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探析

2018-02-06黄良奇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

□黄良奇

(温州大学 舆情与网络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3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速对外宣传方式的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是习近平关于对外传播工作的系统思想,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表征,是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积极手段,对当下我国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缘起和价值表征,在对外传播工作实践中创新故事内容、创新讲述方法、创新传播渠道,才能取得良好的创新传播效果,推动我国文化有效“走出去”,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缘起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时代观”“群众观”“国际观”与我国历代领导集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人民性原则”的基础上,长期关心和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结晶,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创新性思想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新闻舆论思想的有机构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时代观”“群众观”与“国际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大时代进行划分,阐释了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1]在这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正确把握时代本质、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准确区分时代特征,以反映时代的理论思维、适应时代的变化潮流、紧贴时代的变迁脉搏,深层次揭示国际秩序变革与发展的动力,探索出超越现存西方中心观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世界秩序。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指出,只有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才能深刻认识这个国家的具体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提出要把当前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首先要认清世界局势,进而顺应并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2]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协调,文化软实力和传播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时代观”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判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思想,倡导积极融入时代潮流,与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才能有效塑造国家形象、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变革和发展的推动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立足基层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认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故事是最精彩、最有温度、最有吸引力的故事,要多报道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多讲述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人民群众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并赋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下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内容。

与此同时,马克思1848 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前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多个方面相互交往并在许多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代替了原来那种各个地方和民族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状态,各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马克思强调生产方式变革、分工发展和大工业革命等导致世界交往的“国际观”,使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是国际关系体系重大变迁的内在动力基础,建构了普遍平等交往基础上的国际关系和无产阶级解放的社会基石。[3]习近平总书记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深刻洞悉马克思“国际观”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变化,尊重全人类各民族平等生存和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内在要求,以全新的国际发展理念与和谐交往方式,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真、实、亲、诚”的对非合作和“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把立足于中国经验的“中国梦”中精准提炼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把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一带一路”的价值观落实到中国经验上来,加快“中国梦”和“一带一路”倡议步伐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时代成果为全球共享,[4]从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建构和平与福祉共建共享所系的世界未来。

(二)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民性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提出宣传工作不但要使无产阶级先锋队提高思想觉悟,紧密团结,不怕牺牲,去争取更大胜利,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心甘情愿加入革命的队伍,争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不断洞察国际关系的变化,以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传统观念的政治智慧,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出发,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促成了广泛的世界反霸统一战线,为我国广交世界朋友、改善国际环境、提高国际威望、走向国际舞台、树立大国形象和打破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系,推动人类正义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有益探索,为结束国内动乱、走出“文革”困境和改革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审时度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判断,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办好报纸必须同实际同人民群众相结合,成为全党安定团结思想上的中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宣传工作要正确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科学发展观认为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借力媒体宣传做好自身工作。从毛泽东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构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到邓小平强调办好报纸必须同实际同人民群众相结合,从江泽民舆论导向“祸福论”到胡锦涛“三贴近”思想,无不体现历代中国领导集体做好对内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协同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宣传思想工作辐射面广、政治性强,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是在全面集成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性原则”基础上所下的科学论断,强调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必须依靠党和政府、各族人民、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甚至国外友好人士全员参与,利用各种有效渠道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提升统筹指导与分析研判能力,努力构建对外大传播的新格局;同时也是新世纪新时代有效消除国际社会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门罗主义”等舆论偏见、谋求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坚持主权平等和信息安全、走向大国外交、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指针和行动指南。

(三)习近平个人长期关心和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结晶

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就十分关心新闻宣传工作。1989年5月,时任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新闻工作及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好新闻工作基点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认识新闻的作用,要看到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关键的时期,人们的思想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地发生摩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宣传改革、宣传党的政策的作用。[5]P352002年调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后,在与中央驻浙新闻单位和浙江省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指出:“创作和生产文化产品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6]P9从2003年起,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中,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文化产品也要讲‘票房价值’、领导干部要欢迎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文风体现作风”等多篇短论论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2007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后,在与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各大媒体负责人座谈时,习近平勉励新闻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如果重视引导,忽视服务,就注定了不可能收到引导对象心认同之、心向往之的效果。[7]

