,增强了渔歌的劳动气氛,使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表现了渔民的豪迈性格。有的歌词句子的局部重复,也造成了回环的效果,如《起篷歌》:“行船哪怕对头风啰,对头风啰,晒鳖哪管太阳红啰,太阳红啰,要摸珍珠海底钻啰,海底钻啰,要抲大鱼急撑篷啰,急撑篷啰。”这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句子局部追复,造成一种前后呼应、此起彼伏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了渔民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
六、衬词丰富
民歌的歌词一般由正词与衬词组成,衬词是依附在正词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着丰富音乐表现功能的辅助性、装饰性词语。衬腔是演唱衬词的歌腔,起到补充乐思、丰富唱腔的作用。衬词衬腔是体现歌曲情绪、风格和独特韵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歌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还常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象声词、谐音词或称谓词构成的衬托性词语,作为语气、情感的辅助手段。它们大多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一起配曲咏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5]衬词、衬腔从它的结构形态来看,大致可分为衬字、衬词和衬句三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浙东渔歌中,有许多号子全部是由衬词组成,没有一个正词。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自古以来号子就是“举重劝力之歌”,是人类本能的吆喝,它虽然没有正词,但同样可以表达情绪。它产生于劳动,依附于劳动,服务于劳动,起到统一行动、加油鼓劲、助力壮胆的作用,其音乐性功能大于文学性功能,实用性功能(鼓舞劳动、组织劳动、指挥劳动)大于表现性功能。
如《拔锚号子》全部由衬词组成:“吔啰吼唻,哎啰嗬呀,吔啊家哩啰,哎啰。哎嗨哎嗨吔啰,吔哩啰,哎啊家啰,哎啰吔吼。”它虽然没有实际含义,但对拔锚劳动起着统一节奏、加油鼓劲、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有的号子衬词依附在正词后面,对正词起到补充、修饰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如《起篷》:“一拉金(拉格嗨唷),二拉银(拉格嗨唷),三拉珠宝亮晶晶,大海不负抲鱼人(呵)。”《起网号子》:“天上有多少星星(嗨哟),地下有多少多少人丁(嗨哟)。”《拔船号子》:“一支梅大闹宁会府(唷),(嗨格唷)!炮打二郎韩世忠(唷),(嗨拉格唷)!三次激走(里格)金兀术(唷),(嗨唷)!……”《哩啰歌》:“一根(里格)扁担挑勿弯,(格哩啰哩啰),两只(里格)脚底磨沙滩,(呵哩啰哩啰),一年三百六十(里格)天(呵),祖祖辈辈挑盐担。(呵呵哩啰哩啰哩啰哩啰哩喂)!”其中的“拉格嗨唷”“嗨哟”“嗨格唷”“嗨拉格唷”“里格”“哩啰哩啰”等为多音节衬词。
浙东渔歌的衬词衬腔十分丰富,几乎达到首首皆有衬词、曲曲皆有衬腔的程度。概括起来衬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功能和作用:
1.美化语言,强化风格
中国语言丰富多彩,各个地域、各个族群均有特定的常用语。衬词是歌词的陪衬和点缀,也是歌词的深化和延伸,衬词的运用,会给民歌带来别具一格的情趣和风格色彩。它不仅在文学上起到美化语言、增添韵味的作用,而且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品情趣的提升、地方风格的强化,具有积极意义。衬词受方言的影响非常明显,舟山渔民号子中的“阿家雷”“阿家啰”“依啦嗬”“吔啰嗬”“嗨呀咗”“哟啰唻”“吔啰”“沙拉拉拉”,宁波民歌中的“哎格仑登唷”等,极富地方特色。
