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剪纸为例

2018-02-08杨慧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剪纸文创

杨慧子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如何设计?中国的本土设计应由何处汲取资源?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如此追问,或许问题就会指向一个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1 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1]。在中国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在生生不息的活态创新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考工记》和《天工开物》就记载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了极大贡献,直至今日仍有重要意义,这一珍贵的文化宝库正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相应的,科技的发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8月提出,要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指出了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的发展方向。但在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对一些基于非遗项目进行的改编和再创造产生了曲解与误读——其实他们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是“二度设计”,而非真正的非遗。一方面,传承人应在保证原真性的前提下对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和非遗项目相关的“二度设计”并非不可为,而是要在规范的制度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也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中的“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下,我们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适于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项目,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梯度的“二度设计”。设计巧妙、方法得当、工艺精湛而兼具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是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重塑文化自觉性的绝佳机会。

2 文创设计应深入挖掘非遗资源的历史底蕴与核心价值

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多数是由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的人员担当,他们普遍缺少对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中国的设计还应立足于本土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一些设计师惯于模仿西方风格,采用西方文化中的设计素材进行创作;而在使用中国传统图形和概念为源进行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师们常使用的仍是表层的视觉元素,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的尚在少数。截至2011年,我国经普查所得的非遗项目已有87万项,为中国设计师提供了极多创作的可能性。

以文化作经线,以创意为纬线,把非遗作为最宝贵和独特的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中的有生力量,是有意义的思路。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应当持之以恒地将非遗技艺薪火相传;作为中国本土的设计师,应当学习、研究、采纳非遗项目中的精髓,深入了解,进行再设计。由此设计而成的文化创意产品,将会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又将对非遗进行反哺。同时,这对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存在大量问题的旅游纪念品而言,也无异于一剂良药。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当具备独特的风骨和韵味,蕴含属于这个古老国度的智慧和意境。中国的设计师不应仅仅只是掌握设计法则与软件操作,更应了解那些传统图形语言背后的渊源掌故,知晓其为何物?为何而成?如何而作?设计只是方法,如同容器,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才是这容器所承载的内涵。将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注入设计之中,亦是为设计注入具有本土精神的灵性与魅力。较之让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学习艺术设计,不如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授和非遗相关的课程——尤其是手工技艺类的非遗。让设计师们学会剪纸、泥塑、皮影、蜡染、年画、木作……将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无形文化,藉由创意设计的多种媒介,在当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绽放光彩,才是中国文创设计的制胜之道。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剪纸艺术中的应用

笔者曾以剪纸为源,进行了多个文创产品的设计探索,图1所示的文创产品《“七巧花胜”剪纸拼图垫》即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尝试。作品将中国传统智力游戏七巧板、正月初七的“人日”习俗融入剪纸,使之兼有益智玩具和隔热垫的功能。材质为经激光切割的厚毛毡及成型的硅胶,可任意组合成各种图形,并用于放置杯碗。自汉代始,正月初七“人日”便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在发上佩戴和于房间张贴“人胜”的习俗。图2所示的“四时节气”剪纸灯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笔者在和传承人学习了北京宫灯技艺后,将剪纸七巧板、二十四节气和四方宫灯的概念融合为一套文创产品。灯的四面分别为春夏秋冬,灯扇灵活可拆卸,既是益智玩具,也兼具照明和装饰的功能,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创产品进行结合的尝试。

图1 “七巧花胜”剪纸拼图垫

图2 “四时节气”剪纸灯

图3所示的4幅剪纸,是笔者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关系而作的系列作品《阴阳对偶》。作品将中国民间剪纸中常见的“鹰捉兔”“鱼戏莲”“老鼠啃南瓜”“狮子滚绣球”这4组常用于婚俗之中的对偶图形,以太极之中的阴阳鱼造型呈现出来[2]。其中象征男性和至阳的部分使用红色宣纸剪制,而象征女性和至阴的部分则使用黑色宣纸。笔者又将其材质更换为更加耐用的毛毡,可用于日常生活与装饰。如图4所示的《阴阳对偶剪纸壁挂/隔热垫之鹰捉兔》,可连结后悬挂,亦可拆解开作为杯垫,此举既是对传统剪纸的回归和创新,也是基于非遗的文创产品设计[3]。

图3 《阴阳对偶》系列剪纸

图5所示的剪纸CD盘面设计《福音到》为笔者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辅导学生所作的课堂练习,作者田情将剪纸“福”中的“口”替换为CD中心的圆孔,对传统的剪纸进行创意变化后,实验性地粘贴于CD正面,形成了基于传统剪纸的文创产品。近年来,在设计类的课程中,笔者加入手工艺类非遗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文创思路的引导,这对文创产品设计相关的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图4 《阴阳对偶剪纸壁挂/隔热垫之鹰捉兔》效果图

图5 剪纸CD盘面设计《福音到》

在2009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至今仍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绵延至今的无形文化财产。如今城镇居民每逢节庆或喜事,仍喜爱张贴剪纸。它正是一项适合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结合的民间工艺。剪纸所需的工具材料简而廉,易于获得;入门技巧也相对容易掌握。自2012年始,笔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公共通识选修课《剪纸》,通过约30课时的学习,学生们能掌握剪纸的基础内容,了解剪纸中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在此之后,这些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们便可基于剪纸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此举可让古老的工艺在当代重焕生机,让中国数不胜数的非遗项目,以它自身的魅力征服世界。

4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如同极韧的丝线,从古延续至今。在非遗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时,传承人与设计师都能够触及中华文明几番辗转的脉搏。以非遗为魂,文创为躯,从祖祖辈辈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资源,赋予产品新设计、新材质、新功能,正是中国本土设计师探究的方向。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乔晓光.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剪纸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智能产品设计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剪纸
《冷·暖》
《教堂之夜》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