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花英烈精神:主要特点、历史成因及践行路径*

2018-02-06张家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雨花考验共产党人

张家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46)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京身处历史旋涡的中心,是各派政治势力争夺的焦点,也成为共产党人救亡图存的重要历史舞台。当时的雨花台是首都南京的主刑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在此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信仰真诚、信念坚定,革命意志历久弥坚;他们青春活泼、朝气蓬勃,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教育良好、家境优裕,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爱憎分明、情深义重,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亲人眷眷情深。英烈们坚信“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而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学习与传承雨花英烈精神,对于秉承先烈遗志、实现民族复兴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一)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

由于南京曾长期作为中华民国政府以及汪伪政权的首都,所谓的“重犯要犯”常常从全国各地被押解至此,牺牲在雨花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人数众多。又由于特殊的战争环境,大多数英烈又是地下工作者,留下的史料极为有限。截至目前,留下姓名的仅有2406位,长眠在这里的绝大多数都是无名烈士。本文的研究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179名烈士的史料为基本依据。据统计,其中95%以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及其共青团员,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2014年底,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的讲话准确概括了雨花英烈精神的主要内涵,即“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其中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是高尚道德与为民牺牲的动力之源。

(二)雨花英烈精神的主要特点

1. 信仰至上。信仰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核心。理想是分层次的,崇高的理想是理想的高级形式也即信仰,反映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信仰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求索、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雨花英烈们对共产主义学说高度信服与景仰,并以之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他们一生致力于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奔走于刀山剑林。雨花台是革命者的殉难地,是对信仰的终极检验,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选择与追寻。

2. 对党忠诚。忠诚是信仰的直接体现。据党的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1]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牺牲在雨花台。“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危难时刻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节操。英烈们对人民无比热爱、对党无限忠诚,正如邓中夏的回答:“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而“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德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恽代英指出:“一曰信,二曰爱,三曰智。”[2]忠诚首先源自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

3. 舍生为民。为民是信仰的根基所在。正如一座大厦要有深厚的根基才能立得久稳,信仰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为劳苦大众、为大多数人服务。共产党人的初心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民族复兴才能最终保障人民幸福。面对列强侵扰、民不聊生,首先又必须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烈们明了自己的初心所在,明了革命需要惨淡经营,依然奋不顾身地投入救亡运动之中。在他们的书信、遗作中,随处可见深切的为民情怀,“一颗为民心,万古终不泯”,[3]“为着大多数人的幸福的缘故而流血,而牺牲,这是十二分值得的啊!”[4]

4. 勇于担当。担当是贯穿雨花英烈精神的魂脉。没有担当就不会有为民之心,就不会确立“为人类谋福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会有忠诚与奉献。在国家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向何处去?英烈们属于率先觉醒的少数人,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救亡的时代重任。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5]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强烈的担当意识,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现实的利益,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二、雨花英烈精神的主要成因

某一事物的历史成因往往是复杂多维的,雨花英烈精神的形成亦是如此,但作为集体成员共同呈现的精神风貌,无论怎样,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离不开所在集体的引领感召、也离不开个人的实践成长,在相当程度上这些也是主要原因。

(一)力挽狂澜的家国情怀

英烈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能的家国情怀促使他们奋勇向前激流勇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可以说忧国忧民、自强不息、道义担当、献身正义不但是仁人志士、也是中国国民的行为规范,是推动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革命征程中,英烈们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并常常引经据典、以明心志。从诗文可见,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士大夫精神等等,已深深熔铸在先烈的人格之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口,面对强大蛮横的侵略者,中国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不聊生。爱国学生领袖陈原道写下誓言,“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6]救亡图存已经成为他们本能的情感表达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由爱国而革命,把救国救民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进而自觉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是雨花英烈们共同走过的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并非他们的一时冲动或趋时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甄别和多方比较,最后才做出这个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正因为非常慎重,在各种考验面前他们才能够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有种种原因,但其根本点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能够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

