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讯

2018-02-02

画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艺术

绘画

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作品展

苏州博物馆

2017年12月30日-2018年3月04日

于非闇早年师从画师王润暄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对于这些经历,他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和《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两书中,有详细的记录。他的绘画从明末的陈洪绶入手,对北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最为推崇,且研究有素。加之他对写生对象的朝夕观察、深入体会,才使得自然界的生灵,在他笔下能够栩栩如生,更登堂入室,远承五代、宋元诸家法乳。自清代以来,传统文人画逐渐式微,至于晚清民国,海上画派异军突起。传统工笔花鸟画日趋衰落,之所以能够复起,于非闇兴微继绝之功,实不可没。

巡回展览画派: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

上海博物馆

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4日

该展呈现的作品均为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State Tretyakov Gallery)的珍藏,该馆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艺术收藏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重要的“巡回展览画派”作品收藏。展览以凸显“巡回展览画派”的主题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为主,通过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和历史画等四类代表作的呈现,反映“巡回展览画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思考与关切。

绘画中的秩序

N3画廊 北京

2018年1月7日-3月17日

该展邀请了卢琳、施海兵、盛天泓、史怡然、赵洋、张萌等6位艺术家参展,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绘画艺术的面貌。绘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仍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媒介,它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已发生变化,如何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寻求绘画中的秩序?在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固有的、统一的精神世界在迅速坍塌,一个个属于个体的、特殊的精神世界亟待重建。创造是重建的唯一途径。

1789-1914:荷兰艺术家在巴黎

巴黎小皇宫(Petit Palais-City of Paris Fine Art Museum)

2018年2月6日-5月13日

从传统的花卉静物到对美学形成剧烈冲击的现代艺术,该展呈现出自拿破仑当政至21世纪之初荷兰和法国画家们广泛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变革。从1850年左右开始,数千名荷兰画家离开故国,去寻找新的艺术灵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巴黎停留。该展作品除了部分博物馆馆藏之外,还结合了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Amsterdam)的藏品。

太人性的:培根、弗洛伊德和一个世纪的绘画生涯

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 伦敦

2018年2月28日-8月27日

该展旨在呈现那些在英国致力于呈现人的形象的艺术家,他们的关系与环境。展出的作品除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等艺术家,还包括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保拉·雷戈(Paula Rego)等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经生活在伦敦,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的资源,用绘画来描绘真实的生活。

雕塑

罗丹在大都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纽约

2017年9月16日-2018年1月15日

2017年是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逝世100周年,该展呈现其50余件大理石、青铜、石膏和陶制作品,其中包括《思想者》(The Thinker)和《上帝之手》(The Hand of God)。同时展出一批罗丹同代艺术家亦是好友的作品,比如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夏凡纳(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

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

龙美术馆(西岸) 上海

2017年12月16日-2018年2月25日

该展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创作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展览中,向京以空间作为重要命题,阶段性创作的文献脉络不再是观者进入作品的唯一路径。被打破时间线索的作品,期待在全新的空间里与观者相遇,观看的主体交付给每一位观者,观者的身体将会成为丈量艺术与空间的真切尺度。

亚历山大·考尔德:放大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7年10月21-2018年8月19日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以其悬挂式的“动态雕塑”(mobiles)闻名,同时,其站立的雕塑也因动态的轮廓、跃动的线条吸引观众的视线和思考。该展从这两方面着手,呈现考尔德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雕塑,其中包括《永不飞翔的风筝》(The Kite that Never Flew,1967)、《三张光碟》(Maquette for Trois disques,1967),以及一些很少展出的雕塑模型。

“27度角”武汉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雕塑艺术馆 武汉

2017年12月17日-2018年4月17日

该展汇聚了92位国内外顶级雕塑艺术家及青年新锐艺术家作品在此亮相,旨在通过一个面向国内外的公益性、学术性、前沿性、参与性的艺术展览,全面展现当代人关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城市、艺术与人的生活、艺术与人的生存环境的思考,探索艺术与人以及环境的最佳关系。

“雕塑四十年”系列展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2017年12月28日-2018年2月23日

