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视阈下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构成研究
2018-02-07黄钰
黄钰
摘 要: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一方面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者的防患于未然以及应对过程中的有效处置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直接承受者的大学生,其应对危机的素质与能力息息相关。本文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依据危机管理理论并通过德尔菲法分析了构成大学生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要素及其他关键指标。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大学生群体 应对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环境均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影响高校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也随之而发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正常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及高校的形象和声誉,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发展。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有效处置,但大学生较高的应对能力和素质才是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带来危害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研究综述
(一)萌芽阶段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学术交流不断扩展、加深,使得西方以及港台学者的先进著作、思想得以不断地涌入。一小部分学者在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的同时,开始逐步涉足突发事件的管理。尤其在1989年“六四风波”的发生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到高校突发公共事件。
(二)起步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非典”流行期。我国虽自古以来就有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关危机管理学术研究才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关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学界一致公认的开拓者是周贝隆先生,他于1994 年首次撰文提出“中国教育的危机”,其中就涉及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对,这也使得有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西方部分思潮的流入也对当时部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的一定的影响,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在这一阶段,开始有一些专家学者的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开始了一些针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但总体数量仍旧不多。
(三)发展阶段
从“非典”至今。进入21 世纪,尤其是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后,针对“非典”引发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专家及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把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教具代表性的成果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撰写的《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叶金福(2004)所著的《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机制》、中山大学教授陈昌贵撰写 的《SARS与危机中的高校管理》等。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包括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三位教授编著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陈洁华主编的《危机管理研究》等。与此同时,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开始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分别于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救援和恢复等几个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进行了规范。
这一阶段针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学术论文超过百余篇,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论述;从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论述;从危机教育的角度论述;从学校具体某一机构或辅导员工作的角度论述等。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阐述高校应如何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对于校园突发公共事件最直接的承受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大学生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所能发挥以及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在意义。仅有极个别论著是针对大学生的应对危机的态度和危机意识进行论述,对于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素质的研究较为缺乏。
二、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要素分析原则
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问题。研究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首先应确定构成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要素,逐一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大学生应对校园校突发能力的要素分析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构成要素必须合理反映出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本质,其须符合能力要素的基本概念和校园突发事件应对的逻辑。
(2)构成要素的实用性。本文研究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目的是能够使管理者和大学生自身了解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从而化解潜在危机,实现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安全稳定。对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要素分析应当明确体现出这一目的。
(3)构成要素的可用性。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素首先要便于研究者识别和方便提取,而且更应满足对研究者提供有实用性的信息条件[28]。
(4)构成要素的通用性。大学突发公共事件的详细表现可以说是各有不同,我们研究大学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局限于特定类型的高校、特定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在研究过程所得到的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构成要素应该能够普遍适用于一般高校中广大学生群体可能面对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二)要素的界定依据
1.心理学应对理论
关于应对(coping),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于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也有学者认为应对就是指个体或群体为预防、减弱、消除应急源而在认知、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危机应对中,危机理所当然地成为这里的应急源。根据心理学中对应对的解释,我们可以说,突发事公共件应对就是指人们为了改善自身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关系,或者减轻自身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所受的伤害在认知和行为方面所做的努力。而关于应对能力(Coping ability),Epestni(1992)将其认作为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将应对能力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最小的代价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知觉、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endprint
2.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管理学中为学术界认同的模型中最为基本的是“三阶段模型”,即把公共危机管理划分为:危机前(Pre-crisis)、危机(Crises)、危机后(Post-crisis)三个大的阶段。本文以三阶段模型为基础,根据以上危机管理理论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预防(Preparation and Detection)、控制(Control)、恢复(Recovery)。预防是指具备危机意识并有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控制是指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恢复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正常秩序或正常状态的恢复。
3.要素分析方法
关于构成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要素,我们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来分析。德尔菲法又被称作专家调查法,该方法是以专家作为信息来源,通过对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判断、评估和预测。具体操作时使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法,专家之间不进行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调查人员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并将其作为调查结果。
笔者根据德尔菲法的具体执行要求,对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行了专家调研,具体执行流程如下:(1)确定主持人、拟定了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调查提纲。(2)选择调查对象。共选择11位学生工作者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其中具有5年以上学生管理经验的学校行政管理者有4位,学生心理方面的专家2位,另外5位是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在这11位专家中,男性4位,女性7位;其中5位是理工科背景,6位为文科背景。(3)发放问卷两次。第一轮是提出问题,请专家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反馈调查表格;第二轮是修改问题,附上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请调研者修改自己的问卷;(4)整理问卷。收集专家们最终考虑的意见并加以整理。
4.要素確立
按照德尔菲法的原则及执行过程的要求,我们认真汇总并分析了各方专家意见,确立了13项具体要素。表3-1是根据德尔菲法对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和整理后的结果。为了便于之后的统计以及重要性分析,将这13项要素分别概括为:基本认知、相关政策、影响认知、征兆察觉、信息反馈、资源利用、情绪稳定、抗压能力、理性评价、自救能力、互救能力、心理调适和秩序恢复。(表一)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三个阶段,将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同样划分为相对应的三项能力:预防能力、控制能力、恢复能力,并将这三项能力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级构成要素。
为了突出构成要素的层次,同时考虑到构成要素的通用性,在对十三项具体要素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要素进行了整合和概括。
我们将基本认知、相关政策、影响认知概括为具备危机意识,简称为危机意识(表二);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三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各阶段对相应应对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危机意识和防范能力划归为预防能力;将心理应激、理智评价、应急技能划归为控制能力;将心理调整能力和秩序恢复划归为适应能力。因此,在三个一级要素:预防能力、控制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危机意识、防范能力、心理应激、理性评价、应急技能、心理调适、秩序恢复这七个二级要素。一二级要素结构如表六所示:
三、结语
分析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构成是研究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基础工作。依据构成大学生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要素和关键指标,结合各高校实际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可对本校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述,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及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保障校园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2006-01-09]http://www.chinasafety.gov.cn/2006-01/09/content_151909.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EB/OL].[2007-08-30]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
tent_732593.htm
[3] 周贝隆.从“危机”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1994(4):1-8.
[4] 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4-7.
[5] 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78-81.
[6] 陈昌贵,朱新秤,李雪如,等.SARS与危机中的高校管理[J].高教探索,2003(2):3-8.
[7] 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