(二)奉献牺牲的政党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与内涵是实现人的完全彻底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摆脱庸俗、超越功利的价值观,是立足于为他人为社会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还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原则、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格、奉献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已将这些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领导骨干的奉献牺牲是政党精神得以形成重要因素。李大钊认为“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为了信仰他真正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陈独秀一生五次被捕八次被通缉,号召青年为了革命要不怕坐牢不怕牺牲,以实现“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恽代英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有超人的坚定意志且甘愿苦行,被誉为“当代的墨子”“中国的甘地”。雨花英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的学生或者部下,有的长期阅读他们的著作文章,深受其思想言行之影响。并且雨花英烈这个群体,绝大多数担负了领导职务,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到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团委书记、支部书记,仅极少数没有担任党团职务。如五大中央委员恽代英,六大中央政治局常委项英,党的创始人之一、八七会议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中夏,六大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罗登贤,省委书记许包野、施滉等。作为领导干部,在困难与危险面前,他们身先士卒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乐于奉献不畏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样的精神从建党之初就作为政党的灵魂往下传承,在全党全国起到了示范榜样作用,唤醒无数热血青年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征程。

早期的党建工作也促进了奉献牺牲政党精神的形成。比如重视党员的入党动机,以信仰凝聚党员;严格入党条件和手续,保证党员质量;重视党的纪律,保持队伍纯洁。并且尤其强调奉献牺牲、对党忠诚。当一个政党内部大部分成员尤其是领导骨干,愿意不计成本舍弃一切地服务人民服务政党的时候,这个党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正如最年轻的烈士袁咨桐在家信中所言,“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7]蒋介石的忧虑也印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共产分子虽然不多,“一个可以当十个用的,并且是有团结的,可以随时制服其他一切的。”[8]进而加大清党力度。大量共产党员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凛然而立,视死如归,昂然走向刑场。

(三)实践斗争中的淬火升华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雨花英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融为一体,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成长、百炼成钢。无论在建党之前还是建党之后,无论革命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先烈们均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五四时期,邓中夏、恽代英、侯绍裘、陈原道、谭寿林等是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领袖。他们组社团、办报纸、做宣传,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并且在革命征程中尤其注重深入工农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在革命的不同阶段,雨花英烈无惧白色恐怖,在一次次道路选择中经受历练、升华境界。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家境优裕,有的身居高位,有的留学海外,如果不是参加革命斗争,原本可以谋得不错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选择责任担当?是选择舒适安逸,还是选择漂泊动荡、血染疆场?为了挽狂澜于既倒、救民众于水火,每一次他们都“为大家,舍小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选择险象环生的荆棘之路。“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要有牺牲的。我们不怕牺牲”。(谢文锦)[9]当真正面临生死考验,奉献牺牲、舍生取义实际上是历次选择的延续与升华。

三、雨花英烈精神的践行路径

(一)准确理解雨花英烈精神的内在本质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践行雨花英烈精神,首先要理解雨花英烈精神,把握其本质所在。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提出某种精神,说明这种精神有它特定的内涵与不可替代之处。从大量的历史史实中,可以得出,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性的高度凝练。

党性有多种解读,但无论怎样解读,都离不开这样两个层次:一个是基础层次,指一个政党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这里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另一个是具体要求层次,反映一个政党及其成员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刘少奇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0]《共产党宣言》在论述阶级性时,强调共产党人代表“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整个运动的利益”。[11]也就是说,党性始终联系着利益问题,联系着“为了谁”这个根本政治问题,共产党人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至始至终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为民正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根基所在,正是因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英烈们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在具体要求层次,雨花英烈们思想上信仰坚定,坚信“终有一天会偿了我们的夙愿的”;政治上忠诚可靠,即使把骨头烧成灰也还要做一名共产党员;组织上集中统一,坚决服从,视“责任未了”为“千古遗憾”;纪律上严守党纪,受尽酷刑也绝不就范;作风上一心为民、万古不泯,为了“大众的‘名’和‘利’”,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对于每个共产党员来说,“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12]

