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爱的教育
2018-02-08冯亚玲
冯亚玲
(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广东 肇庆 52610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笔者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从教17年,笔者从没向学生发脾气,更没有责骂、体罚过任何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然而,很多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却忽略了爱的教育。
一、爱的源泉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爱心和尊重,就能相应地引起学生对教师尊敬、爱戴和信任,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爱是教育的源泉。笔者总是认为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应是发自内心的,只要你的言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触动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一定能培养出让教师骄傲、令父母自豪的好学生。教育以爱点燃爱,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懂得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和师长的爱。
二、爱的方法
(一)尊重、理解和信任
师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父母之爱的高尚而纯洁的爱。笔者深信,给学生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善待和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笔者每天都会提前到学校,到宿舍和教室巡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样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例如,笔者所带班级的莫同学,她初中前2年的期末考试每次都是级倒数前10,凭此成绩她肯定考不上高中。初三接手时,笔者发现她学习压力大,情绪消极,总怕被人嘲笑或被看不起,因此她经常独自在宿舍哭泣。通过笔者耐心询问情况后,她终于向笔者敞开心扉。笔者首先肯定了她对学习的重视,然后帮她详细分析其现阶段学习的问题所在,最后用鼓励性的语言点燃她的信心。将她的情绪稳定下来后,笔者再给她3点建议:1)每天都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尽快从消极、焦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2)每天找一个亮点,让心情愉悦,激发进步的潜能。3)向周围的优生请教学习方法并将之用于实践,最后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运用。
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下,莫同学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高中。这个案例给笔者的启示:尊重是教育的前提,理解和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二)激励、表扬和肯定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绝对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心理动向,并给予正确的指引,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例如,钟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一度是班上的后进生,平时行为表现令家长和教师感到头痛,但她擅长跳舞,已经初三的她,还组织7位同学积极参加校元旦文艺晚会。家长为此感到很着急,怕她因此过多地耽误了学习时间。笔者了解情况后找她谈心,得知一个月前她就已经在积极筹备、排练该舞蹈,构思、动作、服装等都主要由她策划及准备,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如果让她放弃,她肯定心有不甘。笔者掌握全部情况后,就说服她妈妈支持她,同时要求钟同学只能用课余时间排练,做到学习和跳舞两不误。结果,她真的没有让家长和教师失望,拿了学校元旦文艺晚会二等奖,期末考试也前进了150名。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热情的激励解开学生的心结,用表扬和肯定给予学生力量,使他们拥抱成功。
三、爱的原则
(一)真诚公正
在教育工作中,笔者对学生的爱是真诚和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盲目的爱决不能让学生明辨是非,不仅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更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金钱而爱,会使学生变成拜金主义;因权势而爱,会使学生倚势凌人;因关系而爱,会使学生只顾江湖义气。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区分丑陋行为和美好事物,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因个体而异,不因家长而异,不因教者的情绪而异,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例如,张雷同学是市委某官员的儿子,家庭背景与众不同,但在教师眼里他只是班级57人中的一份子,决不能享有特权。他曾在初三第二学期的某天傍晚在宿舍区阳台抽烟,其行为违反本校宿舍管理制度,且情节严重。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笔者决定给予张同学停宿1个月的处理,扣操行分20分,记小过、试读1个月,毕业德育评价降为D级处理(每月加分10分,可提升级别)。
(二)严爱结合
对于“问题”学生,教师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更要悉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他们的心理起伏,要及时明了,并通过有效干预,抑制和消除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引导其不断进步。家庭教育苛刻粗暴,会使学生脾气古怪,性格怪癖,对亲朋戚友缺少爱心。而过分纵容和溺爱会使他们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做事马虎了事,无计划。以上2种情况都不能很好地培养出健康的人才。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严爱有度,一丝不苟,恰到好处。
