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兰克·布里奇钢琴小品创作的音乐本体

2018-02-01叶典

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布里奇曲式结构

叶典

【摘要】 弗兰克·布里奇是英国著名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教育家。本文主要对弗兰克·布里奇的三首钢琴小品《April.》《Rosemary.》《Valse Capricieuse.》的主题进行和曲式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 布里奇;钢琴小品;音乐本体;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钢琴小品虽然在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它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作曲家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钢琴小品结构精炼,篇幅简洁,创作手法简单,体裁变化灵活多样,可带有标题。弗兰克·布里奇的三首带标题钢琴小品《April》《Rosemary》《Valse Capricieuse》创作于1906年,是他早期的作品。布里奇的音乐审美取向具有两方面特点,即通过现代创作技法所呈现的典雅美和音乐中所蕴含的诗情美。布里奇是运用怎样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其三首钢琴小品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

一、三首小品的主题分析

可以说,布里奇的这三首小品运用了三种风格完全不同的主题。笔者将从音高、节奏、调性、织体四种音乐材料分别对其主题进行分析。

(一)音高材料

1.《April.》的主题

在作者心中英伦的四月是最美好的春天,但是美好的时间总会这样悄无声息地滑过,从指缝间滑过,从梦想中滑过。四月花开也美,花落也美,人间温情很美,思念更美。作者用简单的音符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的景致和某些憧憬。《April.》的主题是一个动机式主题,由两个动机组成:第一动机音高材料相当简单,运用减四度和小二度两个音程;第二动机一个下行的半音阶。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拱形”的句子,犹如春风拂过脸庞。

2.《Rosemary.》的主题

迷迭香的花语就是试着回忆的忧伤。回忆中总有让人很难忘,让人为之感动的事情,每每将深藏在心底最柔软中的那些含有淡淡忧伤的东西浮现在眼中时,总是不觉饱含泪水,莫名地动容。曾经的过往始终驻留在那一刻,地球依然在转动,但人们的思绪却始终停留在那一刻,泪水很自然地缓缓淌下。作者笔下的迷迭香也是那么的楚楚动人。《Rosemary.》的主题是由两个动机组成,旋律音高材料由E A纯五度构成的下行音阶,主题的低音声部的音高材料由C G纯四度构成的下行音阶,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的旋律走向如此统一使得音响上黯然神伤的忧郁色彩更加明显。

3.《Valse Capricieuse.》的主题

在该作品中,笔者认为幻想其实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理想是花朵,凋谢了可以再绽放;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刃。整个作品充满阳光、朝气蓬勃、蓄势待发。《Valse Capricieuse.》的主题同样由两个动机组成音高材料是基本对称上下行音阶(本作品的主题动机,笔者认为是节奏型动机,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展开分析)。

(二)节奏材料

1.《April.》的主题运用的节奏是属于流动的节奏型,如連续的十六分音符。音乐过程中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穿插使得音响上缓急得当、张弛有度。上下声部采用“密—疏—密”的节奏运动方式,赋予旋律极强的立体感。

2.《Rosemary.》的主题旋律采用附点节奏型和十六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材料,低音声部采用连续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上下声部的节奏组合方式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律动感,旋律线条温和绵长。这种“疏—密—疏”的节奏运动方式带有“倾诉”性,犹如作者用音符将他过往的经历、曾经的故事娓娓道来。

3.《Valse Capricieuse.》的主题是由两个节奏型动机构成,两个动机都是附点节奏型,三拍子配合上附点,舞蹈性的律动感非常强烈。“Valse”是法语“华尔兹”。起初只是泛指旋转动作,“沃尔塔”是一种在公元1600年前后盛行的舞曲,一般采用附点节奏,6/8 拍子,这种轻快、活泼的舞蹈曾经风靡一时。[1]11主题中附点节奏型搭配十六分音符或是八分音符使得舞蹈中滑行、旋转的舞步一气呵成,优雅自然。

(三)调性材料

三首小品的主题都采用了带有小调色彩的调性材料。这三首小品调性多变、力度对比强烈、大量使用不协和音程,音乐中频繁使用半音,以及“双调性”。例如在《April.》中就大量使用半音,主题的第二动机就是“下行半音阶”,而这个动机材料贯穿全曲;不协和音程的使用在《Rosemary.》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基本上每个小节都能发现不协和音程的存在;“双调性”的特征体现在《Valse Capricieuse.》中,第一小节就体现出这一特点:上方旋律声部采用g小调而下方声部则采用了b小调。