可见,无论在基础层次还是在具体要求层次,雨花英烈精神都可以承载党性的主要内涵,并且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关于如何锤炼党性,英烈们也有很多的思考与探索,比如,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怎样面对岗位调整?怎样面对利益考验?怎样严格自律?诚然,其他的革命精神都内在包含了党性,只是在雨花英烈精神中,信仰更加突出,忠诚更加极至,牺牲更加无畏,党性更加集中更加凝练。

(二)正确把握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要求

雨花英烈精神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共产党人都应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传承雨花英烈精神,需要把握它在不同时期的共性要求,“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是雨花英烈精神的基本特征,任何时候共产党人都要将其贯彻到底。同时也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握雨花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诉求。

1. 新时代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其一,从信仰的根基来看,新时代共产党人更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为了实际的多数幸福”正是英烈们投身革命的初心所在。已走过97年的中国共产党,唯有牢记初心,才能永不变色。其二,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看,新时代共产党人更要牢固树立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雨花英烈们在漫漫长夜中,坚信那远未到来的光明,用生命为中华民族铺就了一条复兴之路。今天的中国已经一改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局面,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英烈们用生命追寻的目标。其三,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共产党人理想的崇高性更应走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信仰是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价值追寻,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不应落后于时代。其四,从社会现实来看,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信仰的坚定。在凯歌行进的同时部分党员也容易懈怠而偏离初心,“现实表明,信仰的动摇和理想的迷失,通常不是在胜利前,而是在胜利后;通常不是在执政前,而是在执政后;通常不是在事业的低谷,而是在事业的高峰;通常不是被敌人打垮的,而是被自己打垮的。”[13]在这个中华儿女奋力实现强国梦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能否不辱使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新时代更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要求,战争年代突出表现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已非常态,因而,群众观察党员先进性代表性的视角也更多地转向了日常点滴,要求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一,在事业发展方面率先垂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员干部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每一个岗位的创先争优是成就宏图伟业的基础。其二,在道德建设方面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的道德不只是个人的私事,一方面,它影响干部队伍的公德大德建设,直接关系党的作风和形象。另一方面,执政党成员的道德也承担着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责任,相比较于规章制度,“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14]其三,在艰难困苦面前率先垂范。新时代依然面临一系列难题,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国内国际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需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然要求党员干部直面问题、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勇往奋进。

3. 新时代更要经得起各种诱惑与考验。

党中央反复强调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提醒全党时刻保持警醒。而诱惑与考验可谓无处不在,在社会转型期与“四大考验”紧密关联的,又尤其是权力的考验和自我革命的考验。

首先是权力的考验,这是能否经得起“四大考验”的前提。纵观古今中外,腐蚀执政者的主要有“权力、金钱、美色”三大陷阱,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归结为权力的考验,因为金钱美色的诱惑也是奔着权力而去,唯有经受住权力考验,才能避开金钱美色的深渊。在战争年代,革命者也同样面临着“三大陷阱”,但在入党之时、在投身革命之时、在被捕入狱之时,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具备了足够的免疫力。而在和平建设时期,“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依然是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关键标准。但通常情况下,党员干部并未经受过严酷的生死抉择,并且在长期执政背景下,权力越大诱惑越强,如果监督机制不健全,则极易造成腐败。因而在权力尚未完全关进笼子之前,能否过好权力关依然是对各级干部的重要考验。对于执政党而言,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其次是自我革命的考验,这是能否经得起“四大考验”的关键。自我革命的本质是刀刃向内的利益调整与利益让渡。党的二大即要求“个个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15]雨花英烈不只牺牲情感与利益,直至献出了生命。早在1926年,恽代英就写下《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要能够为了革命的利益走到任何困难危险的环境中间去……在这中间得着群众,以保证我们最后的胜利。”[16]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次自我革命,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的自我革命,更突出的表现为利益问题,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将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而利益考验可谓复兴路上最严峻的考验。

猜你喜欢

雨花考验共产党人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共产党人的感情
眼力大考验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眼力大考验
晴雨花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