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雨花英烈精神的主旨意蕴与传承指向*
2018-02-06吴光祥
吴光祥
(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08)
意蕴阐释要义,精神昭示未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也首次明确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基本内涵,使其成为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代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建设“强富美高”①新南京,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雨花英烈精神的主旨意蕴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对革命实践中优良传统、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的凝练和升华,是党的价值目标、价值信念和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新形势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有着积极作用,将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胜利。
(一)崇高理想信念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政治灵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但不同的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引领大众、影响社会,并产生超越自我的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他们大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入党的。那时中国革命充满危机、前途未卜,一切均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之中,正是伟大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道路。一个个雨花英烈在风雨如磐的漫长革命道路上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他们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在奋斗牺牲中不断升华理想信念。这种坚定理想与不懈奋斗的精神,不仅来自于对共产主义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不疑、来自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自信,也体现了党的价值信念。“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这是雨花英烈、留洋博士许包野的留言。雨花英烈正是秉承这样的理想信念和志愿,不管革命道路多么艰难,他们都一生为此奋斗牺牲,靠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可以说,崇高理想信念是引领雨花英烈前赴后继的精神之塔,也是贯通他们一生奋斗不息的根和魂。
(二)高尚道德情操是雨花英烈精神的鲜明标识。先进、先锋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内涵,但以人民至上、国家情怀、牺牲奉献的价值追求,是雨花英烈精神的鲜明标识。这种标识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不仅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无比强大的旺盛生命力,也是雨花英烈精神特有的标识。正是有了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有了雨花英烈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壮丽人生。“只要你愿意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你就可以马上出去!”面对敌人的引诱,年仅只有16岁的袁咨桐毫不动摇,始终不肯背叛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知识分子出身或家境富裕的共产党员,他们没有把读书和家庭条件作为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的阶梯,而是选择了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一生为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奋斗到底。这种道德情操与价值标准,不仅令人敬佩,也更为高尚。当雨花英烈身陷敌人的铁窗炼狱时,在灵魂与肉体的双重考验下,他们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用青春祭奠心中的宏伟事业,靠的就是决不背叛为人民谋利益的誓言和承诺而苟且偷生。这种高尚的道德风范,使雨花英烈有限的生命放射出了无限的光芒,成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楷模。
(三)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雨花英烈精神的独特品质。特殊的群体,蕴含着独特的品质。雨花英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千上万先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人生轨迹标定了党的使命,注释着雨花英烈特有的品质,即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此身早许国,被卖作楚囚。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身心献党国,一死何足愁!”[1]这是曾任新四军联络部部长的朱克靖烈士在狱中留下的誓言。为了人民谋幸福,他们不惜付出生命,这就是雨花英烈坚毅、无畏的意志品质。可以说,坚持立党为民,为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既是雨花英烈精神的特有内涵,也是雨花英烈的思想魅力与无穷力量之所在。为了救亡图存,雨花英烈选择了危险、劳顿、清贫的革命生涯,在惊涛骇浪不断的革命大潮中,他们始终战斗在党最需要、革命最危急的重要关头。雨花英烈敢于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被捕、酷刑、铁窗,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雨花英烈奋起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为民牺牲的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的革命品质。
二、雨花英烈精神的当代意义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雨花英烈精神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对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雨花英烈精神是激励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雨花英烈精神诞生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危急关头,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什么叫奋斗、什么叫奉献。这种精神既体现了雨花英烈的根基、方向、信仰与本色,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充满生机活力、枝繁叶茂、赢得未来的动力之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必然复杂多样。这种斗争虽不完全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去牺牲生命,但有时需要牺牲个人的现实利益,我们只有继承和弘扬雨花英烈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才能从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我们只有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雨花英烈为榜样,以其精神为动力,才能克服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增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必胜信心。
(二)雨花英烈精神是激励我们建设伟大工程的强大道德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领导是最强大的优势,党的建设是最坚强的保障。当下,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而严峻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雨花英烈精神表现出的先进性、人民性、纪律性和高尚道德品质,对于建设伟大工程有着特别的意义。今天,我们大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确保伟大工程牢不可破、更加光彩夺目。这既是对雨花英烈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建设伟大工程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
(三)雨花英烈精神是激励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不改变。实现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但过程一定不会一帆风顺,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们去攻克。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一个又一个雨花英烈能够做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敢于喊出“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充分彰显了雨花英烈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源泉。雨花英烈精神昭示我们,伟大事业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然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手里,那么我们就应以雨花英烈为榜样,勇于担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坚韧不拔,矢志拼搏、开拓创新,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迎难而上、勇于进取,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胜利。
(四)雨花英烈精神是激励我们现实伟大梦想的强大力量之源。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她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精神的传承者是人,“精神”转化为“物质”的途径是实践。雨花英烈精神虽然发端于革命斗争年代,但它所蕴含的红色基因、精神力量、奋斗作风,对于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十分重要,要注意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力量之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唯有接续奋斗才能实现。今天,我国发展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接近伟大目标,越要谨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道理,“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教诲,继续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使中华巨轮在伟大梦想精神的引领下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以实现你的梦、我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雨花英烈精神的传承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同样,讲好雨花英烈故事、传播好雨花英烈精神,也需要创新传承内容与方式,建构科学高效的传承体系,真正使雨花英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精神动力。
