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02-02庞伟勤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计算机

庞伟勤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医学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2012年国家颁布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指导意见》《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提出到2015年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已进入临床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阶段。

新医改方案实施过程中,人才短缺成为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和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重任,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战略目标对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工作,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医学信息教育模式和培养医学信息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给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电子病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住院管理等系统在各医院已普遍应用,HIS、PACS、LIS、EMR、图像处理和诊断等软件也得到推广。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成为今后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领域,区域纵向一体化成为医疗信息化的新趋势[1]。医学科学技术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医学渗透到医疗健康的所有工作中。除掌握医学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外,医院对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

2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2. 1对计算机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重视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要求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计算机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尚未真正意识到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只是将其视为普通的公共课程。有些领导、教师认为学生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会上网查资料、聊天、打字、排版就足够了,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生也意识不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自己是学医的,已经具备足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需要进一步学习。

2. 2教学内容不符合行业需求,与实际脱节

调查发现,医学院校普遍只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为计算机操作系统、因特网的应用、Office 2003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并未涉及医学领域使用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教学中很少使用专门针对医学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也少有教师讲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实际运用内容。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当前医疗行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2. 3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传统计算机教学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中心,采用“讲解—演示—上机练习”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模拟操作,缺少实践机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能生搬硬套教师讲解的步骤,不会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影响了动手能力培养。

2. 4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

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使得学生在就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调查了2014级269名实习生,得出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医院工作联系紧密情况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认为所学计算机知识与医院工作“没有联系”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说明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

3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在就业中更有优势,在工作中更得心应手。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医学类专业学生除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将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病人护理记录、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方法[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学习排泄物化验、血液化验等管理软件,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以及电子表格统计知识,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电子病历的书写等。为了解最新医学信息技术动态,教师要走向社会,深入医院、医疗企业调查研究,了解用人单位需要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进行针对式教学。

3. 2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体现专业特色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开设计算机课程,学生已初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医学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开设计算机课程,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除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外,还需增加医学信息学内容,使学生熟悉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合理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对理论课学时适度压缩,增加实验课学时。

根据当前医学专业信息化工作任务需要,改革计算机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见表2),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表2 计算机课程的典型案例

3. 3等级认证考试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考证是对技能学习的阶段性总结和验证,可增加学生就业筹码,体现以技能为本的职教理念。学生带着通过等级认证考试的目的参与技能训练,使得学习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同时把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学习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医院、企业的需求。

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每届学生参加率达72.5%,考试合格率在90%以上。课程教学与等级认证考试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满足技能多样化的需求,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传统授课方式一般是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再上机实践,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次性灌输的内容太多,学生不能及时上机练习,容易遗忘,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将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安排在机房,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操作、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除理论、实验教学外,我们还增加见习教学,带学生到医疗单位现场感受、学习。通过见习,学生对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有初步认识,深刻领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原来打字练习、文档编辑等简单的办公应用转变为刻苦钻研医学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实验、见习“三维一体”,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3. 5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素质

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后,对其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平时作业+模块考核+期末综合考核”模式,层层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应用能力,着重考核学生实践方案设计、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不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评定,而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评价。实行弹性考核机制,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其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调动学习积极性[3]。

4 结语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专业确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今后就业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魏星.医学类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97.

[2]耿学工.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97-98.

[3]魏明君.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1):22.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医学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