例如,上文提到的受学校处理的张雷同学,学校的处罚是严厉的,但作为班主任的笔者仍然对他关爱有加。在中考最后2个月,我们如果取消张雷同学的住宿资格,他就每天要花3个小时骑自行车往返。他成绩本来较差,如此一来考上高中可能性就更小了。笔者主动与其谈话,询问其吸烟的原因,得知其感觉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吸烟是为了减压。笔者建议他通过运动、唱歌或跳舞等方式来减压,而不是用不健康的方式来减压。正在广州工作的家长得知此事,马上赶回配合班主任对其进行教育。张同学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教育下,终于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也知道父亲为了他要耽误了3天的工作时间,令他内心触动很大,因此他一改以往的嚣张态度,变得诚恳,并写下保证书,保证不再犯同类错误,他又声泪俱下地恳求不要取消其住宿资格。看到他真的愿意改过自新,笔者带着他和家长向主任、副校长和校长层层申请保留其住宿资格。当时,校长不愿意批,笔者陈述他的诸多优点,并多次以班主任的名义来担保并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来向校长恳求,终于得到批准。经过2个月的努力学习,张雷同学终于考上了重点高中。
四、爱的收获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抱怨心理和对抗情绪,他们就觉得学习很累,很不开心,教育工作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师们应与学生多一分沟通,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培养出一批批阳光学生,打造一个个“爱心班”,使爱的教育产生巨大的效果。
(一)亲其师,信其道
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被潜移默化为学生对教师的爱。“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把这种爱迁移到所学的科目上,那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水到渠成了,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由于深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师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向学生介绍学科学习方法,就更加得心应手。每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笔者首先了解情况,尽力去引领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这个过程,并不一帆风顺的,往往一波三折,这需要一份毅力,一份执着,更需要一份关爱。每次测试,笔者都做好“先整体后个人”的成绩分析,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力争上游的学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努力拼搏。
(二)以“爱”博“爱”
从教17年,笔者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传递爱的教育,包括爱自己,爱同学,爱家长,爱教师,爱所有的人。每届学生都能做到团结友爱。学生每次聚会,都会邀请所有科任教师参加,以谢师恩。笔者利用班会课,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他们孝敬父母,成长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例如,笔者所任教2011届初三(12)班的高志敏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她5岁时父母离婚,她从此就跟母亲生活,而没有感受到父爱。因此她与班上男生交往过密,有谈恋爱的迹象,为此她妈妈非常担心。有一个晚上11点了她还没有回家,她母亲到处找她,可是找不到,就向笔者求助。笔者根据班上同学提供的信息,在网吧找到了和班上男同学梁某在一起的她。笔者询问她夜不归宿的原因,她说妈妈去加班了,一个人在家睡不着。笔者因势利导问她,“妈妈去加班,是为了谁?”笔者的话语触动了她的内心,她低头不语。笔者再耐心引导她回忆多年来母女相依为命的日子,让她体会到母亲一个人带着她,照顾她,又要兼顾工作,如何地不容易。回忆到感人之处,高志敏眼中充满了泪水。笔者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并拍拍她的肩膀说:“乖孩子,别哭了,从现在开始,做个孝顺母亲的好孩子就行了。”从那以后,高志敏同学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从来没有给母亲和教师带来麻烦。后来,她出来工作,特意把妈妈从肇庆接到广州生活,留在自己身边,好好地照顾她,让她享天伦之乐。
春华秋实,十七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笔者终于迎来了丰硕的回报。每当收到学生的短信“天气凉了,老师你多穿件衣服”“老师,你生活上遇到麻烦,请记得找我,我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你”“老师,你不要忙于工作,保重身体”等等,笔者就感觉到他们永远在自己身边,心连心。笔者深信,教师对学生爱的付出与学生对教师的爱的回报是成正比的。
五、爱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通过爱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栽培了爱的种子,激发了爱的潜能,塑造了爱的灵魂,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是简单粗暴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脾气也相当暴躁,缺乏耐心。因此,良好教育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而且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品德端正、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应坚持“学生发展,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采取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的身心,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在爱的熏陶下快乐成长。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而且可以培养教师的高尚情操。
[1]王世华.抓住行为问题解决契机,促进学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J].班主任,2016(9):13-14.
[2]范康熙.期待的,只是那一点点改变[J].班主任,20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