到中央工作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首次就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表长达1.5万字的重要讲话,提出“讲好中国故事”思想,这既是习近平个人长期关心和指导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结晶,也是面对国内经济长足发展而国际舆情复杂多变、尤其是一些国家有意诋毁或诟病我国的状况进行顶层设计所开出的具体良方,为今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议题和对外传播方式、改变因“失语”而“挨骂”的状况等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方略。

二、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价值表征

“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表征。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理想、学说、价值观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崇,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8]我国文化自信是我国人民对以自身理想、学说、价值观与信念为核心的本国文化的确信与坚持。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9]因此,我国文化自信涵盖着对优秀传统文化、伟大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先进化的三重自信。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将“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下为公”“与人为善”“言必信行必果”“扶贫济困”“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贯穿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实际行动之中。“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孔子周游列国讲述仁爱的故事,徐福东渡讲述秦代先进技术促成一代“弥生文化”诞生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讲述汉朝礼乐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讲述明朝先进制造业的故事,无不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0]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中国古典经典诗词;在多次公开讲话或会议中提到,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对当前我国的各项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对当前中国发展有借鉴意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视角,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1]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打破原有的话语体系,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达到不同种族与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与和谐相处,从而理解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国提出的治国理政的相关理念、政策与措施。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对伟大革命文化的自信

曾经的文明古国在近代以来遭受西方列强利炮坚船的镇压和周边蛮夷的肆意欺凌,国家陷入深重灾难之中,人民被看成东亚病夫,似乎再也没有机会走进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从井冈山到瑞金中央苏区,使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立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尔后统一战线不断壮大,转战西柏坡、打过长江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谋求自立自强和民族独立,促使一大批外国记者自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等用手中的笔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与历史命运和外国侵略者相搏斗的顽强韧劲与机智勇敢,让全世界知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不断寻求和平而不通被迫进行武装斗争的正义革命,是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伟大革命文化凝聚着革命先辈的汗水与鲜血,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今天,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对伟大革命文化的自信,要铭记历史,勿忘先烈,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要讲好“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把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世世代代传下去,把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想信念传遍世界;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伟大革命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13]

(三)“讲好中国故事”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文化,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新时代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在全面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和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是对伟大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自觉,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市场网络中的新服务器;是屹立世界东方的擎天之柱,撑起中华民族广袤的精神天空,有力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和力度;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体现与根本要求,有力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固党的执政地位。“讲好中国故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共存共荣、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蓝图下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的实践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坚定文化自信,在出国访问或在国外报刊发表署名文章时遵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亲力亲为“讲好中国故事”。在墨西哥演讲时,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中国外交的义利观;在法国提出“新狮子论”来巧妙反驳“中国威胁论”,传递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述阿拉伯青年穆罕奈德在义乌开餐馆并与中国姑娘喜结连理的故事,诠释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署名文章中,讲述白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区200名青少年赴中国疗养,同中国小朋友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在南非《星报》发表《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署名文章中,讲述海信电视、冰箱进入南非千家万户,南非企业在华合资生产的雪花啤酒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署名文章中,讲述华侨“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妈妈团体和“程爸爸”(Father Cheng)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中津友好的现在与将来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讲好中国故事”,既拉近了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观点、中国精神和中国态度,彰显了大国外交的文化自信;又为“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传播工作实践中创新故事内容、创新讲述方式、创新传播渠道,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内容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世界知晓了丹麦,一个鼹鼠的故事让世人了解了瑞典,一个阿波罗神话故事让人穿越到古希腊。因此,“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中国故事,什么是当下真实、生动、精彩的中国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这里面蕴含着“蹄疾步稳的民族复兴故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情意绵长的国际交往故事、方兴未艾的和平发展故事”。[14]在当下国际情势下,不仅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讲述中国故事,大大方方型塑中国形象,堂堂正正传递中国价值。[15]因此,构建与创新“中国故事”的内涵,核心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勇向前的故事,讲好中国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故事,讲好中国普通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故事。

