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研究

2018-02-08朱子正

中小学电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朱子正

(罗定中学城东学校,广东罗定527200)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从核心素养理念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传递载体和学习工具,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等,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思维创造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1.高中阶段进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

信息技术能为高中各个学科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学会学习。在整合的过程中,将高中信息技术的各个要素充分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增强了学科课程教学的情境性,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充分凸显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由此可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解决学科教学重难点问题,尽可能让学生使用教育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模式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它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应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索,完成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高中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一致的。

2.根据各学科课程特点构建整合模式

随着教学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亟待变革,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及综合应用能力。将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在不同场合下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又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认知情境,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进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教师应根据高中阶段各学科知识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主线,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科学的制定教学策略和系统的优化教学信息资源。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实践

1.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将高中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可以自主的进行探索与思考,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壁垒,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快速和直接,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个人信息素养。例如,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亲自上机进行数学实验,通过动手画图像和观察分析,探究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和性质特征,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建模意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2.运用信息技术扩充教学容量

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孤立性和封闭性,而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各种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有效的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多层面的了解,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获得各学科课程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例如:在高中历史传统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难以将历史知识的特点体现出来,而且课堂知识容量十分有限。而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大量的影音视频、历史文物、历史图片、文字描述等资料收集起来制成课件,不仅在说明历史事件和相关概念时做到简明准确、省时省力,而且达到了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化课堂教学的要求。

又如:在高中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中,在听力教学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力训练资源,改善了传统教师依靠录音机和磁带教学存在的不足;在口语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训练自己的语音、语速、语调和表达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的运用英语与人进行交谈和自由对话,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和语言水平,选择不同的交谈对象,大大改善了传统哑巴式英语的缺陷,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让英语写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电子邮件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3.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

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能将一些不易表达、难以理解的内容灵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并突破重难点内容。例如,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深奥,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为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经济生活”一课教学中,学生关于“宏观调控”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房产市场调控政策”、“汽车、家电、节能环保等政策”、“货币政策”等一些国家政策给学生展示,通过图片资料、影音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能够深刻的了解到宏观调控的相关概念及国家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又如: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等内容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到比较困难的地方。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难以理解或不易观察的地理事物充分地展示出来,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出发,整合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彻底改革了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整合到各个学科中,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任务驱动式学习,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网络和计算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速消化。为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将“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进而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1]于颖,周东岱.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材结构设计——以高中“数据管理与分析”选修模块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19-25.

[2]魏雄鹰,肖广德,李伟.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测评方式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7(05):15-18.

[3]周彩萍.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开发研究[J].新课程·下旬,2006(12):110-110.

[4]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体系设计问题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4):5-10+61.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