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构想

2018-02-01窦慧菊

艺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艺术教育

窦慧菊

【摘要】 艺术学理论需要有综合的、整体的、宏观的研究视野,这要求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们亦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应贯通门类艺术,打通各门类艺术间的界限。这要求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在教育内容、培养方式等问题上都需要架构以总揽艺术的共性特征与普遍规律为教育导向和目标,让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方式更趋于完善和合适。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张道一先生曾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在社会的各部门中带有基础的性质。”[1]214实际上,正是教育的这种基础性质支撑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水平层深。教育会给予人精神和观念上的满足和提升,而这种由教育带来的“文化满足感”会随着其不断深入,转向对更加细致专业的社会领域研究的需要和朝“圈内”教育主体按需自主择取教育内容的方向发展。这里的“圈内”站在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说,即指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以及围绕相应学科领域折射出的各个学术圈。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学科特征以及学科使命等,伴随学科研究的实际需要,呈现出相应的具有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这成为奠定一门学科研究高度和深度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艺术学理论自2011年春正式升为一级学科以来,也不过几年时光,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就已提出建立艺术学学科的设想,他在《应该建立“艺术学”》一文中提出:“我国的艺术研究一直停留在分类的进行,缺乏整体的宏构。……对于艺术的宏观考察,整体研究,综合地探讨它的共性和规律,作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进行配列設施,在艺术教学中一直阙如。”[1]28从我国学科整体的教育体系来看,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的同时也附带了我们对我国艺术教学问题的重新思考,因为以往包括现在,对于艺术的研究依旧大多还是停留在分类的研究。那么,基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的艺术教育,其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该如何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在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灌注何种学术研究观念意识?这些有待解决的艺术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艺术学理论学科所要求的教育平衡

在2011年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前后,我国的艺术研究实际上多停留在分门别类的进行阶段。我国艺术教育模式的大环境也是如此,分门别类的门类艺术教育一直居于各大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院系的主流,门类艺术研究成果颇多,然对艺术进行综合、整体、宏观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当然这些状况也随着艺术学的升级,及各艺术研究者的重视而有所改观,他们对艺术学学科框架体系进行了建构,对所涉及的各类艺术问题,如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一门学科的发展除去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外部因素外,还需要无数研究者对于学术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研究。

就现在大多数艺术学理论研究者来说,他们中并不是每一个都是“艺术出身”。这里的“艺术出身”是指出身于艺术专业院校或艺术系,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即使是“艺术出身”,他们中大多也仅限于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某一门类艺术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也许只是单一的,并不具备艺术学理论研究所要的整体性。甚至多数艺术研究者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对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根本不了解,弄不清到底如何才算是艺术学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应该怎么研究?面对这样一个学科研究现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产生了:针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到底该如何定制,才能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才能满足艺术学理论学科所要求的教育平衡?

艺术学实际上是一个理论思维系统,是研究不同门类艺术的共同规律的理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等系统学科。[2]129研究“艺术学理论”,首先对这一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对艺术学理论本身认识的深浅关乎一名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在未来做研究时将要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如何针对艺术学理论研究进行选题。这些问题实际就需要艺术教育系统给予一个整体的培养方向。我国现在的专业艺术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课程多以培养实践技术性的人才为主,教育目的多偏实用,不重视理论的培养,除非是一些纯艺术理论研究的学科。大多数院校把理论课程只是作为技艺培养的一个类似于“锦上添花”的、用以补充技艺实践的教学背景来设置,诸如原理性、史学性的课程多是作为某类艺术实践的知识背景补充,鲜有一套整体系统的艺术理论培养课程。总体来说,我国的艺术教育大环境呈现出的多是分门别类的进行门类艺术学科教育,教育关注艺术实践重于理论。然而,对于艺术学理论来说,这样的艺术实践教育又无法达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所需要具备的、能够打通所有门类艺术、以综合、整体、宏观的视野进行艺术研究的“通才”水平。此种境况之下,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需要的艺术教育便形成了一个极为不平衡的状态。

我们这里所提出的艺术“教育平衡”是基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框架下所给予的定义。这里的“教育平衡”包括两点:一在于“通融”,一在于“打通”。艺术学理论研究者需要有综合的、整体的、宏观的研究视野,首先就要有“通融”所有门类艺术的眼界,明确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方向,这亦是艺术教育的目的。“通融”还在于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体全面的汇集融合。“艺术”是具有抽象之意的对各种门类艺术的提炼与概括,“艺术”这个概念本身便奠定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方法、特征等问题,这就要求艺术学科教育要培养以能够“打通”门类艺术之间界限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在研究中善于运用各艺术“材料”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即对门类下属的艺术形态如油画、版画、国画、书法、声乐等“材料”的运用。艺术学理论学科所要求的“教育平衡”首先是建立在综合、整体、宏观的视野之中的,艺术学理论是以理论为重点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在以综合性、整体性、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为重点的同时,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平衡,以及艺术学理论内部所涉及的汇通所有门类艺术的全面性的教育平衡。endprint

