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8-02-07李炯
□李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性保障。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要求
新时代,我国体制改革迈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发生阶段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作相应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一直追寻着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体制转轨双重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初级阶段,探索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是体制改革主要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一系列市场取向的改革推动下,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部分年份增长速度甚至在两位数以上,取得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领域在世界遥遥领先、高铁运营及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的骄人成绩。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说明,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不成熟、不完善,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
因此,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清除平衡充分发展的制度性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任务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系统化、科学化、效率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结构优化,包括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调控、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下主要任务:
在市场主体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在市场体系方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调控方面,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在市场监管方面,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体现“加快”之紧迫感,保持全面深化改革力度。2013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至今召开了三十九次会议,出台了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200余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设计之精准前所未有。如果以十九大闭幕为起始日,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只剩三个年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有18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需只争朝夕。体制改革必须体现“完善”之要义,聚焦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架构基本建立,为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代,体制改革的重心不应仅限于“破”,而应该在“立”新的体制机制基础上实施精准“完善”,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发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头兵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勇于担当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排头兵角色,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赢得先发优势,成功实现了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时代,浙江应在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提升的进程中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肩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使命,争取在改革方案精准设计和扎实推进上更快一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水平更高一些。
深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2016年,浙江制定出台了省属企业功能定位和分类监管、省属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的“1+N”配套政策,将省属企业分为功能类和竞争类,实施分类考核,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依据中央“三去一补一降”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若干意见》《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方案(2016-2018)》三个政策文件,推出了50多条“让企业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新型政商关系和民间投资环境。
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品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完善土地要素供给机制。全省97%的市县推行了居民阶梯水价制度,通气城市建立了居民阶梯气价制度,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化电价政策,开展污水处理费价格改革;探索“以项目定计划、以空间定计划、以占补定计划”的“三年滚动”用地计划管理制度,创立以存量低效用地开发来换取增量建设用地指标的新机制。
深入推进地方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进省级产业基金规范化管理和运作,规范创新强省产业基金管理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推动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实验区获得批准、保险创新产业园揭牌、温州新一轮金融改革行动计划基本落实完成;制定《浙江社会信用条列(草案)》,修订了《浙江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2016)》。
深入推进政府能效改革,加快完善科技和人才管理体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商事和便民服务制度改革,优化行政流程,提高监管和服务效能;制定《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改意见)》,坚持企业研发补助制度、财政科研项目绩效激励、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建设科技大市场;实施人才新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杭州市出台了7项高端人才出入境便利新政,为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提供政策保障。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全面开放新格局。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浙江参与“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和浙江促进贸易回稳向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外贸企业降成本等政策意见,以及浙江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实施意见和加快培育民营本土跨国公司三年计划;外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对实施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事项实行备案管理;推进海洋港口平台建设,在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基础上,实施嘉兴港、台州港、温州港、义乌港的资产整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实验区获批设立,杭州、宁波等电子商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成效明显,义乌国际贸易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