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18-02-07罗国亮
罗国亮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从七年知青岁月到主政河北正定县的三年多时间,到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到主政浙江的将近五年时间,再到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七个月,习近平同志有着丰富的地方工作经历。梳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总结其绿色发展的思想经验,并挖掘这种思想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地方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可以为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思维提供一个榜样示范,让主政地方的广大干部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同时能够针对新时代的新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绿色发展政策,避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在七年知青岁月和长达26年的主政地方时期,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紧跟党中央,灵活机动,扎实工作,本着保持底线、不越红线、向中央看齐、对地方负责、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精神,发扬首创精神,发扬不畏艰难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就任总书记之后提出的系统、完整而统一的绿色发展思想相比,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但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及其内含的价值观,却是一以贯之的,不仅贯穿于习近平主政地方的每个时期,而且与其当选总书记之后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观也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学习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的绿色发展思想,一方面,是要学习其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学习其思想观点和立场;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学习其思考绿色发展问题的方法,学习其在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思路,学习其创新思维、方法技巧、思想境界、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
一、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中谋求地区的长远发展
纵观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上的为政生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人民情怀的人,是一个有绿色情怀的人。早在延安插队当知青时,他看到赵家河大队公窑外的厕所年久失修,就一个人修好了厕所,而且是赵家河历史上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1〕320。这说明习近平同志历来讲究环境卫生,他向来都是一个追求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他在后来的领导工作中都很重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他将生态环境看作生产力的一部分,认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不仅如此,他还将生态环境的好坏提升到影响文明兴亡盛衰的高度来认识,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在考虑一个地区的发展时,通常都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同时考虑并通盘谋划。早在1984年,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就指出,“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资源,而首先要考虑保护和培植资源。不能只是向自然界索取,而是要给自然界以‘返还’,使自然资源更长久地为人类所享用、所利用……在自然规律中,生态平衡规律对经济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关系最为重大”〔4〕138。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非常善于系统思维,这使他在考虑发展问题时特别注重对生态平衡规律的尊重,注重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方面,就是提倡人们不仅要保护资源,还要给自然界以返还,不仅为了保护绿水青山而牺牲金山银山,而且不惜花真金白银来保护绿水青山,甚至为了绿水青山可以不要金山银山。他的这种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的正定,到90年代的福建,再到本世纪初期的浙江,一以贯之,只是在表述上不断完善。例如,在他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提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5〕141。他在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更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的“两山论”,以三层意思给我们指出了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路:第一,在最不利的情况下,需要牺牲发展机会而进行环境保护,甚至赔钱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第二,对于这种选择,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发展,就是对人民最负责任的交代。第三,最理想的状况,就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够兼顾兼得兼优,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优势资源
习近平同志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是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他将生态环境视为重要的优势资源;将生态建设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将环保产业看作未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是对时代发展的准确把脉,体现了其先见之明和远见卓识。在环境退化或者环境变得恶劣时,他尊重规律,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变废为宝。如正定县的两河滩,以前被开荒造田用来种植粮食,但是投资大、效益低,还因为植被被破坏而加剧了风沙。在习近平同志主导下,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还两河滩一片绿水青山,使荒滩变成了宝滩〔4〕113。这种尊重客观规律、变废为宝的科学精神,在习近平同志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他总是以自己的坚强和坚毅,给落后地区的人们带去希望;总是以自己的智慧和谋略,让困难的工作打开局面。在面临问题和困难时,他通常都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努力寻找突破口,深挖农业、林业、养殖业、文化服务、旅游业等各种地区性优势资源,在财政困难、市场疲软、资源短缺、工业乏力、思想观念落后等重重压力下寻求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厦门调任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当时的宁德,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是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全区9个县中就有6个是贫困县。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提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松柏何须羡桃李”,克服自卑心理,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状态努力工作,充分发挥闽东农、林、水电资源潜力丰富可观的优势,把林业置于事关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着力发展以商品经济为导向的大农业,争取实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目标〔6〕67-72。调至闽东地区后,习近平准确地将发展优势定位在以林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大农业上,而没有将他在厦门业已娴熟的以主抓工业推动发展的经验运用到贫穷落后的宁德。