(四)织体材料

1.《April.》和《Rosemary.》的主题都采用了对比复调织体。《April.》主题的两个声部在旋律和节奏上形成对比,左右手声部使用音程与音阶对比穿插,音乐旋律更加流动音响效果更加具有层次感。《Rosemary.》主题的左手声部采用四六和弦分解,低音下行级进,与右手声部形成对比呼应。

2.《Valse Capricieuse.》的主题采用和声织体。主题旋律的织体排列方式为“旋律在上,和声音型在下”。右手旋律为单声部,左手低音“半音下行”进行并配以柱式和弦。

二、三首小品的曲式结构分析

布里奇的这三首钢琴小品,篇幅短小精炼,内容丰富多样,情感表达细腻。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分析说明。

(一)《April.》曲式结构为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A

1-64 过渡句 B

69-98 尾声

99-结束

材料 a1 a2 a1 b1 b2endprint

调性 e F-E-g e B B E E

段落 1-16 17-48 49-64 65-68 69-86 87-98 99-110

第1-16是A段的a1部分,是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第1-8是第一乐句,第9-16是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1-2小节是本小品的主题动机,第1小节为第一动机,属于“扬抑格”动机——“从强拍开始在弱拍结束”[2]25;第2小节为第二动机,属于“抑扬抑”动机——“从弱拍开始,经过强拍,结束于弱拍”[2]25,第二动机具有典型的布里奇的创作特征——“半音阶下行”。这两个动机作为原型在整个作品中不断发展变化。

第17-48小节是A段的a2部分。该部分可以划分成两个对比的乐句;第17-32是第一乐句,本乐句是以第一动机为原材料进行变体发展创作的,特别是第一动机的节奏型在这个乐句中大量使用;第33-48为第二乐句,本乐句是以第二动机为原材料进行发展变化,下行半音阶不断使用,使得旋律更加流动。

第49-64为A段的a1部分。这个部分是a1部分的重复,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两个小节(63、64),这两个小节使用了旋律模进,提前为连接句的出现作了准备,使得连接句的下行半音阶出现得相当自然,在旋律线条上形成了布里奇十分喜爱的“拱形”结构。

第69-98小节是B段,这个部分分为两个对比型乐句。第69-86小节是b1部分;第69-76小节是A段中a部分第1-8的重复,但在调性上由e旋律小调转到了B和声大调。第77-86小节使用第二动机进行发展创作。第87-98小节使用的是A段a2部分第二乐句的材料,仅仅在调性上作了变化,转到了E和声大调。整个B段其实可以看作为A段的缩写,分别选用A段两个对比部分的材料,使得作品在旋律上形成整体统一,但是在细节上仍然进行了对比变化。

第99-110小节是尾声,该乐句运用E大调主和弦上的各个音进行四度、五度音程交替使用。最后全曲采用收拢性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

(二)《Rosemary.》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

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A

1-31 B

32-75

材料 a1 a2 b1 b2(再现)

调性 e bE E e

段落 1-14 15-31 32-52 53-75

A段:作为本小品的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对比的乐段。

第1-14为a1乐段,调性为e和声小调,分为两个平行的乐句。第1-8是第一个乐句,第1-2小节是本作品的两个动机,这两个动机属于“扬抑格”动机即强拍起弱拍结束。这两个动机都是下行进行,因此突显了作品音乐情绪的忧郁色彩。第3-4小节是前两小节的下行模进。第5-8小节是对两个动机材料的运用。第9-10小节是第一乐句的重复。第14小节结束在主音上,本段是一个收拢性乐段。

第15-31小节为a2乐段,调性上依然保持着e和声小调,但是随着音乐的发展在第18小节出现了离调。a2乐段同样分成两个平行的乐句。第15-23小节为第一乐句,运用的是第一动机材料将旋律进行发展,但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在旋律的进行中仍然可见到第二动机的影子。第24-31小节是第二个乐句,它由两个基本相同的乐节组成,第24-27小节是将第15小节的旋律上行模进、节奏加以变化发展而来的。第28-31小节是第24-27小节的重复,但是在调性上转到了bE自然大调。

