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探究
2018-02-02廖程静
廖程静
(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40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54.3%,其中高校学生占了较大比例。互联网正以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高校学生情感宣泄、观点触碰、思想交锋的主要渠道。然而大量不良或非法舆情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中,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适合新形势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势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1.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一定的网络环境中,围绕某热点、焦点问题,公众所表现出来的有较大影响力和一定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总的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某热点、焦点问题为核心,并具有公众性、倾向性以及影响力的言论或态度的集合。
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舆情主体具有特殊性。当前,网络通信高度发达,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欲强。二是舆情影响的迅捷性与广泛性。部分高校学生对舆情影响缺乏必要的认知,心理不成熟。三是传播媒介、目的多样性。由于新媒体介质的不断涌现,学生可利用的新媒体介质多样且目的多样化。
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把网络舆情分为主体、客体、内容和空间4个元素,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将高校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收集网络主体个人意见,逐步形成主要舆论[1]。
2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
2.1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原则
2.1.1预防原则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往往会导致严重后果。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前进行预警并有效控制,就可以将网络舆情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因此,预防在先,是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原则,能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态恶化。
2.1.2及时原则 由于网络的特点,一旦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将是惊人的,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及时把控危机来源,及时处理与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直面危机,杜绝拖沓行为出现,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扩大。
2.1.3 追踪原则 网络舆情的发展是动态的,通过网络舆情预警而了解的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研判,以掌握正确的舆情动态。同时追踪过程也就是预警管理的过程,能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2.2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流程
互联网信息繁杂,这就要求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以动态化、系统化的预警体系为依托,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研究,以便及时分析、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2.2.1 信息收集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应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特点,设定收集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监测点,以期收集更全面的信息。
2.2.2 数据清理 对收集的网络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处理后,将无关信息进行滤除,注意保存对热点问题的标题、出处、发布时间、评论数量等关键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而形成格式化信息,以利于数据清理。
2.2.3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的分析工作是核心,通过网络舆情分析,有效识别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从而进行应急处置。网络舆情分析通常是在信息收集和清理后,依据热点问题的识别、倾向性分析、趋势分析等进行,也可对关键词进行布控和语义分析,以向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2.3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模型
根据网络舆情特点以及预警流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模型(见图1)。
图1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模型
3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3.1 收集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是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起点,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应保证及时性、全面性、连续性、准确性。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建立符合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收集机制应依据特定的收集标准、原则构建,从特定的范围中收集信息,以数据形式呈现,可以从高校BBS、贴吧等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重点关注高校学生关注度高的人或事件等信息,进而汇总、过滤。
3.2 分析机制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就是要从收集的网络舆情信息中分离出失效和无效信息,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机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简单的处理阶段,即初级信息分析;二是对经简单处理的信息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研究的阶段。分析机制可以按照特定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研判,通过预测判断舆情发展态势,得出相关结论。舆情分析是一个逻辑研判的过程,是网络舆情预警的关键,通过对收集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进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3.3 警报机制
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制定的预警体系指标,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根据舆情信息的危机程度,对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进行了划分,分为Ⅰ级—Ⅴ级(一般等级、轻度预警等级、中度预警等级、重度预警等级、特重度预警等级)。
4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现状
4.1 重视度不够,缺少投入
当前,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高校虽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但对网络舆情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预警机制欠缺,很多高校仍被动处理学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监控需要配置信息检测系统,相对于教育教学,很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工作相对滞后。
4.2 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缺乏
现阶段关于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分析,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且缺乏定性、定量的描述和实证研究。网络舆情预警需要系统的体系指标作为支撑,以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监测与分析,因此,构建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十分重要。
4.3 舆情危机管理不当,处置被动
由于网络舆情牵涉面广、影响力大,在实际的舆情危机管理中,高校管理者面临较大的考验,很多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往往采取过于单一的封堵或冷处理的态度,缺乏网络舆情预警预案等,导致处理效果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4.4 师生沟通渠道缺乏
高校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积极、阳光,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另一方面,他们自我评价能力虽有提高,但仍有片面性,易盲目追随,缺乏辨别能力。部分高校缺乏师生沟通渠道和平台,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群体的诉求与想法,导致网络舆情预警效果欠佳。
5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完善策略
5.1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思路
凡事“预”则立,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重在预防。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应树立防范意识,一旦发现网络舆情危机苗头,应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把控网络舆情危机走向,及时处理。这就要求高校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提前反馈,有效布控,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杜绝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5.2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路径
5.2.1 提高舆情危机意识,强化道德建设 高校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给高校和谐校园带来的影响,提高危机意识,主动作为,杜绝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道德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
5.2.2 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预警中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监测是目前网络舆情预警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BBS、IP地址等进行监测、跟踪,或运用智能软件对敏感信息进行甄别、过滤等,以起到有效舆情预警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重视和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网络舆情预警中的作用,加快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管理机制,与时俱进。
5.2.3 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保障,高校管理部门应健全相关机构,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组织领导及其职能,建立统一的组织体系,做到科学管理、有效调度、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切实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5.2.4 拓宽师生沟通渠道 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缺乏沟通及诉求无法表达。当前,网络发展迅速,缺乏沟通机制,易导致舆情信息走向极端,高校管理部门应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网络信箱、BBS园地等及时听取学生意见,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对话效率,从而有效化解矛盾,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5.2.5 完善法律法规,构建网络治理新体系 树立“依法治网”观念,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网络行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保障。高校应完善网络管理制度,以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化网络空间管理,做到网络舆论评判与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确保信息交互的安全,构建网络治理新体系。
6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越发紧迫。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整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高校管理部门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1]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1,29(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