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三大变革”突破年
——2017年浙江经济发展报告

2018-03-15本刊经济研究部

浙江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浙江建设

□本刊经济研究部

2017年是充满变革的一年,是浙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一年。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长8.1%,预计全年增长在8%以上,相比于上年7.5%的增长速度有所提升。如果说过去几年,浙江宁可牺牲GDP增长速度也要淘汰掉高污染、高耗能、低散小等粗放型增长模式,那么近年来GDP增长速度的企稳回升则显著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和增长动能的持续提高,浙江经济已基本完成从“速度领跑”转向“质量领先”的蝶变。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分产业增加值增速(%)

质量变革:质量优势进一步显现

2017年浙江推进质量变革突出表现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深化的态势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质量全面提升。这是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的一年、供给质量持续改善的一年,浙江经济质量新优势进一步显现。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经济迅速崛起

“三二一”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2017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9047亿元,增加值增速9.3%,快于全省GDP增速1.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1.5%,基本与2016年全年持平,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7.4%。实体经济持续回升。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16663亿元,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81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一季度的7.5%、上半年的7.7%明显加快,是自2014年以来首次高于GDP增速。十大传统制造业和八大万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1-11月十大传统制造业投资2898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快于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979亿元,同比增长4.7%;八大万亿产业中,节能环保制造业、健康产品制造业增长较快,1-11月增加值分别增长11%和12.8%。工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1-11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5%、54.9%、56.8%和36.1%;八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新经济引领作用日趋凸显。2017年是浙江新经济全面爆发的一年,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全省新经济发展优势的进一步确立。2017年前三季度,浙江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收入达10072亿元,同比增长2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1%,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新动能;新经济规模达到了1344亿美元,占到了GDP总量的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2%。云计算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新增上云企业数已由6月底的37658家上升至逾8万家,全省各类云平台服务商已达200家,仅在云栖小镇中的涉云企业就超过500家,年涉云产值超150亿元、税收超10亿元,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方面,大量新经济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海康威视在知名媒体a&s公布的2017全球安防50强榜单中再次位列第一,大华股份跃升至世界第三;蚂蚁金服、同花顺等金融大鳄在智能金融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大量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开始在新经济领域“风生水起”,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万向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正在规划建设“万向创新聚能城”;中国饮料大王娃哈哈成立了机电研究院,开始探索智能装备领域新产业的发展;做电梯部件起家的西子联合控股公司成为空客、波音等航空巨头的供应商。

绿色发展成为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2017年1-11月节能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实现1503亿元,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长速度。全省继续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率先吹响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冲锋号,经过前11个月的全面治理,全省仅剩的58个省控、市控、县控劣Ⅴ类水质断面均已销号;排查出的16455个劣Ⅴ类小微水体,已于10月底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全省大江大河水质总体优良。严控环保监察。建立起“天上无人机、地上摄像机、面上智能机”的立体化监管网,改变传统的环保监察模式,提升环保执法的速度和效率,1-11月,全省环保部门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331件,被誉为最严环境执法省份。压缩过剩钢铁产能。全年完成新增8.6万吨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开展“地条钢”专项整治和取缔行动,查处并拆除25家相关企业的生产设备。推进锅炉淘汰工作。全面完成2014年以来新增2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任务,完成8台309万千万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8453台。

(二)着眼供给质量体系,产品和服务全面升级

高品质带动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浙江全力推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以标准为引领、以品牌促发展,不断优胜劣汰制造业企业和品牌,推动浙江制造迈向中高端。浙江在国内率先构建“浙江制造”公共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截至2017年11月底,全省共发布“浙江制造”产品标准246个,认证实施细则181个,颁发证书162张,其中国际互认证书29张。在2017年12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公布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名单中,浙江共有25项入围,约占全国总数的20%,入围数列全国第一。高品质所带来的市场效益也随之而来,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向好,2017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951亿元,同比增长17.3%,38个大类行业中,33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或扭亏为盈,其中24个行业利润呈两位数增长,十大传统制造业利润增长26.9%。

消费者满意度大幅提升。2017年被业内称为“新零售”元年。从线上到线下,一场新的零售行业布局全面展开,阿里提出了“新零售”、网易提出“新消费”,将网上零售的布局蔓延到线下实体,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给予消费者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网约车、共享单车、“互联网+医疗”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据统计,浙江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已有300多家医院接入,注册实名用户逾800万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挂牌,在线方式立案比例占到80%以上,已关联当事人的案件中,实现100%在线庭审、在线裁判、网上送达。对消费者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消费者满意指数持续走强,2017年季度消费者满意度分别为117.6、119.9、122.3、126.3,这突出体现了消费者对目前消费和服务环境的满意程度。

效率变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

2017年是浙江大力推进效率变革的一年。“最多跑一次”提升行政效率、“信用浙江”建设提升监管效率、“扩大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率,浙江跑出了效率变革加速度,正在形成最优制度供给,营造最佳营商环境,释放最大改革红利,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一)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行政效率