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份沉着冷静、严肃思考、理性判断、准确定位、不急不躁、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是今天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地方领导人特别需要学习的。主政任何一个地方,习近平同志都要花很长时间调查研究,在广泛、深入、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弄清一个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寻可以作为的空间和突破口,在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正定,习近平同志念好了“人才经”,打造了“中国正定旅游模式”;后来调往福建,再后来主政浙江,他在这两地都念好了“山海经”,让福建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建设试点省,随后让浙江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建设试点省。习近平同志的发展思路中始终充满了生态情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施政智慧,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和甘做铺路石的高尚情操。
三、着重从政治高度认识问题,善于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
通观习近平同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处理,可以发现,他是一个长于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善于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人。从政治高度认识问题,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提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来认识,一方面说明习近平同志有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准确抓住问题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说明他有很强的人民情结。他高瞻远瞩地认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绿色环保的追求必将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绿色政治也将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证用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资金稳步增长,说明习近平同志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力戒形式主义,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实打实地思虑谋略,点对点地解决问题。他认为,经济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在主政福建期间,为了建设生态省,习近平同志探索建立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求强化政府领导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并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7〕。主政浙江之后,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主张,并且认为,必须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将发展循环经济贯通于企业、区域、产业、社会等各个不同的层面,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和保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旨在通过运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末端产业(如二三产业)对源头产业(如农业)的利益补偿〔8〕。他认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还是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也是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影响社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从习近平同志当时的讲话、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短论来看,除了生态补偿机制之外,他还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在企业评级、争先创优等活动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的各级政府保障资金定期增长制度;将环境考虑纳入重大决策中,建立相关的重大决策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格局。所有这些,都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是通往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四、着力加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盈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同志历来注重做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早在延安插队时期,他就特别重视且非常擅长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插队之初,他和村民张卫庞关系非常好,多次调解张卫庞夫妻之间的矛盾,并且在他的调解和劝导下,张卫庞对这些方面更加注意,家庭关系一直很和谐,以后再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习近平作为社教干部在赵家河村“整队”时期,为了让精明能干但脾气非常犟的随娃重新当生产队长,他找随娃前前后后谈了十多次,终于说服其再次当生产队长,使生产队的面貌立竿见影地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在赵家河搞社教工作,还是在梁家河当支书,习近平开会讲话,村民们都会很认真地听,因为“他讲得可有意思了”,能“入心”,能“走心”。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之后,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骂仗、打架,但当时有两个人违反规定打架了,习近平同志按规定扣了这两人各10个工分,并且要求他们在社员大会上作检查。为了说服这两人,他说:“如果你们接受不了扣工分,我就把我的工分给你们,但你们必须做检查。”〔1〕250-252两人听到这话都很惭愧,愿意接受处罚,从此村里打架斗殴的事情明显减少了。正是因为这段知青岁月,让习近平同志明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给他提供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会,使他以此为起点走向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因为只有学会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说服别人,才能做好领导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接受采访时说到,知青生涯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他的理想、他的职业追求、他的价值信仰,都奠基于梁家河,都起步于梁家河,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的动力之源。他当年在梁家河的职务仅仅是村支书,责任大、矛盾多、困难多、权力小,农村矛盾多如牛毛,农民的思想工作非常难做,只有让农民在思想上接受了,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这些经历让习近平同志深深地懂得,欲成事者,必先统一思想;欲统一思想,必须仰仗文化之力。正如他在后来的一篇短论中所言: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体现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产品生产、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为此,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5〕48。
五、在坚决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