艺术学理论的艺术教育亦需要把握一定的文化整体感。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围绕着的是与“人”有关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借由“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迸发出的“艺术”具有相应的文化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相应时期艺术发展所共同具有的文化整体性。这种特性要求艺术教育的出发点不以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为主流,而是以把握文化整体感为后置力量,完善对艺术整体性的认识,让艺术教育保持全面性、整体性。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必须完善教育方式,保证艺术教育平衡的学科要求。

二、以“打通”为导向的艺术教育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最终是为了顺应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张道一先生曾明确提出:“在各个艺术门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认识艺术的共性、探讨艺术的共同特点,把握艺术的共同规律,同时,对于各个门类的艺术来说,也有助于自身特点认识的深化。正确的艺术理论,应该就是这种良性循环,并使其提高上升。”[1]32基于艺术学理论研究这样的目的和意义,在进行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方式的设置亦需以满足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为基本,脱离原门类艺术单一的“点状”培养模式,重新规划设置符合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需要的综合的“线状”培养模式。这里的“线状”培养模式便是源自于张道一先生提出的“艺术学研究经纬关系”的观念:“如果以经纬做比喻,来说明艺术学研究的具体内容,那么,应以艺术的整体、共性和总的特征为经;各种各类、五花八门的艺术为纬。”[1]43张道一先生提出的“经纬关系”明确了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基于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亦是沿此方向发展进行。

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方法、流程、内容等方面最终服务于教育和培养所预期的最终的目的,即:为进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艺术学理论就“内部”而言,它以所有艺术形态为研究对象,探讨艺术的原理、共性、规律、创作等问题,而非以单一的门类艺术为研究对象;就“外部”而言,艺术学理论与其他的人文学科亦有交集,形成艺术交叉学科。这是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定位亦即是本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定位,也是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定位。这里所提出的艺术教育“线状”培养模式顺应了艺术学理论综合的、整体的、宏观的研究视野,亦以综合的、整体的、宏观的教育视野兼顾“打通”附着于“纬线”上的各类艺术形式,即“打通”美术、音乐、舞蹈等。我们所说的“打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打通”。在当今的许多大学院校中,基本上都是分门别类的设置艺术科系,长期以往所形成的门类艺术细化使得艺术整体认知被分解、艺术观念越发单一成为艺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门类艺术教育设置不合理,这种分门别类的专业设置有利于培养“高精尖”的门类艺术专业人才,但是基于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首先应保持对“艺术”这一概念的“完整性”认知,片面强调艺术分类和艺术认知已不能满足艺术学研究的需要。

“打通”是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者必不可少的研究意识,“打通”的能力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层次中,“打通”是一种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而“打通”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在于研究者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在于针对研究生培养的艺术教育方式。李倍雷先生说:“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博士生或是硕士生不但要懂得音乐,还要懂得美术,懂得舞蹈等其他门类艺术形态或种类,最好还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3]46基于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艺术实践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实践支撑理论避免艺术研究局限于纸上谈兵之端,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需要把艺术实践融入其中。

我们说的把艺术实践融入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是针对于进入艺术学理论领域的那些硕士研究生或是博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者、一个是培养方案的接受受教者。实际上艺术学理论教育对此二者有共通的要求:“博智知艺”。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者首先自己要有全面的广博的教育视野才能有能力去培养人才,而接受受教者只有具有博学融通的视野和观念才能不负学科内涵以达到培养的目的。每一位进入艺术学理论领域的研究生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硕士研究生其之前本科专业多为某一门类艺术专业的实践方向或是史论方向,对艺术多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而博士研究生的知识背景比较繁杂,有的甚至是从工科、文学、外语等非艺术专业考入的学生,没有艺术实践的基础,对艺术甚至不了解。对此,一些基础的艺术实践课程有必要设立,如国画、油画、图案、声乐、器乐、民族舞等,从事艺术学研究的研究生可以结合自身原本的知识背景,确定感兴趣的艺术研究方向,但是如果研究者想要研究美术、音乐或是舞蹈之间的关系,而本身没有艺术基础且连色彩和旋律音都不知道是什么、只知道从书本文献“理论”研究“理论”的话,那么做出来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也只能让人叹息了。艺术学理论是研究理论,但不是单纯“以理论研究理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是需要以实际艺术作品为对象,亦需要以实践上升为理论。

