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018-02-07张云德郭建娜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对象

张云德,郭建娜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文化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视觉因素也因此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传递信息、表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图像符号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导力量。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的价值观、见解和信仰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视觉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认知方式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分析视觉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并探究提升其实效性的路径,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

近年来,视觉文化在信息技术、社会环境与大众媒体三者的强力助推下迅速发展,并因其直观的传播特征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与青睐。

(一)传播方式图像化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报刊等出版物来认识和把握世界,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文字印刷物。然而在视觉文化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文化被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图像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也因此急剧膨胀,已浸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如果说话语符号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时间思维模式,图像符号则是以视觉为中心的空间思维模式,它表征着个体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思’转向‘观看’、由‘话语’转向‘图像’”〔1〕。图像符号与抽象且叙事逻辑、系统的语言文本相比,传播信息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使知识可视化,往往迎合了人们大脑惯有的认知惰性特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乐于通过图像获取信息,也更愿意相信“有图有真相”的新闻报道。

(二)价值传播隐蔽化

在视觉文化时代,借助图像传递信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感官的刺激及虚幻的享受,还能隐蔽地传达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并使人们在无形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视觉图像经常以“模糊”的方式传播信息,使思想隐含在表象之下,具有强大的“暗示”和“隐喻”功能,这不仅为人们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还能够引导人们按照视觉文化传播者已经设定好的认知路径领会图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从而对其传播的价值观念产生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视觉文化这种隐蔽化传播价值观的功能主要呈现出虚拟和现实两种形态。虚拟形态是指传播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视觉图像的叙事功能,通过一系列编辑制作创设虚拟情景和虚拟人物,以影像的方式传达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例如:创设英雄人物拯救世界的情景,向人们传达正义和勇敢的价值;细致刻画人物品行,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比,启发人们要做一个有品行的人。现实形态通常是指,以承载着优秀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建筑、遗址或者蕴含着丰富韵味、展现民族精神的字画等视觉作品呈现出来,使人们在观看这些蕴含着特殊意义和丰富意蕴的视觉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其本身的美感,更能体验到其所传达的精神。如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这种方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国家、民族、集体的价值认同,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三)内容传播感性化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视觉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起到了助推作用,使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图像获取知识、认知世界。当人们面对一幅幅毫无关联、仅是碎片化堆积的图像时,由于是习惯性的浏览,往往是不会关注其背景信息的,有些人的思维甚至会逐渐丧失因果性联系和逻辑性推理能力,沦为单纯的“图像接收器”和感性的生命体。此外,传播主体为宣扬特定的价值体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感性色彩发掘出来并合理地融入图像中,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利用他们感性化的认知方式形成价值认同。让·拉特利尔指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诉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影响。”〔2〕网络媒体通常会利用视觉文化传播的这一特征,通过视频再现方式吸引人们眼球,触动人们心灵,激发人们悲愤、兴奋或者同情的感性心理,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二、视觉文化传播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冲击

视觉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实践中,视觉文化传播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及实践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自觉能动性”,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好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只有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参与其中,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然而,视觉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在视觉文化传播的作用下,人们“沦陷”于视觉快感之中,必然会抑制理性力量的发挥。“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形象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3〕。在以印刷文化为主导的时代,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要依赖于以书写符号为载体的传统信息,即其体现的是理性原则。视觉文化时代,各种事物、信息主要以图像符号为载体进行传播,将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其在为受众获取信息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一些媒体为了迎合个别受众“追求新奇、贪图轰动”的心理,将图像信息日益简单化和娱乐化,导致信息缺乏深度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长期通过“读图”方式获取信息虽然会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但容易陷入感观享受以及“快餐式”的信息交流之中,并用散漫的浏览方式取代仔细阅读的习惯,这也必然会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即从重视深度观察的理性思维转变为浅薄的感性思维。

