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02胡婉湘覃蕴魁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导向教学法实验组

覃 朗,程 娅,胡婉湘,覃蕴魁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相结合,由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教师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行动”主动、全面地学习,最终达到“知行结合”的学习目标[1]。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实施计划,完成任务,形成知识和能力;教师是主导,负责组织和指导教学,最终师生共同完成评价与总结。该法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职业岗位。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关注热点[2]。在医学高职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基础课程[3]和专业课程[4]中的应用均有报道,但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故本文旨在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依据

1.1 培养目标

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护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岗位胜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要将学科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5]、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采取“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培养目标。

1.2 课程标准

生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业护理课程的基础。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与基本规律,具备判断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表现的知识与技能[6]。因此,课程标准的设置要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服务”后续课程与工作岗位为内核,以“对接”职业资格考试为外延,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机制复杂、难学难用。因此,急需一种能将“学”与“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3 学情特点

对我院2015级护理专业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74%的学生自愿报读我校,90.00%的学生表示对医学有兴趣,86.84%的学生自愿选择护理专业,83.16%的学生将来想从事护理工作,58.42%的学生了解岗位要求,65.26%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4.74%的学生能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69.47%的学生有自学能力,46.84%的学生对生理学有一定的了解。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可目前的学业,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自学能力有待提高,跟不上学习进度。此外,对我院2014级护理专业老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生理学课程较难学,课时容量较大,授课节奏较快,课堂气氛较沉闷,希望增加师生互动、自学及思考时间,多联系临床案例进行教学。因此,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是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1.4 院校交流

与实习医院护理部召开院校交流研讨会,带教教师反映我校学生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问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呈碎片性,不能与实践结合,基础知识和专科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缺乏;其二,意识和态度问题:学习主动性差,缺乏有效学习方法。

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2.1 学习领域的确定

2.1.1 职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准确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合理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将知识点细分,在各级医院各科护理部开展生理学知识点与护理工作相关性问卷调查。分级情况如下:Ⅰ级(频繁使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知道并常运用的基本知识,为临床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系统生理常数、影响因素、临床应用;Ⅱ级(一般使用):在两周工作日中,会应用于日常操作或服务的知识,为临床相关知识,包括过程、机制、特点;Ⅲ级(偶尔使用):在工作中不经常运用的知识,为相关学科基础,包括细胞生理、电生理;Ⅳ级(极少使用):在工作中基本用不到的知识,为学说与前沿。结果表明,职业岗位对护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侧重于临床基础与应用。

2.1.2 教研活动 联合相关学科(形态学、病理学、药理学)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讨论各章节知识点与相关课程及临床应用的内在联系和重要程度;然后,教师相互听课,课后即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系统梳理教学内容,根据与后续学习、岗位需求的相关度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定教学重点。

2.2 教学过程的设计

2.2.1 行动导向模式建立 将我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共2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两个班,每班60人,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同期对照实验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课前预习—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实验组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确定任务—收集资料—形成成果—展示成果—讨论评价[7])。课前,教师向实验组提供学习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分组自学教学内容、收集信息,课上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PBL教学法等进行教学[8,9],学习活动包括专题小讲课、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编写健康教育小报、案例分析等。根据学习任务、分工、活动的难易程度制定考评标准,考评指标包含知识、技能、素质3方面,考评方式包括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讲评、理论测试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2.2.2 内容选取与教学设计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结果与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整合与优化课程,选取符合行业要求的教学内容:血液、循环、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神经、生殖等人体主要系统中的Ⅰ级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分析工作事件,确定学习领域,结合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按系统分拆、串联、整合、序化、编排成各个知识模块的学习单元,再创设工作情境,安排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活动方案[10]。以“血液单元”中“血浆渗透压”知识点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水肿”病例资料,自学教材中“血浆渗透压”知识,课上采用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拟临床情景,一组学生扮演护士,根据“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作用,向另一组扮演的肝病患者说明水肿原因及输液液体的选择,并进行水肿宣教,最后分组讨论,对病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完成小组病例讨论报告(见表1)。

表1 “血液单元”教学设计

2.3 评价体系

通过期末理论考核、Watson-Glaser评判性思维量表(WGCTA)、教学评价问卷等对教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数据用(±s)表示,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两组期末理论考核 两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实验组平均成绩为(73.98±7.64)分,对照组为(70.78±7.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60分的均有2人,占1.67%;>90分,对照组0人,实验组1人,表明两组低、高分数段人数极少。对照组学生集中于60~70分数段,占44.17%,实验组学生集中于70~80分数段,占52.5%,表明实验组成绩良好人数占比较大,见图1。

3.1.2 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 评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利用WGCTA[11]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测评,主要从评价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演绎、假设认可、解释论述这5项进行考查,每项设计10道多选题,正、负性题各25道,每题1分,总评分50分。总评分≤20分为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差,21~30分为中性,31~40分为正性,41~50分为较强,见表2。

图1 两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表2 两组学生WGCTA评分比较(分)

表2显示,实验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各项评分均>41分,表明该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强,其中,假设认可方面尤为突出。综上,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3.1.3 教学评价 从教、学两个维度对教学进行评价。按Likert 5级评分法[12]设计调查问卷,完全同意、部分同意、一般、不完全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计 5、4、3、2、1 分,见图 2。

图2 两组教学评价比较

图2 表明,实验组教与学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能力。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与教学效果的作用,并具有以下特点:(1)被动蜕变主动,实例突破难点。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遇难点时易产生畏难与厌学情绪,而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情,教学效果欠佳。行动导向教学中,以学生“行动”为核心,利用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表达思想、展示风采、锻炼才能、增强信心、增加交流,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解答学生在案例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2)知识内化能力,行动衍生情感。针对具体的任务展开行动导向教学,创设工作情境,串联分散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利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患者”,这有助于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明确岗位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3)个体融入整体,多元替代单一。转变学习是个人私事的观念,强调团体合作,共享学习成果,既让学生发挥自身在团体中的作用,又拉近与其他学生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共同进步。此外,建立公平、公开、多元的激励与形成性考核机制,使考核不再是对本阶段学习的终结性评价,而是下一阶段学习的起点。

3.2.2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化(1)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要多关注教学改革与学科领域研究进展,积极参与岗位实践,增加与医护同行交流,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案,做好实施前准备。学生要改变“坐等听”的学习习惯,养成“手足口眼脑齐开动”的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教学平台的建设。建设线上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如慕课、微课、电子数据库、精品课程网站等,丰富教学资源,以便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消化、课后复习。(3)课程的建设。整合课程资源,深入岗位调研,优化学科体系,使课程教学目标符合职业岗位需求。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法能使学科理论与工作实践、职业思维相结合,解决专业基础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将其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运用。

[1]刘萍,李宗慧.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6):2528-2530.

[2]杨素娟,王雨.国内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研究发展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2):69-79.

[3]陈荣芝.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332-2333.

[4]陈晓敏.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护理《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21(10):84-86.

[5]李佳圣.基于护士工作岗位的高职护理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97-99.

[6]林忠文,阙玉玲.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焦彩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与教学组织过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6):83-86.

[8]杨殿福.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J].职教论坛,2012,23(8):31-32.

[9]胡婉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TBL教学实践与反思[J].广西教育,2016,35(9):150-151,176.

[10]张建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设计[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2):151-155.

[11]李华伟,董海静,孙晓燕,等.行动导向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49-52.

[12]邓开玉,苑芯瑕,龚昱芳,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助产专业助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89-91.

猜你喜欢

导向教学法实验组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