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塘交响曲图文整理
2018-02-02马玉梅
马玉梅
菱塘,一个湖面上荡漾着清波涟漪的水灵灵的名字,一幅霞光里弥漫着菱花幽香的写意画,一首绿野上萦绕着乡音乡韵的抒情诗。让我们走进菱塘,收获一份不寻常的体验。
菱塘是江苏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苏皖交界处,不显山,不露水。但是,只要一提起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去过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菱塘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公众形象,都是有口皆碑的。它历史悠久,早在宋末元初便有回族先民定居,史称“回回湾”。
图①是菱塘古清真寺双层飞檐三门牌楼。进入这个牌楼中,有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清真寺,浓郁的中国化风格,成为菱塘乡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清真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菱塘乡现有人口两万三千人,百分之七十是回族。全乡共产党员一千二百多名,乡党委下辖八个党总支、六十五个党支部。菱塘乡始终以“科学统筹两手抓,文明新风进万家”为总抓手,呈现出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江苏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乡镇”标兵等荣誉称号。 菱塘的发展凝聚着乡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勤恳与智慧,他们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焦点投注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为社会安定和谐、民众安居乐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③是现任菱塘乡党委书记王怀忠(右二)到村民家中走访,了解民情民意。
早在《明代高邮州境图》上,就标注着菱塘有条“对合街”。这是一条贯穿了菱塘明清社会民生史的著名老街,青砖铺路,沿街商店、民居均为砖瓦结构,街上有布店、杂货店、粮铺、木行等,招幌满街,人声鼎沸。旧有“菱塘老街,三里长街”的民谣,道出了明清老街的繁华景象。
图②就是菱塘现存四百多年的明清古街,街上许多老屋门楣上挂着“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推开其中的每一扇门,都是一方庭院深深、青苔满地、雕梁画栋、别有洞天的景象。
菱塘乡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大都是土生土长的菱塘人。他们说菱塘话,办菱塘事,得菱塘山水之气,想菱塘民众之想,急菱塘民众之急,形成上下一条心,一呼百应的向心力,走在了全国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图④是现任菱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薛元金(回族,右二),走访慰问村民。
在菱塘,湖河是绿水,田园是绿植,乡间是绿道,沿路是绿带,村镇是绿地,村民目之所及是绿意,拂面而来的是绿风,深深呼吸一口气也是清凉甘甜的绿。近年来,菱塘乡坚持以绿化为引领,全面建设园林型企业、花园型小区、景点型村部、生态型农村,形成了“水在绿中,树在水中”的景象。
图⑥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宽敞明亮的别墅洋房。家家户户笑语盈盈,洋溢着居民小康生活的温馨和甘甜。
菱塘乡三面环湖,一侧临山。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因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一度成为发展的“盲点”。破解发展难题的“总钥匙”就是“致富”。“要想富,先修路”,在菱塘乡演绎成活生生的现实。
图⑦是菱塘乡直击高速、四会五达、通畅便捷的道路交通。
为推动菱塘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2012年,菱塘乡在乡民族广场南侧规划建设了民族文化宫。民族文化宫建筑面积近八千平方米,建筑造型与装饰既充满现代气息,又有古老的传统韵味。
图⑤为端庄大气的民族文化宫正立面。民族文化宫融综合民族馆、规划展示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成为菱塘乡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保护培育及其发展传承的集大成之所,汇文聚艺之地。
菱塘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文气浓郁、内涵丰润的民风。菱塘1913年就创办“菱塘乡回民实验小学”(现名),这个距今有一个多世纪的学校说明菱塘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育。
菱塘乡回民实验小学每年10月都会迎来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的外籍军官来校参观、访问。图⑧是2012年,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和平(朱德将军之孙)率领军官来校视察时,提笔写下了“百年育人”四个大字。
图⑨中李伟(前排右一),是值得一说的菱塘回族人。今年五十七岁的他,在菱塘回民实验小学教书育人已经三十七年。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家乡学校教书。一是,他要回报家乡,家乡也需要教师;二是,李伟的父亲李广德就是这个学校的校长,他是第一届高邮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当时学校要他留校任教,他知道家乡的孩子们需要老师,便返回家乡从教至退休。李伟回到家乡通过自学修完大专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管理专业等,成为高级教师,是第二代菱塘回民实驗小学的校长。
知识与教育如一双翅膀,这是菱塘乡人民的至理,是一代代菱塘人相传的风尚。清末,乡里就有六名回族人“拎考篮子”进京赶考,中秀才者大为风光,乡里邻里更是为此骄傲、自豪。这种对教育重视、对文化渴求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2009年,“高考奖学金制度”被列入菱塘乡领导班子“十项惠民政策”。制度规定,凡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三千元奖学金,考入重点大学的给予更高奖金。