另一方面,视觉图像通过作用于情感,激起人们的感性认知,有时必然会导致理性的缺失。理性思考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视觉图像却用感性化的认知方式取代了理性思考,使一些人沉浸于情感的泥沼里而“忘却”了理性。如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打着正义和公平的幌子,通过报道一些所谓呈现真相的新闻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并试图激发起受众的同情心或者愤怒、悲伤的情绪,以达到诱导受众树立错误价值取向的目的。笔者认为,当感性认知方式占居主导地位时,会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丧失辨别、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使其主体性在图像世界中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必然会大大降低。

(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人作为特定环境的创造者,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来进行文化环境创造的,而文化环境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4〕。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功能,其依靠一定的传播媒介,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念依靠非强制性的手段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大量视觉媒体的助推下,视觉文化有时成为一种娱乐文化和快感文化,且良莠不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视觉文化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和‘平面化’的传统,打破了语言文字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确定性,借助后现代主义‘拼贴’‘戏仿’‘变形’‘挪用’等修辞手法和视觉手段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构及颠覆,对物品原有的意义进行消解和重新编码”〔5〕。从以上这一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视觉媒体的强力助推下,视觉文化有时表现出娱乐至上和审美肤浅化等特点,如一些影视剧、广告、网络视频等充斥着无厘头、恶搞的场面,使得主流文化的权威性被降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被消解,高尚的道德情操被嘲讽。因此,视觉文化在为受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导致了低俗化、庸俗化、恶俗化图像的存在,冲击和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实效。

另一方面,视觉图像具有较强的遮蔽功能,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视觉文化不再是生硬地表达、体现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而是将其隐匿于图像之中,并通过图像叙事调动和激发受众的情感,以使其在潜意识中认同视觉图像所传达的价值观念。这种隐蔽式的传播方式为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和便利,如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好莱坞大片宣扬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使得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滋生蔓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借助视觉图像的“隐喻”功能进行传播,侵蚀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阵地,干扰了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观的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三)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6〕。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载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凸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程度是考量影响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以文本话语为主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呈现方式,其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话语规范性、语境严肃性、辞藻固定性等特点,而视觉文化传播有时会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性。

一方面,通过视觉图像来表达、传递、获取信息,容易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的影响力。视觉文化时代又称“图像霸权”或“图像暴政”时代,这也就是说,在视觉文化时代,信息更倾向于以图像形式呈现,大量文字读物被“通俗化”为图画本,或者改编为影视剧、微视频,文字有时成为了图像的“配角”。笔者认为,相对于枯燥刻板、缺乏个性、远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往往更乐于接受富有个性、生活化的图像信息。换言之,脱离生活、不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容易使其产生排斥情绪。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宏大叙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会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产生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也必然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性。

另一方面,视觉图像传播内容广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其广泛应用,掌握在少数教育者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控制和支配信息资源、优先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着教育者传授的具有权威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文化逐渐转向了视觉文化,视觉图像传递信息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化、平等化,教育对象不再单纯地依赖教育者获取信息,其通过视觉图像获取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这种状况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传播话语的传统方式,容易导致一些受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排斥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决定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形态及运作状态”〔7〕。因此,针对视觉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冲击,我们应准确把握视觉文化传播的特征和运行逻辑,探究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性,充分发挥视觉图像的教育功能,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运作状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长期沉浸于感官享受,陷入了视觉图像的“漩涡”中,使得追求快乐、凸显感性经验取代了理性思考,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甚至导致“图像人”的诞生。针对主体性被抑制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在视觉文化的运行中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重拾其理性思考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图像进行选择和运用时,要遵循“冷媒介”原则,即图像所含信息较少,或者所含信息比较模糊甚至不确定,更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经过思考和理解后对其进行填补。对视觉图像的填补过程就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理性思考能力的过程,使其不再只是被动地观察和接受图像所传达的信息,而是主动思考视觉图像真正的意蕴。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播放、展示视觉图像时,可以穿插讲授、设置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并使其在观看图像的过程中学会主动筛选、择取重要的信息。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视觉文化的“魅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逐渐降低了通过践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利用多种方式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鼓励其主动参与到视觉图像的制作编辑、运用以及理解阐释的过程中,如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亲手制作各种形式的视觉图像,包括多媒体报告,利用影片、图片、音乐混合剪辑而成的学习资料等。教育者还要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正确运用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的方法,以使他们了解运用图像方式传达信息的真正逻辑以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总之,教育者要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正确看待视觉图像的功能,而且能够使视觉图像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辅助工具。

