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下传统农具现实价值的思考
——以鹰潭市渡坊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碓为例

2018-02-0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工具旅游

潘 萍

(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1 问题的缘起

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备受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是世界遗产的一种,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1],GIAHS项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中国作为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GIAHS项目的国家之一,2013年5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珍贵的财富,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如何挖掘和保护这些价值和功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21世纪前学者对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单纯静态的文献研究”居多,关注“历史”比关注“现在”要多[2]。21世纪后,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但是相关的研究相对薄弱。社会变迁下,关注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存发展境遇是农业发展、乡村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国农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各具特色的农事工具是农业发展的经典符号,但是在现代农业冲击下传统农业生存空间缩小,传统农业工具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发现:渡坊村水碓在2010被列入贵溪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碓作为渡坊村的舂米工具,是当地村民重要的农事生产工具,属于广泛的农业文化遗产范畴。水碓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在现代农业工具冲击下,其舂米的功能被逐渐弱化,这种古老的机械作业渐渐没落似乎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

据调查发现:渡坊村民仍然每年花钱对其进行维修,从经济角度而言,这对于村民是弊大于利的,可是渡坊村民依然愿意,这是出于从小到大的陪伴的情感。可是几年,几十年之后,新生代村民对于水碓的情感会渐渐弱化,这座古水碓该何去何从。作为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传统农业工具如何迎战现代农业工具,实现逆转。采用何种思维和方式使这座古水碓及其文化不致没落,为古水碓赢得持久的生机,实现经济和情感价值的共赢,这是文章将要探寻的问题。

学界对水碓的研究集中在水碓作为农事、手工业工具的功能方面和水碓的制作原理和发展进程等方面。如陈启新对水碓的打浆史进行了研究,认为石臼舂捣的发明是对蔡伦发明造纸成功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利用水碓打浆在宋元时期得到推广,在明清时向全国推广[3]。张卓研对水碓的使用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也有学者直接从经济、文化价值方面肯定了水碓的存在价值,如梁诸英对明清时期徽州的水碓业进行了研究,从水碓的出卖、典当对缓解农民的经济困窘状况方面进行了水碓经济价值的肯定[4]。水碓作为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价值较高。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种就是遗产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这个时候“价值”基本等同于“功能”;另一种就是遗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的实物产出和特殊资源而开发的产品的交换价值[5]。在传统农业时期,水碓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在现代农业的当下,其农事功能弱化,但是作为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其价值极大。文章主要探讨水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特殊资源在社会变迁下被开发所产生的价值以及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江西省社科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说,作为人文景观,水碓记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先人博弈大自然的智慧,十分有必要保存下来。前人对水碓作为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的当下如何实现活态传承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以个案研究为例,描述水碓作为工具类文化农业遗产如何与旅游结合,为传统农具赢得新的生机,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

2 水碓的概况

舂米最初的工具是杵臼,在地上挖坑为臼,以木棍为杵,即“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由此看来,臼的发明比较早,碓是由杵臼演变来,

