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策略研究
2018-02-08田林,张雪
田 林,张 雪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1 五里坪革命旧址现状分析
1.1 概况
五里坪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集镇老街中段,现存街长150 m,宽不足5 m,占地面积2 300 m2,是湘鄂川黔边界地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
1.2 环境现状分析
对五里坪革命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其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1)。
(1)建筑环境风貌。建筑密度过大,容易形成消防隐患。新建建筑及部分临时搭建及建筑质量较差的建(构)筑物对整体景观风貌影响较大。遗址建设控制范围及风貌协调区内包含有一所小学和政府办公场所,对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形成很大干扰,且建筑风格与旧址形成强烈对比。
(2)环境卫生。随意丢弃的垃圾和放养的家禽对公共环境卫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老街内无公厕,现状不能满足旧址进一步开放展示的需求。整治区新街为商业街,杂乱无序的商业广告标识、标牌等严重影响空间环境。缺乏有特色的标志系统。
(3)基础设施建设。老街内居民生活用水不能完全满足卫生标准。目前排水方式为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和雨水直接排放,对老街环境造成了污染。部分电线杆位置设置影响旧址整体风貌,尤其是旧址入口处电线杆。目前,整个旧址群内消防设备和监控系统尚不完善,尚不能满足整个旧址群的消防安全需求和五里坪革命旧址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需求。
图1 五里坪革命旧址现状
2 五里坪革命旧址的价值评估
2.1 历史价值
“五里坪革命旧址”是研究鄂西武装割据的战略后方和总策源地湘鄂边苏区的代表遗存,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孕育过程的实物依据,是湘鄂边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苏区群团组织机构的群体性纪念建筑,是全国最早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体的革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载体和土家族民族精神的凝聚与物化(图2)。
图2 五里坪革命旧址遗存构成
2.2 艺术价值
五里坪革命旧址纪念建筑,其民居建筑聚落形态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
2.3 科学研究价值
五里坪革命旧址不仅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军事史的重要史迹遗留,而且是研究土家族聚落形态的重要实物例证。
2.4 社会文化价值
五里坪革命旧址是我国红色革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的课堂,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3 五里坪革命旧址环境整治原则
3.1 “历史真实性”的保护原则
在五里坪革命旧址的环境整治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改进整治的理论和实践,且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当地情况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1]。
3.2 “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
在调研走访五里坪革命旧址期间,发现旧址内居住的村民强烈希望修缮改造老宅,提高居住生活的品质。而五里坪的环境整治是要在保护五里坪革命旧址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环境免受自然及人为破坏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基础上进行[2]。因此,五里坪革命旧址应该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使之一方面既能够不改变旧址及其风貌,防止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放性破坏,避免盲目开发和不合理经营;另一方面还能以人为本,满足当地人对于提高居住生活品质的需求。
3.3 “互惠式共生”的整治原则
五里坪革命旧址是我国红色革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课堂,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把五里坪革命旧址办成一流的文物陈列,弘扬红军精神,开发红色旅游,将为老、少、边、穷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增加新的造血功能,为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提供示范,也将对创建鹤峰红色旅游品牌,提升鹤峰旅游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4 五里坪环境整治策略
4.1 建筑更新
通过保护、保留、改造3种方式实现对五里坪革命旧址建筑的更新。
针对规划范围以内,传统建筑较为集中成片的区域,建筑风貌Ⅰ类及相对价值评估为Ⅰ级的非文物建筑,采取“保护”的整治措施。即使建筑到了必须更新的程度,新建筑也必须严格在老建筑原有墙基线上复建。保护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老街中段,做到在保持建筑格局、建筑风貌,整治外部环境,清除墙面、地面堆砌垃圾,修旧如故的同时,允许对其内部进行修缮与更新[3]。
与建筑风貌和重点保护旧址建筑及老街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并且对重点保护旧址建筑及环境的安全性、完整性无任何不良影响,建筑质量较好的建(构)筑物予以保留,新街中段建筑予以保留。
根据建筑功能及外观需要,从建筑高度、建筑外观材料、屋面形式、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改造,主要方式有:立面整饬,降低建筑高度,改变墙面材质及色彩,更换门窗形式等。
需更新的建筑风格、形式,以重点保护旧址建筑(坡顶、黑瓦、木板墙、青砖、土坯等传统风貌)为参照,并与重点保护旧址建筑及老街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对平顶建筑加盖坡屋顶,对新建钢筋混凝土、砖混建筑外立面喷涂木色油漆,重点立面外附木板、木柱。替换铝塑窗为仿木质方形窗,防盗门等替换为木板门(图3)。
图3 老街中段建筑更新整治
4.2 环境规划
针对五里坪革命旧址内的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绿化的现状进行环境规划。
清理整治范围内的垃圾,在整治范围内苏区二巷中部设置垃圾收集池,在居民居住地固定距离设置生活垃圾箱。
针对老街内无公厕设施这一现象,在苏区二巷、文秀路等中间位置各增设卫生间一个,供游客使用。
植物配置因地制宜,根据植物生态位进行搭配,根据植物的习性进行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的立体种植,以及从中生植物到早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稳定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系列景观。同时合理配置落叶和常绿植物,远景和近景,个别突出和整体协调,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景观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栽植方式[4]。保护范围内种植中华红叶杨、国槐等树木,并辅以爬山虎、紫藤等灌木,铺地被植物。
4.3 场所营造
对五里坪革命旧址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展示和传统村落及非物质遗存展示,让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旧址的本来面貌,了解红色政权的基本运作体系,管窥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成就。
红色革命教育展示是对革命旧址群复原的陈列,分为五里坪革命旧址群整体展示、旧址复原展示、五里坪湘鄂边苏区革命史主题陈列3块;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着重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特有的建筑和空间结构、独特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
4.4 文脉传承
五里坪革命旧址把文化贯穿于整个环境整治中,结合周边的建筑、地理、环境、风俗特点,挖掘出红二方面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史,土家族民居建筑传承史,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五里坪和鹤峰县的社会形象和文化品味。
五里坪革命旧址的环境整治需要在文脉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使公众在休闲的红色之旅中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深化公众对于湘鄂边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丰富独特的红色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宣传产生深远影响[5]。
5 结束语
对五里坪革命旧址进行环境整治,主要是整治与旧址关联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遵循“历史真实性”的保护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互惠式共生”的整治原则,从建筑更新、环境规划、场所营造、文脉传承几个方面着手,实现五里坪革命旧址的科学保护,达到提升五里坪革命旧址整体氛围的目的。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吕俊华,邵磊.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探索性方案:南池子危旧房改造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卫.历史建筑再利用之新旧空间关联理及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4]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5]沈旸.“事件性”与“革命旧址”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视角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C]//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