(二)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

“视觉文化在生产过程、传播过程中,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夹带在其视觉符号中的意识形态也必然对大众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应对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侵蚀,就必须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防止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迷失在视觉图像的“陷阱”之中。当前,我们要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建设一支政治信仰高、文化素养强、信息素质高的视觉文化传播工作团队。首先,在净化思想政治教育视觉环境的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把具备优良品格、通晓信息技术的人才聚集起来。视觉文化传播工作团队不仅要掌握视觉图像的制作技术,懂得如何发挥视觉文化的隐喻功能和象征功能,还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视觉文化中,从而将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简化为无声无息传播的视觉图像。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工作团队要注重及时掌握热点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阶段是由舆论的发酵慢慢酝酿而成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爆发思想危机”〔9〕。网络媒体通常因其利益需要或者视角问题,再现或者制作的图像资料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甚至歪曲事实,以期引发人们的热议。针对这类容易误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突发事件或者热点问题,视觉文化传播者必须及时关注事态,深入调查了解,从技术和理论层面结合起来解读事件的真相,即还原事件真实场景和画面,制作具有说服力的视频,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除疑惑,廓清思想陷阱和误区,进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解读视觉图像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仅要看清视觉图像本身的结构和形态,还要看懂图像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意蕴。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了解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以使其逐渐建构起对视觉图像的批判性意识,并远离庸俗化的视觉图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掌握视觉图像传播信息时的运行逻辑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只有把握了解了图像传播信息的运行逻辑和规律,才能正确掌握图像信息的表现形式与其价值意蕴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分析各类图像信息时,更加积极地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价值,也才能避免陷入表象的“陷阱”之中。

(三)借助视觉图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脱离生活、不接地气、没有活力等困境。面对以上这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时,必须与时俱进,借助图像话语的表达方式弥补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视觉图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说服人,不仅在于话语内容的理论彻底性,更在于话语表达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需求、社会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相一致,其实质是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日常生活世界相关联”〔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关照他们的生活话语,借鉴他们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形式和风格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悟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视觉图像由于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等特性,因此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换言之,教育者借助视觉图像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把宏大叙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要求,也更易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等,借助于影像叙事把“关爱”和“孝敬”等社会价值共识具象化,使得价值观散发出生活化的气息,进而唤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行为自觉;曾经热播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通过视觉图像生动地呈现出每件文物的来历和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使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们感知其澎湃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助视觉图像话语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以营造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任何思想理论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话语方式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理论的接受程度。针对视觉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借鉴图像话语的表述方式,转变话语表达风格,将灌输式的、生硬的话语方式转变为富有感染力、生活气息以及民主的话语方式。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融入视觉图像中,借助视觉图像的叙事、象征以及隐喻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进入图像世界,并一起探讨、分析图像信息,在思想的碰撞中、图像价值的启迪中实现话语认同,进而营造和谐的话语场域。

〔参考文献〕

〔1〕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转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7(1):53-56.

〔2〕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4.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9.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2.

〔5〕林峰.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困境与超越〔J〕.云南社会科学,2017(5):179-184.

〔6〕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7.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70.

〔8〕揭晓.视觉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6(1):68-74.

〔9〕毕红梅,吴明涛.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7(6):56-60.

〔10〕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对象
品读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