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设计视野下慕课的解读

2018-02-08阮珍珍

中小学电教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习者传统课程

☆阮珍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一、“数字海啸”:慕课的概念和发展

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中文译名。这里的“大规模”不仅是指学习在线课程的学生数量非常多,可以达到成百上千,也指课程的数量和规模之大。“在线”指的是平时在课堂完成听课、互动讨论、作业、考试、颁发结业证书等一系列学习行为过程都能在互联网上完成。“开放”是指课程的开放性,不会被空间所限制,所有人都能学习。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突发奇想把课程放到了网上,由此,一番有关课程资源建设的热潮被掀起。2007年8月,来自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老师大卫·怀利开始教授一门网络课程,这可以说是慕课的原型。万事开头难,学生对这种课程的模式并不了解导致只有五名研究生选修这门课,正因为网络课程的开放性,渐渐的,来自八个国家的五十几名学生也加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2008年,加拿大的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和伙伴提出了“MOOC”这个术语,2009年,高质量的高清网络在线课程《公正》由哈佛大学正式推出,引发了一股在线课程的建设热潮,慕课开始了它的成长之路。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加入“慕课”的行列中。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和Coursera这个全球最大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签约,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12所顶尖高校宣布共同建设中文慕课。同年九月,北大、清华的全球首批慕课也正式上线了。慕课确实振动了我国的教育领域。

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在面对这股冲击力极强的慕课潮流,是这样评价它的,“它是一场人类教育史上的‘数字海啸’”。通过慕课学习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例如:“一个17岁的印度男孩阿莫尔·巴韦(Amol Bhave)通过互联网在慕课平台edX上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与电子学’课程,顺利通过考试,而且得分排名在前3%,因此,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1]这种“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不禁让人充满斗志,似乎成了人人效仿的榜样。再如:斯坦福大学的特龙教授和诺维格教授联合开发的慕课课程《人工智能导论》,全球的注册人数竟然达到了60万,在传统课堂中是无法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达到这么多人数的,可见慕课的影响力之大。一时间,在各国教育领域,如政府的教育管理者、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各大高校的校长、教授们以及全球各行各业的慕课学习者中,既有人欢喜的称慕课的兴起为“象牙塔的倒闭”,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对慕课的兴盛感到惊奇,更多的还是学习者的不知所措。

二、差异:慕课和微课等课程的不同

时代的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课程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网络课程这个名词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包含了微课和视频公开课。网络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的活动共同构成了网络课程,缺一不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课程是放在高校自己的校园网和局域网上的,服务面相对较窄,并不是面向社会,而是为学校里面或者特定的教学机构服务的,经过注册才能登入服务器观看课程,那时学校内所谓的网络课程是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在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则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着。时过境迁,慕课应运而生,同样慕课也包括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两个部分,属于网络课程,但是它却独具特色,具有某些传统的网络课程所没有的特点。中山大学王竹立教授对比慕课和不同的互联网课程形式时是这样分析的,第一就像慕课英文名称(MOOCS)所涵盖的意思那样——开放性。慕课不是局限在某个局域网内部的,所有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学习慕课。除了那些在学校或是教学机构进行正式学习的人之外,其他人也能学习,慕课不需要缴学费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当然,如果想学习到某些课程的核心领域,缴费注册也是必须的。慕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相似之处,它有固定上下课的时间,完成一段课程学习之后需要考试合格才能拿到相应课程的认证证书,部分学校也承认所修的学分。另外,课程建设和活动组织的相关方面,也能体现出慕课的开放性,学习者的身份不再单一,他们可以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话题的创造者。慕课教学设计人员会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者的体验性。第二点是慕课的庞大规模,传统的网络学习课程面向的人群大多数是正式学习者,而慕课的面向人群不仅有正式学习者,也有非正式学习者,一节课的观看人数成千上万是寻常的事。第三点是慕课的灵活性,传统的视频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品,侧重点在于学习者对学科和专业系统性的掌握,视频的课件录制按照传统课堂形式录制,视频长度也相对较长,慕课却不受局限,除了传统的课程,慕课的内容形式更加生活化,注重普适性、综合性、生成性。慕课看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拒绝麻木的灌输,视频的长度合适,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灵活,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评价等等。视频公开课,言下之意就是公开的互联网视频资源,它不包括学习活动在内,形式较独立,学习之后没有证书和学分。微课是一种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的视频公开课,有人推崇微课里也需要包含教学活动,例如:在视频的结尾附上一些练习题等,但在现实中往往得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学习者看完视频选择忽略后面的互动部分。