该系列展的第一个部分包括“雕塑四十年·第一回展(2008-2017)”、“雕塑四十年·田世信个案研究”两个子项目。“雕塑四十年·第一回展(2008-2017)”旨在集中考察2008年至2017年中国雕塑的现场与成绩的基础上,聚焦于与雕塑历史的联结性以及聚焦未来的探索性,遴选具有代表性的43位优秀当代青年雕塑家参展。“雕塑四十年·田世信个案研究”聚焦于对雕塑家田世信创作经历和创作成果的回顾、总结、梳理与研究。

建筑

超级工作室50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17年12月16日— 2018年3月11日

该展按时间顺序呈现了“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这一建筑团体自1966年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解散的整个职业生涯,共展出逾200件装置、绘画、蒙太奇摄影、设计手稿、版画、出版物及影像系列作品。1966年12月“超级工作室”组建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通过在皮斯托亚(Pistoia)小镇Jolly 2画廊内举办的“超建筑”(Superarchitettura,1966)展览一鸣惊人,成为七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激进建筑小组。半个世纪后,该展展览尝试回归这一传奇建筑团体的原点,以海报、幕后摄影、档案手稿以及装置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展。城市共生:2017 年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展场:南头古城 分展场:罗湖、盐田、光明、龙华等地选取的五个城中村

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15日

“城市共生”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我们对于当今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现实的批判性解读,也是提出另一种未来城市图景的尝试。在“城市共生”的总主题之下,展览从内容结构上分作三个有机联系的板块:“世界|南方”、“都市|村庄”和“艺术造城”。旨在寻找新理论、实验和行动方式的平台,是拒绝预设、强调自发的交流空间。这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双年展。“城市共生”也是一系列各不相同、各自独立的展览,它们在城市之中处处开花、全城互动。展览就像城市本身一样结构复杂,它既有整体构想又可以随机应变,充分应对展场位于城中村的种种不确定性。它还是一次自发的自下而上、自我组织的草根想象,和自上而下的官方规划的共生,借以形成对双年展自身机制的批判,体现对不同的认同。

引领:安藤忠雄展

明珠美术馆 上海

2017年12月30日-2018年5月8日

该展共分为五个板块:“光之历程”、“思想之光”、“艺术之光”、“创作之光”、“光之阅读”。以建筑模型、纪录影像、创作产品、设计手稿、书籍文献等形式,直观展现建筑师安藤忠雄的经典作品以及建筑之外的深远影响。其中,巨大的日本直岛基地模型以及超过200本的相关书籍文献是展览不可错过的重磅内容之一。展览以“艺术+阅读”的独特展览内容与空间设计为观众开启全新的体验之旅。

影像

斯蒂芬·肖尔摄影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纽约

2017年11月19日-2018年5月28日

该展呈现了艺术家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近50年来创作的整体面貌,从少年时期的明胶银盐摄影,到如今使用数码技术的实践。作为艺术家在纽约首次对自己创作进行的一次回顾,该展的设计既考虑到对肖尔创作的深度理解,也验证着他自己的创作方法论——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强大的知识基础、节制的风格、狡猾的幽默感、视觉的漫不经心伴随着对摄影可能性的无限追求。

《哐哐哐》系列动画展映项目

OCAT西安馆

2018年1月9日-1月28日

《哐哐哐》系列动画由总导演皮三与其团队于2003年开始创作并流行于网络。动画中的主角“哐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学童,总与老师、街头混混、家长以及心怀恶意的邻居们,或是在马路上随便遇到的什么人发生争执。通过小学生活、友谊、亲情等生活经历的段落式故事,表现了这个世界的现实与孩童式的幻想期待。15年过去了,“哐哐”从Flash动画登上大银幕,展览期间将全天循环放映“哐哐”的19部经典作品。

装置

2017· 北京之声——尹秀珍:以终为始

佩斯画廊 北京

2017年12月14日-2018年3月3日

艺术家尹秀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一直围绕着细微而具体的个体境遇展开,以其感性而敏锐的创作直觉捕捉了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主流氛围背后的迷失与不安,并以一系列运用日常材料创作的雕塑装置将个体感受乃至个体意志予以视觉化呈现。“以终为始”不同于任何有着理性逻辑的历史观,在尹秀珍的作品中,飞快逝去与即将到来的“时间”以朴素、诗意而含混的方式交叠了。若将“以终为始”视为线索,则更容易理解尹秀珍近年作品中有意显露的粗粝质感。在艺术家几乎同等强烈的创造与破坏欲望之间,某种不同寻常的力量正在破壳而出。