元代王祯《农书》说,“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变也”[6]。碓经历了人力、畜力、水力为动力的发展过程,汉时期随着水碓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舂米的效率。东汉桓谭《新论》记载,“伏羲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及役水而舂,其利百倍”[7]。此处的“役水而舂”,便是指碓发展到了水碓,以水力为动力进行舂米活动。到了晋代,“杜父”杜预对水碓进行了改造,制作为连机水碓。以一个水轮带动多个碓头的水碓,叫做“连机水碓”“连机碓”“机碓”“水碓”等。王祯在《农书》上形容连机水碓为“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低昂间先后”。由此可见水碓在古代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事工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舂米的效力,更彰显出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同时见证了农民的收获和喜悦。但是水碓的建设耗资多,牵涉面广,利益大,对地势要求高等,导致这个重要的发明未被广泛普及。而现下粮食加工机械又由水碓舂米发展为柴油机碾米到电动剥壳机,水碓在相比之下显得不堪一击,伴随着低频率的使用正在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很多水碓已经悄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鹰潭市贵溪县金屯镇的渡坊村,保存着一座明末清初的水碓1渡坊村的古水碓是由一个水轮带动多个碓头的连机水碓。。据渡坊村村民潘火太介绍,水碓的运作原理是借水力作用带动碓嘴进行舂击。在水车前的水流通道处放置几块石板将往此处冲来的溪水拦住,利用阀门调节水力的大小,溪水水流过大或过小,水碓都不能正常运转。碓屋(图1)外的水车连着碓屋内的转轴,转轴上装有错开的碓梢(图2),是水碓的动力机械,可拨动碓杆。碓梢的前端架着一根木杆,杆上装着一块圆锥形石头即碓嘴,碓嘴下面设有相应的石臼,石臼是用来装被舂之物的,共计11个。利用石板积蓄了足够的溪水,便借水流冲击水车转动,水碓轴上的碓梢便会随水力拨动碓杆,碓嘴也随之一起一落地进行舂击。据说一个碓嘴每分钟可舂击70次左右,如果11个碓杆同时运转,每小时可以加工30 kg粮食,昼夜不停运转可以舂米约850 kg。据了解,渡坊村附近本有多座水碓,但是随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碓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附近村子的水碓一座座被拆除,舂米声早已离人们远去。但是,渡坊村村民出于对这座水碓的留恋,选择将其保留下来。水碓年久需修,村内每年都会自发筹钱对其进行修缮,分为大修小修,尤其是水碓的转轴重新换需要花费很多钱,因为做转轴的树木需要从深山寻找并花大价钱买来。据渡坊村70岁的村民潘光华说,他已经搬过3次了,每隔20左右年需搬1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碓也逐渐老化,出现的破损处越来越多,而懂得维修的老师傅如今已80岁高龄,水碓的全面修缮须抓紧时间。据村干部潘金来估算要想完全修复,至少需要3万元,修缮的资金筹集比较困难。因为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渡坊村引进了第1台柴油碾米机,21世纪初村民潘毛达又购进了1台小型成套碾米剥壳机,古水碓这一古老低效的碾米机器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水碓的农事价值已经在迅速下降。

图1 碓屋

图2 碓梢

3 传统农业工具的现代作用

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一种历史形态,已经落后于时代。2013年3月26日,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上,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与旅游结合将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新途径。休闲农业旅游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旅游形式[8]。农村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统农业工具的农事作用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将为传统农业工具带来新的生机。

渡坊村的水碓在2010年被列入贵溪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赢得社会关注,并为渡坊村的传统农业带来新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也加快了渡坊村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闵庆文等将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分为主体要素和辅助要素,其中的主体要素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本身,辅助要素包括农业文化遗产延伸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各类文化现象和资源[9]。渡坊村在时代发展中加入了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队伍,逐步挖掘村内的农业文化遗产,并对农业文化遗产延伸出的其他资源进行联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现实作用。

3.1 水碓作为标志性旅游景点被建构

传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被不断重构的。传统是一种组织化的记忆的媒介,它的整合不是来自久远的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而是源于不断的阐释[10]。渡坊村的水碓,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寄托了乡民们深厚的情感。当原本只是村民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古水碓在游客的“凝视”和国家的建构中成为“文化资源”,面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古水碓,渡坊村民又该如何为之留下注释呢?2016年渡坊村村民获得政府和旅游开发商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以碓为媒,将水碓由传统农业工具打造为村内标志性的旅游景点,并随之开展“渡坊水乡”的旅游项目。然后从民俗方面全面挖掘村内旅游资源,突出渡坊村的特色资源,尤其是具有垄断意义和不可替代性的地域民俗民居资源,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2016年4月15日,贵溪县旅游局局长江东华、江西省旅游设计院专家及江西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一行到金屯镇渡坊村,对“渡坊水乡”旅游项目进行了评审和实地考察。