1.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勇向前的故事

中国是历经深重苦难的国家。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民生,中国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勇向前,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改变了中国人民长期“挨打”、“挨饿”的历史状况,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人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新时代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方针、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指引下,秉承正确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理念,带领中国人民改变“挨骂”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继续演绎为珍惜今天的生活,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2.中国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团结奋斗的故事

从乌苏里江畔到天山南北,从黄淮两岸到塞外草原,从长江流域到沿海边关,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无论是农田里精耕细作还是工厂里机器换人,无论是教室里书声朗朗还是赛场上叱咤风云,无论是草原上跃马奔腾还是市场上贸易穿梭,中国各民族人民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命运上厚重关联,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文献记载,无论是影像刻录还是口耳相传,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实录还是新媒体的链接,蒙古草原的红山文化、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东南西北的神州大地上,文化的兼收并蓄展现多民族各具魅力的身影。56个民族相互依存,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共同创造了“深海探测超越人类极限、港珠澳大桥顺利贯通、高铁出行成为日常交通工具、大飞机飞上蓝天、载人飞船登上月球”的光辉业绩,海陆空天记录着各民族克勤克俭,超级工程书写着各民族奋发有为,第二大经济体再现着各民族砥砺前行。《厉害了,我的国》中就客观叙述着当下升级版的“中国故事”,载录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享安康的崭新形象,故事的主题映现为各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奋斗。

3.中国普通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故事

“中国故事”的主体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是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市民、打工者、个体户、国家工作人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超过9%,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中国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16]中国人民正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康庄大道上。

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中华民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情意愿。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工人、农民、打工者在内的最广大普通民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在新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视野中广受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境遇以及浸润期间的普适性价值观念,是唤起最大多数情感共鸣的故事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将触角深入中国民间,讲述普通民众团结奋斗、追求梦想、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讲述弱势群体受到关爱、得到尊重、平等生活的故事;讲述普通民众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讲述灾害发生时人们互相关怀抚慰、战胜困难的故事……生活化、情景化的叙事拉近距离,饱含感情的细节打动受众,人性化的表达打破国家民族界限,自然而然推动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进入其他国家的主流文化视野。[17]“小人物”“小生活”“小故事”,在平民化的叙述中凸显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质,见微知著承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梦想,激励他国民众心向往之,想听爱听、听得进、听有所思、听有所感、听有所获,并且记得牢、信得过,自然传得远,引领世界话语潮流,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

好的故事内容需要好的讲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改变生硬、抽象、刻板说教的话语方式,把握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运用对象国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可接受的讲述方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变宏大叙事为以小见大,正面发声,齐声合唱,准确表达,做到从传统到当下以古鉴今,从官方到民间以知促行,从孤立到融合以同化异,从相识到相交以心换心。

1.运用对象国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广泛接受的讲述方式

语言问题始终是传播沟通的基础性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首先要善于运用对象国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最好是对象国的母语甚至方言。目前,在对外传播领域,英语居于相对主导的地位。日本筑波大学学者指出:“传媒领域中英语作为主导,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受到歧视,英语语言本身产生的鸿沟导致讲英语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资源,而不讲英语的人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的位置。”英语的霸主地位导致全球新闻提供和新闻阅读主要以英语母语为主体,不可避免在事件报道的选择和描述上存在语言的偏见。具体到其他母语体系的对象国,还涉及到方言的地道性及由此产生的沟通障碍等。因此,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体系的我国对外传播,既要善于运用英语进行议程设置,更要善于运用对象国母语甚至方言来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