图⑩是菱塘乡2016年高考奖学金、助学金发放仪式现场。
物质的菱塘在追求富足的兴业路上日益繁荣,精神的菱塘同样渴望着一份幸福欢乐的充实。图11是农民画家杨云龙(左一),他是高邮老干部书法协会会员,书法、绘画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他说:“明代菱塘第一位及第进士的诞生,在古老的菱塘乡村竖起了一根标杆。清代中、晚期都有菱塘人不断中秀才,他们的嘉行懿德都为莘莘学子树立了修身的标准。如今国泰民安,我们过着安逸舒适的日子,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起于元朝,兴于明朝,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菱塘老鹅,因作为宫廷贡品而闻名遐迩,也为菱塘回族乡赢得了“养鹅之乡”的美誉。2009年5月,首届江苏高邮菱塘老鹅节在菱塘乡隆重开幕,自此,参加观鹅、赏鹅、赛鹅、品鹅的一系列活动就没有中断过。以“老鹅节”为媒,菱塘乡联络、凝聚外界力量,创新鹅业经济发展新路径,实现鹅业产销大发展。图12是高邮湖上成群结队的菱塘老鹅。endprint
淮扬清真菜,是回族饮食文化与中国东南、华南饮食文化的融合,既是淮扬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清真饮食界南北两大流派的南方代表。菱塘清真餐饮在保持回族餐饮精华、吸收各民族烹饪技艺特长的基础上制成的“菱塘清真宴席”,具有鲜明的风味和特有的魅力。
图15是菱塘清真菜。
图13菱塘鹅放养于水面宽阔、无污染的高邮湖滨,具有生长速度快、肉味鲜美等特点,是菱塘人餐桌必不可少的佐餐佳肴。盐水鹅是菱塘人招待贵客的一道高档菜。在菱塘,仿佛只有吃了菱塘老鹅,才能体现主人待客的殷勤和热情。一方水土总有其独特的味道,老鹅成了菱塘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漫步在街道的繁华处,随处可听见砧板上“砰、砰”的刀响,随时会闻到老鹅的清香味儿。图14中五十四岁的菱塘回族人陈香(中),二十岁跟师傅学做盐水鹅,后自己摆摊近三十年,收入养育了一家老小,且过着殷实优越的日子。
菱塘乡从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农民体育运动会,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功会吸引了本乡以及周边地区等县市上万人的关注,全乡有百分之四十的农民参加运动会。菱塘乡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乡镇”。图16是农民运动会国旗手入场。
菱塘乡人民,自古就有爱好体育的乡风民俗,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门球队、蹴球队、陀螺队、射弩队、武术队等,参加一些地方性体育赛事。图17中的石锁、石担,是中华武术中流传久远的传统功法,相传起源于唐代军营,是士兵的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竞技项目,后流传于菱塘民间。菱塘乡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项目保护的同时,把它列入运动会竞赛项目,以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力求这一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民间绝技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菱塘乡不仅注重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项目,还将舞龙等汉文化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每逢各种节日、庆典,菱塘乡各族群众就会组成民族艺术团,自编自导文艺节目,舞龙、腰鼓、荡湖船花旦、八仙过海等文艺节目,红火着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
昔日经济滞后的菱塘乡,如今已跻身于江苏省高邮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前列,处处流光溢彩。
2009年,菱塘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1年,又荣获“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村镇”荣誉,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等称号。
伴随着一次次在国家领奖台上的亮相,菱塘乡也声名远播。
“创字当头,百业竞旺”是菱塘乡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菱塘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他们不断发挥特色优势,以电线电缆和民族特色工业为主。时至今日,全乡有各类工业企业二百三十多家,工业经济总产量跻身扬州乡镇“第一方阵”,在培育出电线电缆、新能源新光源、服裝轻工业、机电建筑业的同时,开发了高效农业、清真食品、特色旅游及服务业等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科技兴业,产业兴乡”的特色之路。
这三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企业,使菱塘成为名副其实的“电缆之乡”,目前又成为菱塘乡的先锋组团,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正一步步跃上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菱塘乡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自1988年成立以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厚爱,多次莅临菱塘乡视察指导工作。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在菱塘回族乡视察时,寄予厚望:“希望菱塘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发展之缩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如今,菱塘乡正在开启一扇扇朝向世界的门窗,敞开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和胸怀,张开双臂欢迎八方来客前来观赏美景,品尝美食,欣赏绚丽多姿的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