在工作原则上,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并坚决执行和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很多观点,就是在执行中央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些学者指出,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就形成了“要看GDP,但不能唯GDP”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相应的生态观。事实上,其在地方工作期间的生态思想,有较大一部分来源于当时党中央提出的政策主张。主政地方时期,他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行动上坚决贯彻,不存疑、不动摇、不打折。习近平同志的绿色发展思想,正是在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管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开启的“中国正定旅游模式”,还是他于1992年在主持修订《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时首次提出的“城市生态建设”理论,或是他出任福建省省长期间率先提出的“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亦或是他主政浙江后提出的打造“绿色浙江”的决策部署〔9〕,都是他在执行中央决策、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例如,2003年7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10〕同年11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且特别强调考核评价各级干部政绩必须要看多个方面的成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决定,结合当地实际,及时而准确地进行了具体化阐释。他强调,“抓生态省建设,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5〕44。在2004年2月8日发表的短论中,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科学制定干部政绩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衡量政绩的要求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政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5〕30。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在内涵上完全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而且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切合实际。因此可以说,在主政地方时期习近平同志对自己的职权和责任有着准确的定位,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是在落实党中央的相关决策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工作的领导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性地、不打折扣地执行中央的决定,是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任何不执行或者打折扣执行中央决定,或者照搬照转照读中央决定,都是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的态度。
六、以长远谋划的远见卓识和甘为人梯的责任担当,为主政的每个地方留下一片绿色
习近平同志是慧眼独具之人,其站位之高、谋划之远,非常人能及。然而他的远见和智慧,并非以“三把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其沉稳、厚重、笃定、持久为之、扭住不放的精神表现出来。因此,时间愈久,其思想和行为就愈散发出耀眼的光芒。2002年5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指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11〕。在本世纪初就能提出这样的命题,足见其眼光独到、睿智深远。从习近平同志1982年赴正定县任职到2007年调入中央的26年间,在中国大地上,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生态环境也迅速恶化,资源消耗巨大。在这一时期,各级地方领导干部都在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开建工程项目,改善城市面貌,推动经济增长,并以此为政绩来谋求领导职位的升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地方官员之间围绕GDP增长而进行的‘晋升锦标赛’模式是理解政府激励与增长的关键线索之一”〔12〕。在这样一个官员们都在拼GDP、拼政绩的时代,习近平同志不管主政哪里,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村、乡镇或者县市区进行调研,在摸清情况之后谋划事业发展,从初任到卸任,自始至终都是以地区长远发展为着眼点,从长远规划中定位当时的工作重心,从地区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找寻自己作为的空间,从来不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也从来不做太平官和无为官。早在1973年,作为社教干部的习近平,就带领赵家河村民治理神车沟,日夜奋战三个月终于打坝成功,为赵家河增加了几百亩土地,到现在依然是年产量很高的高产地〔1〕303-304。1985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口号。《规划》将1986年至2000年的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以实现生态系统完善优化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5月习近平就调离正定县前往厦门工作,按常理,即将离任的领导很少会费尽心思制订长远规划,这充分表现了习近平同志至诚至真至朴的个性特征和“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的负责精神。他在《从政杂谈》一文中特别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远的、为人铺垫的工作;特别劝诫干部切勿赶时髦、盲目地烧“三把火”,“不实在于轻发”,不可轻举妄动,不可追求“三把火”,而要看“过山劲”,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也正因如此,主政宁德的习近平并不同意人们看好的开发三都澳港口、修建福温铁路和建设中心城市这些能够凸显政绩的重大工程项目,“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他主张应该充分考虑地区情况,开发利用好当地的优势资源,充分发展大农业和产品适销对路、本地又有生产优势的工业〔6〕33-34。不管在哪个地区当领导,习近平同志始终表现得不急不躁、沉着冷静,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在任时的显著政绩,而是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他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来谋划,注重打基础、作铺垫,始终保持清醒的接力意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功不必自我成”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仰。这份责任担当、这种定力,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更值得每一位地方领导干部学习领会贯彻。与习近平同志主政地方时期着眼长远的工作实践相比较,可以发现,主政地方的领导干部们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所面临的抉择,归根到底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小我”与“大我”、“潜绩”与“显绩”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甘为人梯与凸显自己的政绩之间的抉择,这两者本来统一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但是在领导干部的个人政绩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中,干部个体则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智慧大小、境界高低,便在这种选择中显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6.
〔3〕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4〕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郑振宇,等.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期的生态建设思想及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6(4):17-21.
〔8〕习近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下大力气加快建设生态省〔J〕.政策瞭望,2005(5):4-7.
〔9〕周光迅,郑玥.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76-81.
〔10〕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
〔11〕习近平.实施分类经营 建设生态强省〔N〕.福建日报,2002-05-14(08).
〔12〕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