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卡拉库姆运河

2018-02-02杨峰

回族文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土库曼斯坦运河沙漠

杨峰

从已经下降到三千米高空的飞机上鸟瞰,在阳光的反射下,它银光闪闪,像是戴在土库曼斯坦版图上的一串细细的项链;错开阳光的反射,它晶莹湛蓝,像是镶在卡拉库姆大沙漠南缘的一条美丽花边。

当这条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中亚唯一的大运河,就这样呈现在眼前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为它宏伟的规模、豪迈的气概赞叹不绝。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干旱少雨、沙浪如潮的中亚生存精神的一个象征,是靠奋斗能够赢来春色的一种信心和印证。从此,无数新的城镇傍它而兴起,无数新的良田因它而拓展。如今,它已是繁荣着土库曼斯坦经济与文化的一条绿色走廊。滚滚的河水,流淌出一路生命的欢歌,浇灌出一幅多彩的画卷。

早就听说过在土庫曼斯坦有一条为改变生存环境、浇灌万亩沙地而开凿的大运河,今天终于算是圆了想亲眼见见这条运河的梦。当飞机载着我们长时间观望舷窗下起伏的黄沙而疲倦的眼神,终于飞临运河上空和阿什哈巴德远郊,迎来满目葱绿的时候,相信每个人都会满怀欣喜地为这条运河衷心祝福。

“别看它现在很神气,当年修建的时候可费劲了。”就在我们凑在舷窗前感叹不已的时候,身后传来这么一句话。扭身一看,是一位身体健壮的老人,留着两撇高尔基式浓密的胡子,看上去还真有点像高尔基。

既然话已经开了头,我们就不想就此打住。我问:“老人家,开凿这条运河的时候您参加了吗?”

“这么大的工程,那个时候的人,有谁能不参加呢?”老人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修了多长时间?”

“从1954年开始,前后大约修了三十年,第三期工程才算完工。现在是第四期工程,刚刚开始。”

“这么长的时间?”

“一千多公里长的工程呢,几乎绕了土库曼斯坦大半圈,尽管前后将近两万多人参加了工程建设,但因大都是沙碱地,工程难度太大,按当时的条件来说,没有这些时间是难以完成的。”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三十年与一千多公里意味着些什么,心里是不大清楚的,只是觉得三十年太长了点而已。

“老人家,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们觉得老人对这条运河如数家珍似的,肯定是有一点来头的。

老人笑了笑,“什么也不做。以前是在运河上做航运工作的,现在退休了,闲着没事到处走走。”

“运河上还有航运?”

“那当然呀!往来于凯尔基与阿什哈巴德之间的航运还挺繁忙呢,而且通向阿姆河沿岸许多城市呢。”

“老人家,你知道我们中国也有一条大运河吗?”

老人眯着眼睛笑了,“我就觉得你们大概是中国人。当然知道呀,那是一条古得不能再古的运河了。”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开凿那条运河主要是为了通航,现在它依然很繁忙。而这条卡拉库姆运河听说主要是为了引水到沙漠里开垦良田。”

“是啊,在我们土库曼斯坦境内,有中亚最大的卡拉库姆大沙漠,使农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少世纪以来土库曼人一直在同沙漠作斗争,可是没水怎么斗呢。十月革命后,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打井、挖渠、建水库,但效果都不太理想。由于这里下雨少,淡水资源极其匮乏,许多地方不得不用火车或轮船从外地运水供应西部工业区。沿里海一带,甚至还采用蒸馏的办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你想这个成本会是多高呀。多少年来,当人们看到北部的阿姆河水沿着沙漠的边缘,顺着共和国的国境线涌流而过时,就希望能把它引进共和国的腹地——卡拉库姆大沙漠,从而能向沙漠要粮、要棉、要石油。1950年国家作出了要实现几辈土库曼人民夙愿的决定。这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决策啊!那时候整个土库曼斯坦都沸腾起来了。人们迅速奔赴工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凿运河建设。你们到这条曾经以列宁的名字命名的运河沿岸看一看就知道了,不过现在它又被改了名,叫作卡拉库姆尼亚佐夫运河了。不管它叫什么名吧,这条运河水滋润了干燥的卡拉库姆大沙漠,已使沿途五十多万公顷的荒地和一千五百万公顷的牧场得到了灌溉。目前,在这条运河的沿岸已经几乎集中了土库曼斯坦百分之六十的人口,许多小村庄现在已经变成大都市,沿河一带的工业也很快发展起来了,运河已经给国家创造了几十亿卢布的利润……”

飞机开始对着阿什哈巴德机场徐徐降落了。阿什哈巴德绿荫掩映着的市容市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底,而老人给我们讲述的关于卡拉库姆运河的概貌也已经印在我们心底了。

下飞机的时候老人把宽大的手掌伸向我们,“再见了,能认识中国朋友我非常高兴。如果感兴趣,请到运河边上的码头来找我,我就住在旁边的基洛夫大街64栋楼,我叫瓦洛加。”老人挎着背包走了几步远又回过头来说,“别忘了,在三楼。”