三、深入浅出:慕课教学设计解读

慕课作为在线学习的一种方式,和传统课堂差别较大,它打破了原本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教学资源获得充分和高效的运用。慕课的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测试和互动论坛。

1.课程概述

慕课的课程概述和传统的教学大纲类似,涵盖的项目众多,有课程介绍、授课教师个人简介、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标准和参考书目等等。慕课的宣传页设计至关重要,它代表着课程的纲领,教师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是概览和方向。在课程的建设期间,慕课的相关运营团队应该注重课程概述的描绘,结合慕课的突出特点和课程的内容做好统筹工作,这对吸引学习者学习课程的兴趣和欲望十分重要。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慕课的核心,除了基本的教学视频,必要的媒体、文本素材以及拓展资源对慕课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相关研究表明,一般视频的时长在8至10分钟的时候学生会有最佳的观看学习体验。这是因为当今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碎片化学习机会,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维持不长,以这样的视频形式展现能让学习效果最大化。主讲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语速和情感的表达,展示自己的思想,更能抓住学习者的求知欲。再者学习慕课的学习者对观看体验度要求较高,课程设计的多样化和科技感也十分重要。最后,在课件的演示中加一些适当的特效和动画能使重点内容一目了然,学习压力能适当减轻。

3.教学测试

慕课大多以视频加交互式练习的形式呈现,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以交互的形式穿插练习题或建议。试题也同样分为期中试题、单元小结和模拟试题等,大部分以客观题的形式,便于教师统一阅卷,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必要的时候穿插主观题也能起到好的效果。

4.互动论坛

当下社交媒体当中,互动论坛都是随处可见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都提供了非常好的互动支持。当然,这在慕课中也十分受用,在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建立友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互动交流零障碍,让学生及时地反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有研究表明,必要的学习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也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为了不让慕课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变成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展开一些围绕知识点的游戏化教学。

四、融洽无间:慕课和传统课堂的关系革新

迄今为止,对慕课和大学传统教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传统大学的教育也许会在慕课的背景下消失,慕课将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第二种是慕课和传统教育将相互融合,共同进退;第三种是慕课将积极地辅助传统教育工作。

慕课相较于传统教育受局限性较小,但传统教育也有其优势所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着重描述,教学的针对性也较强。由于慕课是一种在线的学习课程方式,所以,在学生需要动手实践的专业课程上慕课平台暂时不能满足要求,动手实践的技能还是需要在学校里习得。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也需要传统学校考虑,除此之外,像体育等需要集中训练和实地操练的课程,慕课暂时也是无法满足的,无法建立那种人与人面对面的情境。因此,慕课可以作为一个辅助工具促进传统大学的发展,传统大学教育不会因为慕课的出现而消失,慕课也不会因为传统教育而夭折,二者会在不断磨合中相互促进。

既然慕课并不能颠覆传统高校教学,那么,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呢?基于现有实践以及已有研究,笔者认为“融合论”较为适合表征两者之间未来发展的关系和趋势。[2]

慕课并未动摇传统高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未对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创新等带来源头活水,它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慕课内容的创新、教学设计的创新等,还是有赖于传统教学的创新;而传统教学的革新也有赖于慕课提供技术支撑,探究式、师生双核心的教学理念方能落地。不仅如此,部分慕课新形式也能激发新发现,反推传统教学革新;例如:慕课确实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课程建构能力,过去课程设计主要是由教师主导和控制,现在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和建构,包括课程探讨、研究主题设计以及推进案例上传与分析。[3]

[1][美]安德鲁·埃奇克利夫-约翰逊,倪卫国译.在线大学为青少年敞开大门[EB/O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660?ccode=2G130008#utm_campaign=2G130008&utm_source=marketing&utm_medium=campaign.2013-03-28.

[2][3]李春,金毅.颠覆抑或融合:慕课与高校传统教学的关系探讨——基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5(01):6-9.

猜你喜欢

学习者传统课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