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逆向国际”中策展:陈驰与“未来荒原”

2018-02-02王南溟

画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荒原策展工作坊

王南溟

《未来机器大战》 尹梓天

一个被陈驰叫做“逆向国际”的策展理念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实施以后,它注定了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策展人的展览,而成为策展人发起的一个持续项目,这个项目被称为“未来荒原”。它是2017年年初这个美术馆设立的“青年思想者驻馆计划”中的一个实验计划,即邀请纽约的青年策展人陈驰(Chiarina Chen)来上海策划一个与科技与生态相关的展览,并在当年的5月开始进行。陈驰邀请了在纽约的华人艺术家Wiena Lin驻留并和Wiena Lin的《拆解线》(Disassembly Line)装置作品一起互动。这是一个会转动的圆形工作台,意在模仿电子生产车间流水线,要做的内容是将电子废弃物,比如废旧手机、电路板、鼠标,通过工作坊中参与者的拆解和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小雕塑,从而提示生态环境问题。当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上海的时候,以它的在地性组成了反思西方的具体语境,作为技术输出国的西方垃圾在中国如何处理确实变成了一个话题。而“未来荒原”这样的项目也确实是在用中国形成的环保概念来批评西方输出问题,所以当“未来荒原”移到上海展览所形成的文献再传递到纽约后,无疑是体现了“逆向国际”的意义。陈驰将这样的批判理论——那种根植于西方思想史中的主题,在中国加以发展并提供给西方的批判理论作自我再发展的启示录,也使Wiena Lin的《拆解线》成为在新的理论框架下的新作品——这样的作品完成完全符合后结构以来的策展理论,一个作品既是在不同的策展中延伸出新作品的,又在不同的语境中形成新的意义系统。所以原来的《拆解线》作品,是对一个具体的物质世界(比如这些电子废品是如何污染了中国的)和行为的概括(比如在拆解线工作台上,是如何将这些废品再利用而为作品的),被陈驰移到上海后,变成了陈驰的“未来荒原”,其指向已经从过去、现在通向未来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心国和加工国之间的冲突性反思中。在这样的“未来”建构中,Wiena Lin作品成了陈驰要做 的“荒原”的材料,然后陈驰的策展人身份在整个项目流动中成了一个号召者,通过各界社会人士参与的工作坊互动来继续。

“未来荒原”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工作坊现场

“未来荒原”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工作坊现场

《未来荒原与当下启示:陈驰在策展》是我当时写的“馆长前言”。“未来荒原”上海首展的日期选了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地点不是在喜玛拉雅美术馆,而在馆校合作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实验艺术空间,它是改建成后的第一次启动。展览中有纽约带过来的《拆解线》影像和成品实物,它像是整个活动的前奏曲,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开幕现场与学生进行沙龙对话会。艺术家Wiena Lin从微观角度谈了美国的电子废品是如何在中国造成环境污染的,而策展人陈驰又从未来的角度揭示出因现在的生态污染而后的变种人类学图像。陈驰也在工作坊过程中反复说了,这么多电子废品扔进大海后,大海中的生物以后都会变成怪物,这个像是未来考古,即后人们在考古这些怪物化石的时候,会考证出祸源是电子废品。这又是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与将来生态的反思话语空间。就这样,“未来荒原”来到上海后被激活而开始了它的流动属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展览与演讲是学理层面的展开,接着就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带领下的“未来荒原”工作坊,喜玛拉雅美术馆向社会征集废弃电子产品,并用这样的材料开始了一场场的儿童工作坊。正像我后来在复旦大学的“中国记忆人类学”论坛上演讲所说的,我的演讲题目是《美术馆公共教育对公共记忆形成的作品:以“未来荒原”为例》,这样一个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从这样的生态环保等概念中进行,参与工作坊的孩子们不但满足了破坏欲,而且形成了环保公共记忆。“未来荒原”在学院展示研讨,在美术馆做公共教育,项目虽小但活动却大,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对面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2017年6月“世界移动大会”这样的亚洲最大规模的移动行业博览会也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商业消费展示,迅速为喜玛拉雅美术馆提供了展会中的一个空间,在商业现场置入了这样“未来荒原”的工作坊,在这样一个似乎对立的现场中——即在消费技术生活的时候反思这些技术生活问题——“未来荒原”完全成了商业领域中的手工批判思想的体验空间。而网络传播又系动着各种机构线下合作的机缘,以至于“喜玛拉雅+”变成了美术馆运营的一个板块,2017年12月17日江苏省环保厅的“2017·环保进地铁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宣传活动”中,它们以公众参与作品展的形式,地点在南京绿博园环保地铁站,这是中国第一座环保主题的地铁站,也是喜玛拉雅美术馆与政府环保管理部门的第一次合作,“未来荒原”项目被他们邀请作为一次成果展示,即曾经参与工作坊的孩子们的作品在那里做了一个展示区。活动还设了一个“2017年度电子废物创意设计大赛”的评选,“未来荒原”参展作品、尹梓天小朋友作品《未来机器大战》荣获了大赛的三等奖。就像最初的复旦大学的展览那样,因为环保单位的合作,这样的“未来荒原”工作坊和讨论都可以随着之前的开场白而在2018年继续,它与不同参与的区域和人群的合作中呈现出了它的当下性和公益性。

2017年“环保进地铁”电子废物回收处理宣传活动现场(南京绿博园环保地铁站)

行文至此,我作一下概括:“未来荒原”首先是一个美术馆的青年策展的推动项目,而它的主题却是一个社会活动,它预示了当代艺术正在向着更前卫的方向在发展,这正是我在任中的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所要建构的空间概念——美术馆只是组织了这样一个项目,而其展示和交流在尽最大力度地推向美术馆白盒子之外;而后,“未来荒原”又是通过当代艺术理论的解释让艺术向着更大“民主艺术”的方向发展,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审美游戏,艺术呈现于各种各样的非艺术领域和人群中,一个电子废物通过艺术家策展人的设计,足以能让孩子和家长们明白艺术的真谛和当下社会思想发展的态势。“人人都是艺术家”、“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作品”从口号进入到实际的操作系统中;当然“未来荒原”还有一个跨国属性,但在中国,这样的工作坊成果被策展人带回纽约并以此作演讲的时候,它却是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最新动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正在以它的特有性而开始启发西方艺术机构转而为如何向中国学习的阶段,除非他们故作傲慢。这基于中国所处的位置的特殊性,它是在西方动态中针对中国问题情境而生发出来的实践。“未来荒原”是个从纽约到上海的跨国作品,但由于它非常紧扣中国当下现实而使它成为一个中国问题情境,这样的双重情境正使“未来荒原”从“逆向国际”的策展理念中推进否定性思维的力度,在中国的在地性批判西方的扩张性。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正像陈驰不停地希望自己一直在工作坊现场,让中国各地都有“未来荒原”的工作坊那样,以期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参与到这样的环保艺术的行为中。陈驰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已经是荒原了,这似乎是过去的艾略特的象征主义,而未来的荒原正在这样的科技社会中形成,所以它不只是一个文学想象,它是一种现实主义。

猜你喜欢

荒原策展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新时代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
《策展哲学》
荒原童话
工作坊:独立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