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8-02-06孔芬芬
孔芬芬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療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急诊心绞痛患者7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分别采用急诊优质护理和急诊常规护理,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为急诊心绞痛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急性胸痛;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6..01
急性胸痛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急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而心绞痛则是引起急性胸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不断推广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急诊优质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诊心绞痛患者7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满足心源性心绞痛的相关诊断标准[2];思维正常、神志清晰;胸痛持续时间≥30 min;接受溶栓治疗。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5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9例、16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为(59.1±8.3)岁;发病到就医时间为3~7 h,平均为(4.8±0.4)h。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0例、15例;年龄为44~68岁,平均年龄(59.7±7.5)岁;发病到就医时间为3~6 h,平均为(4.1±0.7)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采用静脉溶栓。通过常规护理模式来干预对照组患者,具体为严格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抢救。实验组患者选择急诊优质护理,具体为:
①对急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在医生进行抢救工作时,责任护士和护理组长应为其提供帮助。在1 min内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将患者的裤带和领口解开,给予吸氧治疗,氧流量设置为每分钟3~5 L。5 min内应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检测患者的血氧、血压和心电,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标本采集量大约为20 ml,对患者手臂血压进行测量,如果患者两侧手臂的血压差大于20 mmhg,则应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给予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时间进行记录。5 min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未有效缓解疼痛,则应每隔5 min重复给药1次,给药次数应小于4次;疼痛如未能在5 min内缓解,则应给予哌替啶或者吗啡肌注。30 min内采用尿激酶溶栓,对患者的用药时间进行记录。
②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非语言和语言方面的干预,通过触摸和微笑让患者能更加信任患者,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让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能有效缓解。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溶栓成功率进行观察比较,并对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溶栓成功率观察
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54.3%(19/35)、80.0%(28/35);在溶栓成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如表1。
3 讨 论
心绞痛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急诊胸痛,是因为冠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急剧性缺氧、缺血所导致[3]。临床中在明确急诊胸痛的发生原因后,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能让疗效显著提高,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选择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通过对急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能让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让患者从入院到溶栓的时间缩短,让溶栓成功率提高,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则能让患者的身心保持稳定状态,让不良情绪对治疗和疾病的影响能有效减少。
总之,为急诊心绞痛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能让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 莹,张学萍.CCU病房急性胸痛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202-1205.
[2] 余颖惠,王绍芳.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86-87.
[3] 蒲娅娅.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护理策略与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7):965,971.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