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2018-02-06刘冀瑗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念理论

刘冀瑗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科社所,北京 100101)

毛泽东的发展理论围绕解放、发展生产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继续完善,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江泽民的发展理论围绕实现小康的目标而展开。胡锦涛用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小康及和谐社会建设。习近平的发展理论关注中国梦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建立

(一)赶超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毛泽东关于发展主体的认识。走群众路线、要相信并依靠人民,是毛泽东对发展主体的重视。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这是一个十分科学的论断,他用“只有”来论证社会发展主体是唯一的,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唯一创造者,否定了英雄史观。

2.发展目标。实现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一开始,毛泽东理解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是毛泽东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并关注的内容。在苏联的帮助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毛泽东在“八大”上强调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用三个五年内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毛泽东阐述:“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715实现“四个现代化”是1964年周恩来正式提出的。令人揪心的是,这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因“文化大革命”而未来得及付诸实施。

3.发展道路。苏联的发展道路一直是建国初的模板。但毛泽东很清醒,苏联的发展既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不足甚至缺憾的教训可以汲取。毛泽东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吸取苏联的成功经验,克服苏联的不足,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4.发展动力。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首次被毛泽东关注并重视起来。毛泽东1937年在《矛盾论》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概念,并将它定义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与统一。毛泽东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2]766在这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转变;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思想;对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萌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赶超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超英赶美”的赶超发展理论,使得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把一个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旧中国逐步建立成繁荣的新中国,有自己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党的八大以后,“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得到重视,放弃发展生产力是工作中心的做法,使经济建设出现了大滑坡,给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发展

(一)改革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邓小平对发展主体的认识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主体一脉相承,邓小平强调要紧紧依靠并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368,党只有密切联系与依靠群众,才能顺利实现各项目标和完成各项任务,这是邓小平一贯关注与重视的内容。

2.发展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科学命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314发展生产力永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及中心任务。

3.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是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别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精心设计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比1980年翻番,这个目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比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番;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4.发展动力。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将带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发展,并使经济走出国门,踏上了“引进来,走出去”的良性发展道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5.发展目标。我们的发展就是让人民吃饱穿暖,走向小康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当时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相联系,“小康之家”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形象表达。小康就是丰衣足食,包括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丰腴,全国实现小康是逐步推进的。小康社会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是从温饱发展到富裕的历史阶段。

(二)改革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并向小康水平迈进。

邓小平的改革发展理论是科学的理论,邓小平强调的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一些先富的人和地区并没有完全做到先富带动后富,使部分地区、部分行业贫富差距拉大。这些教训给党的发展理论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三、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执政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江泽民同志在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继续密切联系并依靠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强调:“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能最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4]

2.发展地位。“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凝聚人心靠发展、中国的成功与失败还是靠发展、现代化的实现无疑也应依赖于发展。只有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在时代、环境巨变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没有发展,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党执政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

3.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战略,其具体内容如下:在21世纪头十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番,小康生活更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经济发展的更好,制度建立的更加成熟;到建国一百年时,现代化基本实现。

4.发展动力。江泽民提出发展动力是创新。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都有赖于创新。世界日新月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展,需要汲取前人和国外的精华,开展理论与实践创新。

5.发展目标。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是对共同富裕的继承与发展。共同富裕是经济上和阶段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最高目标。江泽民在2001年7月的建党8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这里用终极价值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使其更科学。社会主义要逐步消灭贫穷与人的畸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人的发展越全面,创造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生活就会更好;而充足的物质文化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二)执政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在执政发展理论的引领下,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得到广泛运用。我国的科技进步巨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紧跟发展的实践,为改革开放设计了一条成功之路,改革开放让经济发展的更快,基本实现了小康,发展进入崭新阶段,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执政发展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分关注经济的发展,忽视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的持续发展,由此引发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发展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公、城乡、工农、区域差距扩大,失业率高等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新的社会问题接踵而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四、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完善

(一)科学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发展主体。以人为本是发展主体,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6]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目的最终都落实在人身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本”就是群众的利益。

2.发展地位。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必须继续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赖于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建设、谋发展,继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发展动力。“依靠体制创新求发展”是胡锦涛十分关注的内容。体制创新是发展的新动力,必须把体制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动力。通过体制创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4.发展目标。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追求与目标。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全面,在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从此,我国的发展变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与根本利益所在。

(二)科学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保持平稳高速增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逐一推进。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关注并在实践中逐步落实,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增强。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理论,但在实践中对理论把握不准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制约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改革开放任务重等等。

五、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1.发展动力。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何为发展”的问题。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在于创新发展,国家长远健康发展也在于创新发展,它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2.发展路径。五大发展理念关注的发展路径在于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发展”的问题以及发展失衡的问题。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需要协调发展,它重点关注的是“人——社会”这一整体发展理念。

3.发展前提。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发展”以及永续发展的课题。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与和谐统一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它重点聚焦的是“人——自然”这一整体发展理念,是发展的自然前提。

4.发展条件。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关注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发展”和国家繁荣发展的课题。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要求开放发展,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要求开放发展,它重点关注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整体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5.发展目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关注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发展为谁”这一发展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共享发展,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实现共商共建共有共享的局面,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与归宿。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性贡献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更加关注“质”,而不仅仅看重“量”。经济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变,在注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注重环境立法,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在好转。中国梦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正在推进,反腐败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建设也继续前进。

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的理念同时也是发展的理念,它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其内容。我们十分强调科学发展,在实践中更要注重运用理论,既要关注发展的 “量”,更要关注发展的“质”。只有这样,新发展理念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