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状态数据平台分析的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诊改探究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专业为例

2018-02-02孙志伟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医学类我院实训

李 琴,孙志伟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状态数据平台建设是专业诊改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是检验诊改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其目标任务在于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1]。

大数据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智能化管理和校园大数据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可以实现数据源信息实时采集及开展诊改工作的学校不多,大部分学校始终停留在一年一度的数据人工填报工作上,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搞集中突击,没有有效地将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应用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 教学诊改工作核心内容

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确定了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总体框架。实行管、办、评分离,由校方、教育主管部门、监测评价方共同参与。学校是质量生成的直接单位,是第一责任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具有管理、指导、督促、检查、评价的职责,是第二责任主体;监测评价方具备评判质量、检验质量的职能,是第三责任主体[2]。

从中观层面来看:明确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逻辑结构——五纵五横一平台。纵向方面包括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横向方面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一平台则是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注重源头采集、即时采集。

从微观层面来看:明确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内容——7个关键大类,36个小类,90个关键点,75个关键量化指标。7个关键大类包括体系总体构架、办学质量保证、专业质量保证、课程质量保证、师资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运行效果。

2 状态数据平台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008年,教育部开始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建立了数据采集平台填报制度,目前已有4年的数据资源可直接用于对比与应用。

教学诊改工作需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质量分析则需要大数据的支持。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状态数据平台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实力的重要标志。

状态数据平台既有学校宏观层面的指标,也有专业中观层面的指标,能正确反映学校运行状态和发展轨迹,呈现学校综合实力,既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全面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有效工具,又是专业自我监控和评价的有力佐证[3]。

3 基于状态数据平台分析我院医学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设置

我院设有7个医学类专业,分别是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助产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根据2016年状态数据平台中“7.1.1开设专业”中3个年级在校生人数、班级数发现,截至2016年,我院医学类专业规模差距明显,专业发展不均衡,其中护理专业人数最多(见图1)。

图1 我院医学类专业学生人数

临床医学专业自2015年9月首次招生以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多,截至2017年9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已近1 500人,成为学生人数仅次于护理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2016年我院校级重点专业分别是护理、药学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经过建设,2016年12月,我院护理(老年护理)专业被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

从专业发展的均衡性来看,建议适当减少护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提高生源质量和办学质量;稳定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助产专业招生人数;适当增加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招生人数。

3.2 课程建设

由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我院医学类专业总学时多于其他专业,7个专业的总学时相对较均衡,其中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总学时相对较少,见图2。

图2 我院医学类专业学时

表1 我院医学类专业A、B、C类课程及课证融通课程占比(%)

由表1可知,各专业B类课程占比有显著性差异,我院医学类专业中,护理、临床医学、助产3个专业B类课程占比高于全国示范类院校平均水平,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B类课程占比略低于全国示范类院校平均水平,后期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同时,各专业课证融通课程占比有显著性差异,部分专业填报失误,导致占比过低,有待进一步明确课证融通课程界定标准。

此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精品课程和产学合作开发课程等缺乏,我院目前共有12门医学类专业的院级精品课程(或项目化课程),3门立项建设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后期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开设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3 实践教学

从表1可以看出,医学类专业以理实一体化的B类课程以及以实践为主的C类课程占比高于全国示范类院校平均水平。可见,在医学生培养中,我院注重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密切联系,注重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依托于医药卫生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大力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及教材。我院先后与宜昌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合作开发急救护理项目化课程及教材,与宜昌市夷陵医院、秭归县人民医院合作开发诊断学项目化课程及配套教材。

关于校内实践基地,我院医学类专业共有8个医学类实训中心,包括临床医学实训中心、护理(助产)实训中心、药学实训中心、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口腔医学技术实训中心、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等,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此外,拥有5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反映了我院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我院每年向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划拨足够的原材料(耗材)费用、设备维护费用和专项实习经费,并派指导教师实施有效管理。但仍有部分专业特有的部分高档仪器设备因专业性过强而造成使用率不高,教学设备配备总体上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院护理专业外,其他医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才能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由应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及参加社会技术培训情况可知,除护理专业外,在校期间获取职业资格证的其他医学类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为零。

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与岗位、人数及时间、专业对口率、企业录用、学生参保等情况,能充分反映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安排和管理水平,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及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力的评价依据。我院医学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为8个月,专业对口率100.00%,但2016年状态数据平台中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率比实际偏高,见表2。

表2 医学类专业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情况

3.4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包括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4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院医学类专业的生师比为18∶1;专兼职教师结构合理,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01人,校外兼职教师53人;具备双师素质的校内专任教师占50.00%;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5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5人;年龄结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教师38人。后期需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专业职称结构,大力引进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为准确定位专业教学方向,提高师资建设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3.5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建设水平。从产学合作企业总数、订单培养数、共同开发课程数、共同开发教材数、企业兼职教师人数、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人数、企业向学校捐赠设备总值、企业接收毕业生人数及主要合作企业等方面对医学类专业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呈现,见表3。

表3 医学类专业校企合作情况

3.6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何,一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是看专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专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可通过教师挂职锻炼、社会兼职、获技术专利(技术发明)项目、科研课题等数据及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年收入,学校为企业年培训员工人数,中职技能鉴定数(社会)等数据项,展示医学类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可通过对状态数据平台中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社会评价、学生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专业建设情况,明确我院与省内或国内同类院校间的差距,进而明确专业诊改方向。

专业建设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不能只将状态数据平台作为信息采集的手段和信息数据库,应分析平台所采集的专业相关数据,查找优势和不足,并将其作为专业诊改的重要依据。“诊”以数据为基础,数据要真实、实时;“改”以“诊”为基础,改进要持续、及时[4]。充分运用状态数据平台,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弥补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熊发涯.高职院校落实诊改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18(6):12-15.

[2]戴勇.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6(7):1-5.

[3]龚佑红.基于状态数据平台的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诊改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2):287-288.

[4]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职业教育研究,2016(9):169-170.

猜你喜欢

医学类我院实训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