阿丽莎·柯维德:格物致新

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

2017年12月17日-2018年4月1日

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Alicja Kwade)以特有独创的艺术语言,通过拼贴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拆解现代人类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质疑表面上一成不变、不可动摇的现实。她邀请观者在展览中一起跳脱框架,格物以致新,对既有概念“再”想象、“再”思考、“再”提问,重新探究事物本质,在流动的思想中寻找闪动的灵光。该展共计展出其24件作品,柯维德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以及对永恒命题的求索,经过缜密的研究、辨思、归结,化身成精练优雅的雕塑装置,或大或小地在展厅中陈列。

风从北京刮过——杨千个展

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2017年12月28日-2018年3月4日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杨千最新创作的八件装置及绘画作品,包括《北京弃物》《切口》《梯子》《钟》等。与其说杨千在展厅中营造了一种视觉场域,不如说是一种对中国现实景观的记录和隐喻,并恰逢其时地为“他们”和自身的存在进行了艺术的表现。这不仅是简单地记录了一次社会事件,而且是通过与事件直接关联的现成品,经过思考、转化和处理为现实境遇中的直觉感受,尤其是提示出具有现实观照,乃至揭露、批判的立场与态度。

名和晃平个展

佩斯画廊(Pace Gallery) 硅谷帕罗奥多

2018年1月18日-2月25日

作为新一代日本艺术家的一分子,名和晃平(Kohei Nawa)的作品帮助世界从某种更为微妙的角度理解日本艺术及流行文化,超越了甜美动漫风的文化刻板印象。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名和晃平是日本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他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但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又迎来了流行文化和新科技的冲击。他擅长使用材料传达独特的世界观,并在探索社会、科学与数字文化等议题的同时挑战观众的感官体验。

祥瑞——闫晓静个展

苏州博物馆

2018年1月19日-3月4日

闫晓静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性艺术家,国际化位移和女性身份的视角,使她以特别的方式更加敏感于中国世界观的特殊之处。闫晓静长期培养各种菌类灵芝,以自然生长的方式嵌入到作品之中,以及用颗粒状的珍珠重组云图,用来自自然的日常材料模拟宇宙模型,整个展览以女性特有的婉约隐喻化的视觉方式系统性地考察了能量与时空、数学与维度、宇宙与神圣性之间的关系。

古代美术

溪山无尽——中国传统山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纽约

2017年8月26日-2019年1月6日

该展展品基本来自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结合部分私人藏品,分三期展出120余件中国古代山水画,介绍山水在中国视觉艺术中的多重运用方式。以绘画为主,如李寅的《高阁观瀑图》、唐棣的《摩诘诗意图》、佚名的《四时山水卷》、董其昌的《岩居高士图》等。另外还包括部分表现山水主题的瓷器、玉雕、珐琅、服饰、石雕等工艺品。

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

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

2017年12月29日——2018年3月28日

春秋战国是百工奇技、造物神工的时代,也是中华区域文明形成和传统文化奠基的时代。该展汇聚全国30家文博机构的240余件(套)文物精品,分“礼崩乐坏、诸侯混战”、“革旧鼎新、焕发生机 ”、“神技天工、人性张力”、“思想绽放、文化奠基”、“华夏认同”几个单元,以呈现这一大变革的时代。

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

上海博物馆

2017年11月30日—2018年3月4日

该展遴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分为“天似穹庐”、“人亦黄土”两部分,彰显北朝与宋金元这两个时期山西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描绘民族文化撞击与交融的壮观场面。展览期间,“空间、图像、思想——壁画研究的维度和方法”学术研讨会暨《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新书发布会,也在复旦大学召开。此外,围绕各地出土的墓葬壁画艺术及对壁画材料的解读,上博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举办十几场专题讲座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

上海博物馆

2017年12月29日-2018年3月18日

公元1至4世纪时的贵霜王朝,领土包括了中亚和南亚的部分地区,占据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通衢之地。贵霜的统治对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贵霜文化的基础是亚洲北部草原地带的游牧文化,建国后的贵霜王朝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受到希腊、伊朗和印度文化的多重影响。宗教方面,贵霜对各种信仰皆采取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对佛教重视较多。尤其是希腊雕塑艺术与佛教教义的结合,对于印度佛教向周边地域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该展分为“帝王与权力”、“信仰与文化”、“经济与生活”三大板块,展出30余件贵霜王朝的钱币、雕塑、配饰等珍贵文物。