B段:是本作品的第二部分。分为两个对比的乐段。

第32-52小节是b1部分,是本作品的“中段”;第53-75小节为“再现乐段”。

第32-52小节调性转到E自然大调,作为本作品的“中段”音乐材料上与A段形成对比,旋律将动机中的下行进行改为上、下行音阶进行,在速度上A段进行对比,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大量使用,使得音乐情绪愈发的激动振奋。值得一提的是,本乐段中运用了第32-33小节的材料,这两个小节的材料运用了五次,当然并不是简单不变的重复使用:第32-37将第32-33小节重复一遍后,在第38-40小节将同一材料分别运用到上下声部,第41-44将材料旋律移高大三度进行,第47-52小节再次完整重复第32-33小节的材料。在旋律的进行中音乐层层递进,连绵不绝,宛如怒放的花海。第52小节低音声部结束在E大调的主和弦上,但是上方声部却结束在A大调主和弦上,这点突出体现了布里奇的双调性旋律的创作手法。

第53-75小节是再现乐段,它并不是A段的完全再现。第53-66采用A段a1的材料;第67-75小节则运用了A段a2的材料。本乐段在旋律、节奏、织体的写法上均与A段相似,调性上也转回到e和声小调,在篇幅上小于A段,与A段相呼应,形成曲式结构上的统一,同时代表着音乐作品的结束。

(三)《Valse Capricieuse.》是带再现的单三部的曲式结构,篇幅较短小

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A

1-16 B

17-44 A 尾声

71-结束

材料 a1 a2 b1 b2

调性 g g bE g g g

段落 1-8 9-16 17-30 31-44 71-85

A段:第1-16小节,调性是g和声小调,由两个平行的乐句构成。本小品的动机为第1小节,它是一个节奏型的动机采用附点节奏型,这个动机材料贯穿整个作品。第1-8小节是a1部分,第9-16小节是a2部分,a2是a1的重复。A段的旋律大量使用上、下行音阶,使得音乐的句子线条感非常强,三拍子的节奏律动感明显,旋律富有流动性;在调性上,使用布里奇典型的“双调性”创作手法,上下声部使用不同的调性进行,但是最终回到开始的g和声小调,是一个收拢性乐段。

B段:第17-44小节是作品的“中段”;本作品的中段是属于对比性中段。采用了与A段不断的音高材料,但是依然可以看到A段的某些素材,例如:继续使用大量的上行音阶和带附点的节奏型。在这个乐段作者将上行音阶和附点节奏型交替使用,让音乐富有更丰富的律动感,音乐情绪逐渐达到高潮。第17-30小節为b1,旋律转为bE大调。第31-44小节为b2, b2的旋律是b1旋律向上纯四度模进进行发展,调性转回到g和声小调,在属音上结束使得音乐充满期待感,同时音乐进入再现段。

A段:第45-70小节为再现段。本段落并不是A段的单一重复,在篇幅上比A段更加庞大一些,特别是在第57-60小节之后,将这四个小节半音上行模进了两次,把音乐情绪再次推向高潮,六个柱式和弦后调性回到g和声小调。音乐看似已经结束,但是似乎意犹未尽。

尾声:第71-85小节,结尾采用了布里奇常用的创作手法——“半音下行”级进。音乐的调性回到g和声小调,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音乐的力量越来越轻,仿佛幻想般的舞蹈渐行渐远,全曲结束在主音上,是一个收拢性的乐段。

结 语

布里奇作为20世纪初的英国作曲家,经历了社会的变革以及音乐流派的发展,最终成为英国当时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布里奇的这三首钢琴小品具有热情、细腻、乐观的思想情感。而作曲家运用了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等音乐语言进行描绘,用这些特有的语言让人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音乐诉说故事、描摹图画,传达出创作者暗香浮动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袁蓓武.肖邦圆舞曲的创作及其演奏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布里奇曲式结构
“烂泥般的人生”逆袭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 备受争议的高速连拍大师
“蛇蝎美人”
爷爷的藏宝图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同归于“烬”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