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州卫校少数民族学生“五观”教育效果调查与分析

2018-02-02胡晓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宗教观少数民族新疆

胡晓玲

(巴州卫生学校,新疆 库尔勒 841000)

1 调查目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学校肩负着培养稳定新疆、建设新疆、繁荣新疆未来建设者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南疆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笔者对2015级民族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比较其2016年和2017年的马克思主义“五观”调查结果,分析学校“五观”教育效果,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五观”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2 调查对象

巴州卫校2015级民族班学生。

3 调查方法

于2016年5月和2017年6月,采用不记名方式对2015级民族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16年发放问卷227份,回收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为94.3%。2017年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参与调查的学生为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

4 数据分析

问卷围绕马克思主义“五观”进行设计,对这5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4.1 国家观(见表1)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性质、职能、政体及制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笔者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我国的社会性质、执政党以及国家荣誉感等方面的认识来了解其国家观。

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德育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我国的社会性质、执政党、国家利益的至高性有了正确认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明显提升。调查显示,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或不清楚国家利益高于民族利益,说明少数民族学生狭隘的民族意识依然存在,不理解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提示我们应引导其认识国家利益代表的是全国、全民的利益,国家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尊严和利益,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表1 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观调查结果(%)[1]

4.2 民族观(见表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笔者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构成问题、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了解其民族观。

我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长期以来,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赞成、拥护党的民族政策,并能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融洽相处。学校要把民族教育工作长期持续、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巩固民族团结教育的丰硕成果。

表2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观调查结果(%)[1]

4.3 宗教观(见表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笔者通过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的理解、家人宗教信仰情况等来了解其宗教观。

2017年是对学生进行去极端化教育的重要一年。通过主题教育,强化远离非法宗教、远离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想,教育成果显著。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对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识模糊,家人信仰宗教的比例较高,说明在强调学生不能信仰宗教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家宗教政策的教育,防止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表3 少数民族学生宗教观调查结果(%)[1]

4.4 历史观(见表4)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历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各族人民聚居在此,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笔者通过学生对新疆历史和民族史、近年来影响新疆团结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三股势力”的认识情况,了解其历史观。

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疆历史和民族史的认识不断加强,对“三股势力”的认识也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发现,仍有19.1%的学生不清楚或不同意“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团结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不知道“三股势力”对新疆造成的危害。提示学校要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正确引导。

表4 少数民族学生历史观调查结果(%)[1]

4.5 文化观(见表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是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借鉴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新疆的多元文化既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又有其地域特殊性。笔者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和新疆地域文化的认识情况来了解其文化观。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我国的通用语言、中华传统美德、风俗习惯有着正确认识,反对在公共场合穿戴蒙面罩袍的学生比例较高。但是,仍有4%左右的学生不清楚蒙面罩袍不是民族传统服饰,在新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宗教极端势力鼓吹的妇女蒙面、穿罩袍行为是要毁掉民族文化。提示学校要加强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蒙面罩袍和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本质区别,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做文明、现代的学生。

表5 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观调查结果(%)[1]

5 建议与对策

笔者通过比较我校2015级少数民族学生2016年和2017年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变化发现,虽然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五观”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要采取相应对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五观”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民族班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执行者,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五观”教育效果。目前,民族班班主任主要由少数民族教师担任,学校应选派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其了解新疆的新形势和新政策,提高其思想觉悟。

(2)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作用。我校开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时事政治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疆的历史和民族史,了解新疆的形势与政策。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少数民族学生是否拥护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说明学生对宗教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法律赋予个人的权利,应当保护。但是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教育部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扰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原则,坚持宗教不得干预教育原则,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不能有丝毫动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防止宗教向教育领域渗透的“两个不得,六个严禁”中提出,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作为德育课教师,要及时、适时向学生讲清、讲透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宗教观。

(3)将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相融合。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学均应渗透德育,教师应在加强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律、善良、感恩、诚信、责任心等品质。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假期实践、企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在体会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感受现代生活,感受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在实践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

(4)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包联宿舍”“民汉合宿”活动。通过教师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和少数民族学生结亲戚、包联学生宿舍等活动,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影响团结稳定的不利因素,发现宗教活动及其行为苗头,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6 结语

针对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五观”教育现状,采取恰当的方法提高“五观”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其健康成长,对于维护校园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1]胡晓玲.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3):121-123.

猜你喜欢

宗教观少数民族新疆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波特小说中矛盾的宗教观
析哈贝马斯的“内在超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