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2018-02-03刘仁清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历史课程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社会问题,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
2017年全国文综试题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家国情怀”,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2016年三套全国文综试题相比,2017年全国三套文综试题更加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如全国1卷中25分的问答题41题考查的是中外民族主义、全国3卷中的25分的问答题40题考查的是外国侵略和国家统一、全国3卷中41题考查的中国近代史上的自强求存运动,“家国情怀”素养试题在今年高考试题中的分值比重尤大,这是试题一大特色。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一、 “家国情怀”的含义
“家国情怀”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里最悠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作为思想领域的“家国情怀”,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而最终形成的。首先,家国情怀萌芽于士大夫阶层的自我优越感的沉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但“士”却为人推崇。“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最早家国情怀的直接反映。其次,魏晋时期,士大夫的共同意识逐渐上升,孤芳自赏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立德、立功、立言无法施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营造出远离现实,属于自我的“精神家园”。最后,政治变迁和王朝更迭使得诸多遗民旧臣不忘古国,“家国情怀”逐渐成为某个阶层乃至民族的共同意识。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徐锡麟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思国、忧国心绪逐渐被沉淀起来。进入近代社会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则使得国内割地赔款、国破家亡,文人志士在救亡图存过程中不断自省,最终形成“家国情怀”。可以说,“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国情怀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国情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培养个人追求家庭幸福、国家富强;理解国与家的相互关系,培养个人的爱国情感;树立个人高度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落实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豪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国荣一体意识层面,责任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居安思危意识层面。
二、 在教学过程里传授“家国情怀”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一般来说被限制在教科书中,并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之外,很多和“家國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比较老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致使有的人对这类教育活动有所抵触。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增强“家国情怀”的养成,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教材中现有的例子,还要把国内外情况的进展结合起来,对“家国情怀”实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教学和时代协同发展,共同前进。所以,首先,“家国情怀”的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扩宽思想教学的范围,增加“家国情怀”的影响力量。在全球化的情况之下,关于“家国情怀”的教学要把国际情况当作基础,把心怀祖国和热爱世界、不忘历史和看向未来相统一;同时,不只是要掌控好“家国情怀”里的民族思想,而且要发现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家国情怀”,探索随着社会发展而被遗忘的内在因素,不应该忽视这其中存在的一些“家国情怀”中的经典内容。在宣传我国出色的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与目前发展的情况相结合添加新的内容,来扩大我们国家“家国情怀”的实际内容。
三、 开创“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新的方式
“家国情怀”的教学方法经常被传统的“说教式”所束缚,教师的教学常常注重说教,忽略了人们的现实状况,致使在教授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只是顾着自己的传播引导,但是作为受教者却没有接收到实际的内容,这样的情况着实不尽如人意,所以,为了扩大“家国情怀”教育的影响力,教育者在教育形式上要懂得突破创新,改变陈旧的理论“灌输式”,寻求多种符合人们思想状况的活跃方式,让人们真正认可“家国情怀”精神。例如,利用《辛亥革命》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就可以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将情感带入,渲染课堂气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情感。除此之外,讲述法对历史细节处理同样具备良好的促进作用,以《辛丑条约》为例,突出中外国力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条约对中国的破坏性,最终达到细化课程内容;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要充分利用现实中与时政热点中的素材和影视资料,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印象。既要深入了解侵华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又要提醒学生,只有全民族凝聚成一股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自尊、自立、自强。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今人们对“家国情怀”的态度及他们所希望的宣传模式,调查实际状况,聆听人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尊重人们的建议,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使用技术方式,活灵活现地进行课堂教学。目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培养受教者养成“家国情怀”的时候,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用灵活自然的方法来培养受教者的“家国情怀”。
所以,在人们努力弘扬“家国情怀”这一素养的同时,教师们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转化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仅要关注个人的现实发展,而且心里要一直有科学的教育想法与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做,人们心里才会时刻存有“家国情怀”,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刘仁清,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