对外传播受众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与传统,如何“阐释好、传播好、讲述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讲述中国故事的效果意识”,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看看我们是不是还在用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看看究竟有多少受众真正爱看、爱听我们传播的内容。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面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才可能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18]因此,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三贴近”:贴近对象国民众的通用语甚至方言俗语、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一国一策”地讲真事、抒真情、发真声、揭真相,才能实现以对象国通用的话语方式与外界沟通,使中国故事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也要应对国外民众对中国故事的各种评说,讲好外国故事乃至全人类故事。也有学者借助美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指出:以开放的态度,充满自信、令人信服地讲述中国真实、平衡的故事。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既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一方面,要以更多笔墨叙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因为国外受众对于和他们有着相似经历感受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感兴趣,更易产生共鸣。[19]

2.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首先是让外国民众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就善于使用到访国问候语,引用到访国名人名言俗语,赞扬到访国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建设成就,与外国民众广泛接触,用最亲近的行为交流,用最明白的语言对话,用最贴心的方式合作,看重打基础、谋长远的举措,把国与国之间普通人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中国梦与各国人民梦相结合。[20]

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的打造。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传播打造了一系列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中国精神、生态文明、正确义利观、亚洲安全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大国关系、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并在各级各类媒体中得以广泛传播。例如:《出彩中国人》展现全球华人才艺精髓的“出彩”瞬间,承载当下中国精神价值的出彩;《梦想星搭档》以“叫醒耳朵一起唱”作为主题,关注失聪儿童;《少年中国强》《青年中国说》等,超越性别、年龄、职业,每一个出彩人生梦,汇聚成精彩的中国梦。[21]《义乌社区有了“洋委员”》(环球华报)讲述浙江首位外籍调解员哈米参加社区治理的故事:“哈米长得浓眉大鼻,颇为健壮”;“哈米是社区出了名的‘老娘舅’,热心为外商调停纠纷”,等等向海外受众展示了中国基层组织民主开放的成果。[22]这些用中国话语主动定位自我形象的创新,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积极传播和塑造自己的国际角色、身份和责任,为世界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的中国视角,让全球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中国观点、中国立场、中国价值,增进了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国际传播对话与接轨的力度,增强了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当然,在“我说”的同时,也要“你说”和“他说”,这样才能让人摘下有色眼镜,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才能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增进了解。[23]P233

(三)创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

再好的故事内容和再精彩的讲述方式,也离不开多样化畅通的传播渠道。在世界交流与交往日益频繁乃至一体化的趋势下,来往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多元行为主体是讲好中国故事最为活跃的渠道;在传统媒体寻求与新兴媒体有效融合的路径中,多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载体仍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流渠道。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的新主体、新技术、新方法,寻找多样化的创新传播途径,占领中国故事传播的制高点,在拓展中国故事传播的创新渠道中,提升意识形态领导权和文化软实力。

1.多元行为主体拓展线下对外传播的活跃渠道

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为主体,来往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多元行为主体是讲好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最为活跃的有效渠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出国访问和外事活动中,率先垂范拓展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外交使领馆人员讲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故事,中国企业家讲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品牌塑造故事,留学人员讲述中国留学生放眼看世界的游学故事,出国旅游人士讲述中国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生态文明的故事,维和人员讲述中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故事,医疗卫生及其他援建人员讲述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乐于助人的故事,各类国际峰会、文化节、论坛等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等;国外在中国生活、工作、学习、商旅与交流人员回国后讲述中国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故事。等等多元行为主体面对面地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人际传播有效拓展线下最为活跃的传播渠道。

多元行为主体既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既包括国家工作人员也有民间友好人士,既包括各民主党派人士也有各族人民群众,他们内晓国情外通世界,是对外传播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和生力军,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赋予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相信他们热爱中国的情怀,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行所事、所思所感,亲力亲为讲述中国故事。只要他们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用事实讲述中国故事,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讲述平衡的中国故事,注重叙事不做评论,悬置故事中对人物行为与事件的判断,浸润故事中的文化内涵,让他国接受者自己解读故事精道要义、评判故事是非对错、体会故事文化大义,跨文化交流就会由生硬、强迫、陌生变得自然、顺畅、亲切。