水碓作为传统农业工具见证了渡坊历史的发展,反映了农事加工舂捣工具的发展历程。同时水碓也是渡坊村重要的乡土建筑,是乡村生活的物态环境,是渡坊村乡土文化中最普遍、信息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在渡坊村,水碓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甚至成为了它们的重要载体。渡坊村水碓作为乡土农业建筑,历史悠久,是潘氏宗族社区的标志性建筑与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联系。渡坊村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宗族型村庄,约300年前村民应时代需求集体出资建造了这座古水碓。村民在水碓屋舂米时,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丰富生活,也运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创造了很多与水碓及乡土相关的口承文艺,增添了生活的趣味性。渡坊村水碓作为传统的农业工具,其农事功能弱化,但是300年来一直融入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将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水碓成为当地旅游不可替代性的地域民俗旅游资源。

3.2 以碓为媒,联动开发旅游资源

南昌市湾里区铜源峡有近200座水碓,其中近9成被废弃,如今仍可使用的只有20多座,这一状况令不少专家扼腕叹息。据了解,渡坊村附近本有多座水碓,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碓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附近村子的水碓一座座被拆除,渡坊村成了鹰潭市唯一一座仍可舂米且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古水碓。渡坊村的水碓自2010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陆续吸引了一些游人前来观赏,成为渡坊村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渡坊村村民抓住机遇,决定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在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求知心。渡坊村的水碓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作为谷类加工工具也是重要的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在满足游客“求知、求异”的基础上,还能满足游客追求农事活动体验的需求,充分展现出“标志性”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这为渡坊村的乡村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2015年渡坊村开始筹划利用村内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渡坊水乡”为主题,以碓为媒,联动开发村内的其他民俗资源。2016年“渡坊水乡”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被评为市属重点工程之一,政府投资了2 000万元,竭力将其发展为贵溪市的3A级乡村旅游景区。这为渡坊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碓的维修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村内其他的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机会。渡坊村的旅游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政府、开发商和相关学者的介入,使水碓被构建为“标志性”旅游景点,同时也带动了村内的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宋溪桥、擢秀第门楼、村内文人留下的旗杆礅等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修复和开发,使传统文化得到了的保护和发展;#2016年渡坊村水稻种植大户潘金华,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在渡坊村的祠堂旁边种植了“五彩水稻”呈现水稻版的“渡坊水乡”和“LOVE”字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是世界农业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传统农业发展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社会传统等复杂多样由此形成相对异质的农业文化。在这样的农业文化体系中,各种农业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互促进,使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遥遥领先其他各国。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农业已经落后于时代,曾经为中国农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传统农事工具在当下的现实生存空间被挤压、现实存在价值被忽视。文章以舂米工具水碓的个案为例,选取渡坊村及其水碓进行调查,分析了水碓的形成、运作、衰败及重获关注的过程,描述了该村的农业工具水碓如何与旅游结合,剖析了古水碓的现实作用。文章发现:水碓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作出了重大贡献,渡坊村利用古水碓的农事特色将古水碓建设成为标志性旅游景点,以碓为媒,对村内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联动开发,综合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当地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当代乡村发展经济的新形式,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产生的利弊的探讨不断,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必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探讨如何合理运用乡村的资源,挖掘乡村资源的现实价值,减少乡村问题的出现,促进乡村发展才更有意义。在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中,传统农具作为旅游商品,其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其文化价值。因此,在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利益,更要注重农业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利用工具类农业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动态保护。同时,在社会变迁下,对传统农具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进行合理规划,也可以帮助传统农具更好地实现其现实价值,实现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农具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农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为乡村带来更好的发展。

[1]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5):856.

[2]王思明,卢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2010(1):3.

[3]陈启新.水碓打浆史考[J].中国造纸,1997(4):70-71.

[4]梁诸英.明清时期徽州的水碓业[J].徽学研究,2013(3):100.

[5]陈耀华.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4.

[6]缪启愉,缪桂龙.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07.

[7]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6.

[8]何景明,李立华.关于“农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5-18.

[9]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J].资源科学,2009(6):943.

[10]方李莉.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40.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工具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