(一)在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的理念上,应从侧重“外化于行”转向“内化于心”。理念指导行动,并始终贯穿于行动之中。雨花英烈精神既是一种对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一种实践精神;而实践的主体是人,检验践行雨花英烈精神效果的标志也是人。同时,雨花英烈精神还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意义和导向激励作用,既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力、增活力,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对英烈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因此,将雨花英烈精神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实践至关重要。从精神层面上讲,一种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使它融入实际、融入生活,并在人的日常行为和实践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而在现实工作中,传承雨花英烈精神普遍存在重“外化于行”轻“内化于心”的现象。这既不利于雨花英烈精神的传承,也不能使雨花英烈的精神力量、真理力量、人格力量转化为资政育人的实效。所以说,传承雨花英烈精神需要我们由侧重“外化于行”转向“内化于心”,始终把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践行雨花英烈的举措与其实际生活和工作对接,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扭转现在学习践行雨花英烈精神存在概念化、表象化和模式化的现象,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教育中及时明白雨花英烈精神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戚戚相关的一种价值目标追求和实践精神。这样才能让雨花英烈精神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如期相遇”,使雨花英烈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家日常的行为规范,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力量。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当前侧重“我学英烈”向“英烈看我”转变,更加注重对党员干部内化于心的行为引导。因此,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或一个党的基层组织来说,学习践行雨花英烈精神不在于参观了多少次雨花台纪念馆、听了多少个雨花英烈故事、读了多少首英烈的诗词语录,而关键是要将雨花英烈精神入脑入心,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否则,即使把雨花英烈精神喊得震天响,也难以让“铸魂工程”开花结果。
(二)在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的内容上,应从侧重“复制”转向“复活”。精神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也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只有深刻认识雨花英烈精神的意蕴和形成过程,才有可能促成雨花英烈精神由“复制”转向“复活”。从内容上讲,由“复制”向“复活”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按照历史事实和史料“照着”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又要遵循历史逻辑“接着”讲好雨花英烈故事。“照着”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就是通过雨花英烈留下的遗言、遗物,真实地再现烈士生前的崇高品质和牺牲时的英雄形象,实质就是“复制”雨花英烈。这对于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十分必要;“接着”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实质就是“复活”雨花英烈,就是在掌握英烈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每个雨花英烈身上的生活细节,这对于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十分重要。因为通过英烈的一些生活细节,我们可以穿透时空阻隔、触摸岁月沧桑、倾听历史回声,进而了解已过往的时代,感知英烈人生的光辉。如一张照片,不仅能够看到烈士的容貌,也能为我们打开一扇观照英烈生前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的窗户。这样的“复活”既能成为我们透视时代的载体,也能唤醒我们对那个年代的革命记忆,使雨花英烈更加鲜活、更有情怀、更有温度、更有意义、更有意思,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视野,努力把英烈自身的历史维度加深、加长,在求“历史之实”的基础上,求得“历史之是”,为“复制”“可信的”雨花英烈奠定基础,为“复活”“可践行”的雨花英烈精神留下张力。这样,不仅能够让人感到雨花英烈不是遥不可及,而是那个时代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历史厚度、时代温度的大写的人,也是当下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习和仿效的典型。这是一个需要精神坐标和精神品格的新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塑灵魂的新时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从平凡中学习不平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也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只有向受教育者传达雨花英烈可学也可做的诉求信息,才能使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的行动“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
(三)在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的对象上,应从侧重“多数人”转向“关键少数人”。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雨花英烈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南京的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种革命精神。从本质上讲,这种最能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信仰至上、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是一个进步时代的精神坐标、一种文明社会风尚的样板,也揭示了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引领社会前进和发展方向的往往是那些站立潮头的少数先知先觉者;只有通过他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火光,点燃社会大众内心世界的心火后,才能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行。这也启示我们,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大多数人”和“关键少数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别,而“关键少数人”尤为重要。因此,传承雨花英烈精神,首先需要身体力行的应该是“关键少数人”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也符合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唯物辩证法。雨花英烈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党性教育内容,用好用活这一资源对“关键少数人”的党性教育有着积极意义。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价值导航,国家需要梦想引领。在多元思想相互激荡、各种诱惑接踵而来的今天,我们更应时刻抓住和聚焦“关键少数人”,使其带头学习和践行雨花英烈精神。当前,特别要通过他们管理好家庭、培育好家风,以个体细胞的正本清源,带动社会肌体的健康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讲,“关键少数人”的家风已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近年来,从中央纪委发布的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看,多数违纪涉及家属、亲属,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并加强对“关键少数人”的党性教育,这是雨花英烈精神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四)在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的形态上,应从侧重“单极化”转向“多元化”。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今时代,网络传播已成新常态。雨花英烈精神传播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单一地运用说服、灌输、讲授的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因此,在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新时代,在传播雨花英烈精神的导向上,一方面不能只框定在既往的经验做法或单向度的继承上,应采取能够表述清晰且受众能够接受的话语,以实现由立足于强调英烈信仰向党员干部信仰的同构共筑转变、由“说教式”的“我讲你听”的习惯向“引导式”的润物无声转变、由口号性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向实至名归的“四真”转变。另一方面,纪念场馆也要通过加强策划、丰富展陈形式和运用各种媒介方式及交流平台,通过现场情境教育,尽可能多角度地与受众对接,开展情感交流,引起心灵共鸣和社会共鸣,努力实现传承雨花英烈精神由“单极化”向“多元化”拓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4]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今后通过单位组织集体瞻仰英烈的方式会越来越少,我们应适应这一新常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优势,运用好“两微一端”等新的传播方式,深入挖掘雨花英烈精神侧重抽象教育转向侧重内容的,通过集历史性、通俗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内容,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雨花英烈精神宣传活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网络的“原居民”。在这个追求个性、求新求变的时代,尤其需要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年轻人的“互联网+雨花英烈”的传播平台,努力构建具有说服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时代场景,真正让雨花英烈与群众生活“亲”起来、“近”起来、“融”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年轻一代听党话、跟党走。同时,还要与互联网的用户保持同样的节奏和活力,通过及时补充更新雨花英烈资料、延长“雨花英烈”的生命周期,进一步增强雨花英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希望把江苏建设成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简称“强富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