2.多种媒体尤其善用新媒体搭建线上对外传播互联互通渠道

在对外传播的发展历程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海外华文报刊等传统媒体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受众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对外传播的主攻方向就要转向哪里。在全球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媒体在对外传播活动中的渠道作用,着力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一方面充分发挥华文媒体讲述中国故事海外落地“二传手”的平台布局,将国内媒体供稿机制和组织海外华文媒体“内地行”相结合,让浓烈的中华故土情结和对中国新闻的高度关注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并走进海外受众的心坎。尤其是一些海外华文媒体不受当地政经力量的限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比如像南非的《华侨新闻报》等不受政治力量控制,也不接受任何官方补贴,并以此赢得南非华侨华人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赞誉。[24]

与此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唱响网上主旋律。组建专门团队打造新媒体“造船出口”,利用海外知名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口”,打造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线上传播互联互通渠道,形成“多桥飞架中外、天堑变通途”的传播局面,构建起立体多样、融合发展、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现代对外传播体系。加大讲好中国故事的力度和效度,让中国好故事成为沟通世界网民内心的“桥梁纽带”;提升中国故事在全球传播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直接送达全球数以亿计的新媒体用户;用海外用户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实现国际间无障碍沟通,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世界人民的心中,传递文明、开放、和平、发展、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永远在路上

中国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是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是一个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25]大国外交需要对外传播的有效沟通,讲好中国故事是融通中外的基础内容和桥梁纽带。掌握跨文化传播技巧,努力寻找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把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与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表述习惯结合起来,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通相融,使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与世界发展潮流、全球发展事业相呼相应。[26]

我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没有形成与之相对称的国际话语地位。尽管一再声称“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但中国“搭便车论”、“灭亡论”、“称霸论”、“威胁论”、“不负责任论”等系列诬陷言论在国际社会上大肆流传,甚至连“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正常的对外交往也有时被恶意歪曲。因此,积极主动开展切实有效的对外传播与交往,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进而接受中国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并率先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无疑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对外传播方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评价中国时说:中国还不是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27]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来往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多元行为主体应该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与责任。如何设置中国好故事议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渠道、如何让中国故事深入国外民众的心坎,是永无止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28]P71“讲好中国故事”也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刘海霞.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国际秩序的重构——再议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路径[J].欧洲研究,2016(2).

[2]习近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11/30/c_133822833.htm,2014-11-30.

[3]姜安.马克思的国际观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7(11).

[4]王海锋.直面全球共同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时代逻辑——“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周”高端论坛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1-24.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习近平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嘱托综观全局心系大众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解放日报,2007-05-18.

[8]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0]仲呈祥.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EB/OL].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4-09/03/C_1112349805.htm.

[11]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5/20/31901934_550931935.shtml.

[12]梁春武.用文化自信讲好精彩中国故事[N].人民政协报,2017-04-10.

[13]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

[14]董晓彤.跟习近平学习“讲好中国故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

[15]胡正荣,李继东.媒体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EB/OL].http://www.cuc.edu.cn/xsgd/1389.html.

[16]习近平.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J].党史纵横,2015(11).

[17]程征.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J].中国记者,2016(9).

[18]李哲.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航标”[EB/OL].http://news.dahe.cn/2016/05-12/106840426.html

[19]姚晓东.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美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及启示[J].江海学刊,2016(6).

[20]王永贵,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

[21]钱蔚.坚持特质 讲好中国故事——央视综合频道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创新之路[J].中国记者,2015(4).

[22]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与着力点——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评述[J].新闻战线,2015(1).

[2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邱凌.辩证解析海外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作用[J].对外传播,2015(10).

[25]董晓彤.跟习近平学习“讲好中国故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1).

[26]蔡名照.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我们的声音[J].中国记者,2016(5).

[27]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现代传播,2012(1).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