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特点

2018-02-08秦绪娜李安增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秦绪娜 李安增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部分构成的体系,这四个部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次形成的,它们在一脉相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品质。

一、创新的逻辑前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不断继承前人成果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其创新的逻辑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巨大飞跃,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最根本指导思想。江泽民曾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1]33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理论成果,该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最直接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毛泽东思想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质和毛泽东思想精髓的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伟大事业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进行的理论创新[2]。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3]36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根本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基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才得以不断创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另一方面是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开放的姿态与时俱进。继承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同时又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继承。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任领导集体都特别强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曾表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当今“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291。2000年,江泽民强调,“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5]。“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1]339。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2017年,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任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先后创造性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理论和思想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6]。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发展。

二、创新的现实依据:对本国国情与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我国现实国情和时代背景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我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现实依据。

(一)立足中国国情,依据实际创新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3]191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国情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存在极大差别,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恩格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742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我们提供的主要是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方向,它没有也不可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现成而又完备的模式和方案,因此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现实国情紧密结合,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国情,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他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了现实依据和坚实基础,才能科学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二)追随时代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与特定时代特征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讲:“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284因此,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获得新的创造力,时刻关注并解决时代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但与此同时,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扩大开放。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就是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进行各领域的改革,另一方面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积极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成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时代的主要课题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突出抓发展。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进入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正是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对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课题不再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是基于对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才得以创立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时回应了时代课题,反映了时代潮流,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创新的主推动力: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只有紧密联系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才能具有生长的深厚根基。理论的创新之所以能够实现,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有凭借的平台——社会实践,并且以实践为动力和依据,提出不同于以往理论的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思想,继而又回到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一定意义上讲,一种理论体系生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与实践的关联度及其对实践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并在这一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密切联系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来自社会实践。列宁曾指出:“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8]邓小平也曾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3]42。江泽民也曾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1]68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适时总结实践经验,立足时代的高度提炼出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得出的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新的理论综合和体系再造[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对当代中国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科学发展观是依据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新的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实践中得以形成的不同理论和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它们的提出,使得一个兼具总结历史、概括当代、指导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新一代领导人在新时期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该思想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力量[10]。

理论创新不仅源于实践,它还指导实践并推动新的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不断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科学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正是在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一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体讲,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依托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基本的纲领和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二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根据新时期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做了新的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求党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三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所以发展是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外延很大,那么我国现阶段该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去发展?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很好地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是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对上述关键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发展导向。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创造性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课题,不断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6],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又一重要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密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伴随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田克勤,刘洪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J].高校理论战线,2008,(6):4-7.

[3]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

[6]八论习近平“7·26”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08-0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9]庄前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若干设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5-9.

[10]刘奇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几点认识[R].人民日报,2013-7-8(6).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