佛影湛然·西安临潼唐代造像七宝

浙江省博物馆 杭州

2017年12月15日-2018年3月9日

唐朝盛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包容并蓄,展现出磅礴大气、自由浪漫的时代风格,佛教造像艺术也迎来了一段黄金时期。与北朝、隋代以来传承的“古样”不同,唐代造像重视比例,追求写实,一反庄严肃穆、冷峻疏远之风格,在梵像中注入成熟自信、健康向上之面貌,凸显了大唐王朝的恢宏气度。会昌法难,全国寺观凋敝,造像被毁者数量甚巨,小型金铜佛教造像因其特殊性,多以窖藏形式遗留至今,可令今人一窥唐代佛教艺术之多彩瑰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古属京畿重地的临潼相继出土金铜造像500余件,造像年代集中于初、盛唐之时,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全,迄今未见。自1985年临潼县博物馆发表相关报告后,这批金铜造像便鲜见于人前,而重新整理、分析这一资料,对建立唐代金铜造像谱系、了解金铜造像的风格传承及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

对流—中巴当代艺术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7年12月9日-2018年3月3日

该展呈现中国、巴西两国共42位重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主题“对流”来自气象学术语“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基础、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也是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的部分。空气与水在对流层中循环,带来各种气象现象,也带来生命,所有的人类及生物几乎都生活在对流层中。在全球化进程正在走向多中心阶段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多维度交流依然相对欠缺,尤其是在非西方国家之间,一直缺乏密切的、深入的、持续的,以当代文化为内容的交流与互动。在此背景下,“对流层”已不仅是地球大气生态圈的象征,更是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诉求。因此,该展力图超越既定的文化坐标与历史参照,推动中巴之间的当代文化对话。

未来生活手册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 广州

2017年12月16日-2018年5月7日

人人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南,教会我们如何在乱世中找到生活之道。日增的信息传播速度,需要我们跟上脚步;区分真假新闻愈来愈难,保卫历史与改写历史的斗争仍在继续,共同的议题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艺术家透过独立的视觉语言与我们沟通,将世界传译给我们。该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和柏林的六位年轻艺术家及两位策展人的作品。展览被设计为对话,旨在交流、阐述各种观点,透过对过去的研究及对未来的观点来反映当下。

虚拟现实艺术——喻红

林冠艺术基金会 北京

2018年1月6日 - 2月3日

该展展出艺术家喻红的全新作品《她曾经来过》。作品中,观者被邀请追随一名女性角色的年华流转,随着角色生命轨迹向前推移,观者将意识到历史本身的回溯。每一个场景的每个细节均为喻红手绘而成,将她的艺术语言带入虚拟现实世界中。“虚拟现实艺术”系列展览于2017年8月27日至2018年2月3日在北京空间展出,由克里斯丁·莱默茨(Christian Lemmerz)、埃里克·帕克(Erik Parker)、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和喻红五名艺术家的连续五个分个展组成。每位艺术家的虚拟现实作品将与关联的草图、书稿及艺术作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

见者的书信:约瑟夫·博伊斯×白南准

昊美术馆 上海

2018年1月20日-5月13日

该展历经两年筹备,将同时呈现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与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并深入探讨两位先锋艺术家在20世纪艺术浪潮中的合作与密切关系。博伊斯代表着西方当代艺术最具探索性的艺术取向,白南准则是东方文明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自足于当时的语境与个人的经历,却也同时达到了未知潮流的引领与超前预言的探索。而“书信”则象征着两位艺术家作品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在激浪派运动中积攒的深情厚谊。

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

2017年12月16日-2018年1月31日

该展汇集了15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纪念碑特征的大型装置、影像和绘画。无论是在直接或象征意义上,或就其社会性的效果,都如同地标一般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和面对现实。地标往往是指一个景观显著的地方:山峦或湖泊、庙宇或大厦。过去或当代的地标都是人们聚会之处,并形成集体的记忆。展览选择的这15件作品,均为1985年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作品,它们的主题又大多与地理意义上的某个位置相关连。不论是聚焦于从长城到珠江三角洲中国广阔国土上的某一地点,或是选取古今中外甚至虚拟的场域空间来借喻,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艺术家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和自然变迁的观察与认识。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