2.加重语气,活跃情绪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形式,口语化是民歌的显著特点。除了正词外,民歌中常穿插一些语气词、感叹词作语气、情感的辅助手段,这些衬词看似没有具体含义,但实际上是劳动人民日常语言的浓缩和精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加强语气,引起听者的注意,常常在语言中增加一些感叹词,如“啊”“呀”“哎”“哪”“吔”“哟”“啰”“啦”“嗨”“唻”“呵”“哩”“喂”等。这些具有鲜明生活特征的衬词在歌中出现,活跃了歌曲的情绪,具有强调语气的作用,赋予歌曲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歌曲的表现力得到加强。
3.拟声绘形,渲染气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劳动人民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加工提炼成艺术语言,并以此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民歌,特别是号子中,许多衬词运用象声词、谐音词来模拟劳动节奏、人声吆喝和自然音响,使人如聆其声、身临其境,具有拟声绘形、渲染劳动气氛的作用。如:《起网号子》中的“嗨哟”,《抬网号子》中的“吔啰吼嗨佐”,《拔船号子》中的“嗨拉格唷”,《拔锚号子》中的“吔啰嗬”,《拔篷号子》中的“杀啦啦啦”,《起钻号子》中的“阿拉咗哩嘞”,《海上行舟》中的“依噜哈噜”,《哩啰歌》中的“哩啰哩啰”,《撒网歌》中的“嘎嘎嘎嘎”“吱吱吱吱”“嘟嘟嘟嘟”“呼呼呼呼”……均起到了拟声绘形、活跃气氛、丰富节奏的作用。
七、方言发音
浙东方言属于吴越语系,声调亲和自然,平仄合韵,舒缓时悠扬绵长,短促时铿锵有力,许多具有吴越特色的方言俗语都在浙东渔歌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如渔歌中的“讨海”“老大”“抲鱼”“起屋”“打暴”“洋钿”“介呣”“阿呢”“咋装”“细佬”“度娘”“阿娒”“阿拉”“侬”“家主婆”“无其数”“翼翼动”等,都是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吴越方言。舟山渔歌《摇橹号子》具有浓郁的舟山方言特点:“老天公,好风送,送一篷,送送拢[注]送送拢:靠岸的意思。,到舟山,谢谢侬……”舟山渔歌《苦老大》用舟山方言演唱才会押韵:“阿爸年纪大,行船难把舵。看看天色晓发风,看看海水知鱼多。五湖四海都走遍,吃过海水比人多,甜酸苦辣都尝过,还缺一个家主婆[注]家主婆:老婆。。”玉环渔歌《波歌仔》则用闽南方言唱才有味道:“一只(咿嘟)乌槽四面(咿嘟)波(啰),东海(哩)外洋好睇眺(啰)。碰着(咿嘟)南风(么)转北(咿嘟)极(啰),十条生命九条无(啰)。”温岭渔歌《讨海郎君》要用温岭方言演唱才地道:“讨海郎君真艰苦,进进出出都摇橹。空船出去满船进,赚来钞票无其数。”另一首温岭渔歌《思念夫君》最后一句“夫遇风浪我咋装”也是明显的温岭方言。乐清渔歌《钓带鱼》则要用温州方言唱:“奇古奇,奇古奇哎,带鱼娒[注]娒:小孩,这里指小带鱼。钓带鱼嗬……”乐清民歌《对鸟》:“介呣[注]介呣:什么。飞过青又青哎……”温州民歌《叮当叮当》:“阿呢[注]阿呢:什么。东西叮当叮当响山头哦……”都是明显的温州方言。绍兴渔歌《渔翁叹江经》要用绍兴方言唱才有意思:“一片河水白洋洋啊,鲶鱼来带[注]来带:在这里。欺待[注]欺待:欺负。白眼将。乌鲤鱼赶来落去打相打啊,红眼螃蚍洞里来哼张[注]来哼张:在那里张望。。踏道泥鳅游走不管账,胖头鱼肚皮气得膨膨胀。拖脚老虾公打圆场啊,老板鲫鱼会钞一块红毛洋。”可见,民歌用方言演唱方能显示其地域特色和乡土韵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乡土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根,乡土民歌的魂。许多民歌如果不用方言唱就会完全走味,如舟山渔歌《苦老大》:“阿爸年纪大,行船难把舵”,若以普通话唱,“大”与“舵”就不押韵,用方言把“大”唱成“度”就押韵了。舟山渔歌《嗨啰唻》:“……妈拉妈,柴拉柴[注]妈拉妈、柴拉柴:左右摇摆之意。,翘拉翘,摇拉摇,嗨啰唻,几面大旗去行会[注]行会:赛神会。,拳头指挥踏高翘,吹吹打打介热闹,惊动拉啰龙王嗳掼[注]掼:摔。纱帽。”外人难以听懂,但当地人听来格外亲切,方言土语乡土味道十足。
综上所述,浙东渔歌是吴越文化、东海渔俗文化、浙东乡土文化的生动体现。浙东方言、民俗文化及东海民间文艺对浙东渔歌的语言艺术、音乐特征、表现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浙东渔歌歌词语言的格律、音顿、修辞、遣词、造句、衬词、衬腔、方言发音,均烙上浙东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