我们目送着他远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五天以后,我们想去阿什哈巴德的运河边观光,便想到了瓦洛加。

正如他说的,我们在码头附近的64栋住宅楼里找到了他。这位“高尔基”先生没想到我们真的会来拜访他,真是喜出望外,忙里忙外地不知道怎样款待才算是热情。挂在他家客厅正面墙上的一帧镶在镜框里的照片吸引了我。这是一张黑白照片。强烈的阳光下,一位光着膀子又赤着脚的黑瘦年轻人,挽着高高的裤脚,两腿泥泞地站在一台大型挖掘机和劳动着的人群的背景前,肩扛一把铁锹,翘着两撇小胡子,站在那里微笑。而镜框上挂着一条红黄相间的缎带,缎带下面坠着一枚金光灿灿的劳动红旗勋章。照片上的人无疑是年轻时代的瓦洛加了,我们立刻明白了,怪不得这位“高尔基”对卡拉库姆运河工程了解得这么全面,这么有感情。这枚勋章已证明他最美好、最闪光的人生是与这条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与他的谈话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当年这位出生于涅瓦河畔的俄罗斯青年,揣着一张中专文凭和一怀理想,志愿到阿什哈巴德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的那种献身精神和早已把这里当作自己故乡的自豪感。

没等我们提出请他陪着去运河边上观光的要求,这位热心的老人先提议了,“走,去运河上看看,你们就能更多地了解我们土库曼斯坦的这条生命之河了。”endprint

从他家到码头一点点路,和他打招呼的熟人不下二十位,都用惊奇的眼光望着我们这几位中国人。看来这位热情、爽朗的老人在这里很有人缘,也很受尊敬。

到了繁忙的码头上,他走过去和一位大概是调度之类的中年汉子说了些什么,那人便和他一起过来带我们上了一艘正好要启航的货船。船开了,左岸的高楼、绿树、街市,右岸的田野、村舍、道路開始慢慢向船尾移动。除了船机的震动和响声外,船平稳得像是在原地丝毫没动一样。但是在不知不觉间,沿河美丽的景观已经开始像画卷似的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

记得有一位阿拉伯学者说过,只要有了水,地狱都可以变成天堂。此话一点不假。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林带、绿色的果园,在这些绿色之中又点缀着红色的机车、银色的高楼以及黄色的麦垛。卡拉库姆运河像根银色的琴弦,正在弹奏着沿河繁荣兴旺的乐章。曾经来势凶猛的大沙漠的黄色沙浪,早已被击退到了沙漠腹地。这里已经成了人民的乐园。

我问瓦洛加,“这运河水不会从河床的沙地里渗漏掉吗?”

瓦洛加笑着说,“看来你像是位专家,你说对了。但是我们在开凿运河的初期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按常规做法,解决渗水问题需要在河床上用水泥砌石片并盖上一层厚厚的水泥。可是,你已经知道这条运河一千多公里长、十多米宽、数米深,按这个办法需要多少水泥和石料,需要多大的投资啊。为了节省经费,根据科学家莫洛佐夫博士的建议,整个工程不使用水泥与石料做覆面材料,而是就地利用阿姆河水所含的淤泥来防止沙质河床的渗漏。当然,这同时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施工人员需要先把河水进行沉淀,再将沉淀下来的淤泥挖出铺在已挖好的河床上。不过还得解决好防止淤泥阻塞河道的问题。总之,可以说这条运河工程之大、困难之多都是世人罕见的。由于在沙漠中白天酷热难当,施工大多改在夜间进行。但是不论白天还是夜间,沙漠里常刮起的热风使施工人员难以忍受。大风常把已挖好的河道填平,不得不再次挖掘和疏通。那个时候我们正年轻,再大的苦似乎也无所谓。今天想起来,我们用青春换来了这条运河,实现了多少世纪以来的梦想,促进了共和国经济的大发展,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他额头上那些深深的皱纹,似乎就是岁月将这一切刻上去的印证。

太阳接近地平线的时候,我们在一个小码头改乘了一艘开往阿什哈巴德的货船,开始返回。这是一艘满载着棉花的货船,坐在高高的已经打成了长方形大包的棉花垛上,前瞻后望机船如梭的运河河道,我的思绪也像长长的河水。

惬意之中,我为人类巨大的创造力激动不已。我想到了贯通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京杭大运河,想到了让航船缩短了七千多公里的苏伊士运河,也想到了更让航船缩短了一万公里航程的巴拿马运河。不正是这些波翻浪涌的运河,共同构成了人类不断开凿着的改造自然,改造自身,求得进步与发展的一条奋发图强的历史长河?

什么时候在我的家乡,在广袤的准噶尔戈壁,在宽阔的河西走廊,在浩瀚的塔里木盆地,也能有一条或几条这样的运河——一条或几条这样的银色琴弦,在祖国的大西北奏响绿色的乐章啊。

但愿,这一天为期不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库曼斯坦运河沙漠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土库曼斯坦输气管道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