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2017-10-09樊朝晖

资治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生命力

【摘要】中国人民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领导下,经过艰苦斗争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人民民主政治;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其表现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以及政治协商制度。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从根据地的民主实践中继承发展而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雏形

争取民主与自由是我们党的宗旨。中国自进入19世纪以来,饱受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凌辱、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地在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引领下1921年7月中国诞生了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00多次。在京汉铁路大罢工中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中,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工人阶级孤军作战,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要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年轻的共产党寻求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大革命转入低潮。

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民主与自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失败后,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率部队开到江西永新三湾村,深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立志要建一个人民的共和国。在这里毛泽东开创性地进行了“三湾改编”:一,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二,官兵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实行民主管理。他还要求红军注意与群众的关系,规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增加到八项注意。这孕育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思想。

正是工农革命军建立起同当地群众的密切关系,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攻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成立了县工农兵政府,初步形成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特委和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开始了工农民主政治的新时代。1929年毛泽东写了一首词《清平乐·蒋桂战争》,颇能再现当时的情景:“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苏维埃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下的组织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政务,并发布一切法令和決议案。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较为详细地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国体和政体以及运行的基本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会议选举成立的由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等国家机构及其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终于打破了国民党专制的黑暗统治,开辟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天地。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三三制”的建立

为达到独裁的目的,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疯狂的围剿。而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却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国民党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而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争取各革命派别、各革命阶层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率先在全国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号召全体爱国志士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193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包括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起到了促进中国人民大团结领导核心的作用,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全国内的大团结。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族精神如此振奋。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一盘散沙的困局。毛泽东说:战争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它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人民民主旗手的作用。它把中国人团结统一、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发挥到极致。在敌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各根据地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抗日和争取民主的人们,对汉奸和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政权。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做了实际探索。endprint

“三三制”的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了让各阶级、各党派都有机会来参加边区政府、管理政事,更好地调动敌后抗战军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即“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而使其他主张抗日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无论任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任何党派只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应使其在抗日政权下面有存在的活动之权。”

“三三制”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具体实践形式,它确定在普遍、平等的民主选举基础上,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民主权利,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其他抗日党派真诚合作。

关于它的性质,毛泽东说:“三三制”政权的政策,应该顾到这个阶级,又顾到那个阶级,顾到这个党派,又顾到那个党派,保障一切抗日党派和民主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它让民主共和真正深入民心。

三、中国的人民民主政治的确立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宪法的性质,确定了中国的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确定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党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规定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正式实行,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这又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政治民主化的一种新型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直接表现形式。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不排斥各民主党派的存在,而且给予他们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他们提供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和各民主党派真诚合作的结果,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鮮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反”、“五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全确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付建舟《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伊犁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张云《中共党史十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6月

[5]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樊朝晖,1969年生,上海市人,安徽大学历史系政工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生命力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关于本刊纪念“五四”社论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