2016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最多跑一次”改革被正式提出;2017年1月,“最多跑一次”改革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多方面的实质性突破,形成浙江改革发展新优势。“最多跑一次”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从群众和企业角度界定“一件事”,突出重点系统、重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倒逼各级各地部门减权、放权、治权,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和质量,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如积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全省一体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2.0版,提前实现投资项目“四个100%”:通过省市县三级集中模式构建,在11个市、89个县(市、区)实现100%应用平台;通过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投资项目100%系统打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全部开通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功能,实现100%网上申报和100%网上审批。依托“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还探索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二)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亩产论英雄”再升级。2017年,浙江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对全省用地5亩(含)以上工业企业纳入综合评价,全部县(市、区)执行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并提出到2020年的目标,全面建立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导向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同时,加大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及时取消、降低城市公用事业附加、临时接电费等收费,有序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全年完成直接交易电量约93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近30亿元,继续降低非居民用气价格,推进垄断性领域的市场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合力形成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切实推动资源配置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转变。

(三)推进“信用浙江”建设,提升监管效率

“信用浙江”建设不断提速。联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进一步精简事前审批的同时,探索智慧监管、审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行政处罚等监管信息全面纳入信用体系。以“信用浙江”建设为载体,浙江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基础上,融入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的信用数据,正在探索建立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给信用评价良好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政务服务上的更多便捷,而对于信用评价较差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则列入黑名单。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惩罚相结合,倒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实现行为自律。深入推进信用建设“531X”工程,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三类主体公共信用评价上线运行,完善联合惩戒机制,实施黑名单制度。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率

继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2017年浙江全年组织两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开工项目1291个、总投资1.6万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波音737MAX飞机完工和交付中心、浙江澳洲牛业进境加工项目开工。全年“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约1.2万亿元,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浙商回归盯引成效显著。制定浙商回归引进项目服务推进办法,实施“5213行动计划”。截至2017年12月底,列入谋划盯引清单的90个项目,22个完成谋划盯引任务,47个项目签订投资框架协议,预计全年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4950亿元,增长41.8%。投资资金来源进一步扩大。对接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30.7亿元,居各省首位;发行企业境内债券31支,融资规模318.7亿元;获得企业境外发行债券额度60亿美元。

动力变革:创新发展重塑新格局

动力变革,就是要从传统的资源禀赋动力过渡到技术、人才等创新禀赋动力上来。2017年,浙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开放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动力格局的重塑,突出表现在创新载体的建设、创新人才和技术的更迭以及创新环境的营造上,浙江已成为人才、技术和优质项目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的洼地。

(一)创新平台建设亮点纷呈

重点创新平台是动力变革的供给源头。2017年9月6日,由省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携手共建的之江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实验室将用5年时间集聚科研人员两万人,打造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200个,致力于抢占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的制高点,打造“互联网+”世界创新高地。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取得新进展,未来科技城商事主体首次突破1万家。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首批特色小镇命名,推出第三批创建类特色小镇,形成64个省级培育小镇、106个省级创建小镇和2个省级特色小镇的梯度建设格局,完成投资超千亿元,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浙江实践。高新区建设再上新台阶,2017年新建省级高新区5家,累计建成省级高新区39家,其中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三位,创历史最好水平;1-11月,全省高新园区的规上工业增加值3443亿元,同比增长10.8%,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产业集聚区聚拢效应进一步提升,2017年前三季度15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服务业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6.5%、33%、39.2%、35.1%。此外,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宁波大数据产业基地正式开园,量子计算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批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重点均聚焦未来网络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浙江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日臻完善。

(二)创新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新人才培育环境更优。2017年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开学,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顶尖科研人才。2017年,新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20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6人,共有67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新入选人数和累计入选人数均居全国第四位。创业人才不断涌现,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新四军”创业团体高速成长,仅在梦想小镇就已汇聚一万多名创客、2000多个创业项目,集聚管理资本1680亿元。

产学研一体化环境更优。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更优,2017年3月正式发布的《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奖励制度,大大激发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活力。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强化对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撑。知识产权交易更便捷,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已形成由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4个县级分市场和29个专业市场组成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2017年1-11月,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119项科技成果,包含专利293项,交易金额超过1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省实现技术交易总额534.81亿元,同比增长56.65%。科技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浙江共有2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主持完成的获奖项目10项,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8项,并首次领衔摘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近5年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全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超六成,企业主持完成的项目占比逐年上升。

(三)区域开放协调发展为新动力增添厚度

以“一带一路”统领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2017年浙江研究编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5+5”行动方案。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编制中国(浙江)自由贸易区产业发展规划、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新一轮实施计划等。组织“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工作,22个国家和地区参会,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660亿元。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推进通苏嘉、湖苏沪等铁路项目,浙沪天然气联络线等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等重点专题领域合作。众多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布局全球高端汽车产业,正泰集团逐步推动光伏组件生产的全球布局。在汽车、机电、装备制造、化纤纺织、医药等制造业领域均出现海外并购现象,并购对象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以色列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产业链全球布局推动浙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大湾区”“大花园”等创新战略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2017年浙江研究编制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以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联动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金衢丽绿色经济区。研究编制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建设全国领先绿色发展高地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研究编制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建设智能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和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全省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化县空间规划批复实施,报送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山海协作,新认定14个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新签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26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9个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20亿元。这一系列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均衡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从而有助于浙江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浙江建设
Mother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