理论源于实践,而实践经验会让理论更加成熟也更为深刻。当然,对于门类艺术实践背景以及非艺术专业背景出来的研究生,在融汇其他门类艺术实践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艺术文献理论的汇通,打通文史哲补充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对于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来说,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给予的培养方案中,还需要研究者自己的自觉性,即自我艺术教育和自我培养的觉悟,努力去达到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所需具备的学术能力。艺术学理论的构建首先应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文化艺术基础,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论,而不是作为“他者”的附庸。而从事艺术学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应首先完善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如音乐、绘画、书法、戏剧等都是艺术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瑰宝”,这些“瑰宝”也是艺术學研究的对象,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正是在于“打通”这些“瑰宝”。艺术学理论的艺术教育和研究培养应关注“打通”中国自己的艺术,培养对本国文化艺术理解认知的能力以及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能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建立在“打通”“汇通”各门类艺术的基础之上,这种“通”的能力呈现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以及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中。endprint

艺术学理论虽然是一个以纯理论为研究重点的学科,但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水平层次高低对理论研究的深度有着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如果说艺术学理论只以“泛泛”的艺术实践水平为基础,如在比较音乐和绘画关系时,音乐只识简谱,绘画只识冷暖色,这种层面的艺术认知水平实属滞于表面。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以这种实践认知水平所做出来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定会有浮于表面的特质。因为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相应艺术实践技巧、方法,虽然说各种艺术最终所呈现的文化、思想精神会有相通性,但是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也给予了艺术学理论研究者相应的艺术研究难度,因为无论是涉足一种乐器还是一种绘画种类,都会由于人所达到技术的一定深度,才会也才能挖掘更为深刻的艺术同一性、才能发掘别人没有挖掘到的东西。

学术的“深度”建立在对艺术实践完善的运用自如的境界之中,而艺术学理论如果是以研究综合、整体、宏观的视野整合各个门类艺术进行研究的话,那么想要达到一定的艺术学研究“深度”,实际上还是涉及到了艺术教育问题。其实艺术学理论的培养,不一定只考虑从大学才建立,实际上这门学科,可从小学就开始建立。可以特设出一批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各类艺术形态的艺术实践、文史哲从最基本的开始培养,在高中之前以艺术实践为主辅以艺术理论、文史哲,高中之后大学、研究生阶段以理论为主辅以艺术实践,这样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便将理论和实践都纳入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学识体系之中,使得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便有很深的知识底蕴作基础,其研究成果就有更加成熟深入的可能。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培养方式艺术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建立也才算完整。

对艺术上的认知领悟和灵感实现被附着表现在艺术技术、艺术实践经验的深度和广度中,实际上亦决定着研究者对理论研究感悟的程度和层次。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艺术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以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艺术理论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倘若只是以书面理论空谈理论,甚至是杜撰带有个体观念的言论来作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那么势必会出现严重的学术研究复制性,以及学术基本认知与方向性的错误。当然上述这种从小就培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史哲的方式并不是学习的反古、复古的迂腐之学,而是以现代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观念统摄纳入教学系统,以艺术学理论为基本导向的学术教育方式。不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一种构想,想要真正的实现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对于现在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来说,尽可能的去培养研究生融汇贯通各门类艺术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自觉的学术意识才是重点。

三、教育所要求的学术态度与学术自觉

治学的态度关乎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者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从事艺术学理论领域研究的研究者,首先自身需要有一个明确端正的治学态度,这也是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所应注重给予研究生培养的学术观念意识。治学是一个人精神和智能的综合发挥,应由立志以决定趋向;审己以确定目的;明白学术趋势,以知作为;能虚能静,以作“照”“察”;有恒以收功;耐苦以求成。[4]2这里说的几点:立志、审己、明势、虚静、耐苦实际上也正是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所应灌注的学术理念。如果把这几点移入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学术素质之中,其中便包含了对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所要求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自觉。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立志”是一种治学态度,也随行附加了对学术所怀有的责任感。“立志”包涵了研究者自身对于学术所给予的一种坚定目标和方向,也是研究者本人思想与志趣在之后行为上的反映呈现。艺术学理论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不过几年光景,很多考入这个专业的硕士生或研究生对艺术学理论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都不了解。面对此境况,培养研究生对学科本身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学科源起之初到学科的发展其间的各种问题都要有明晰的认识,只有认识并理解学科的本质才能依于此学科而行学术之志。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即已择一方学研之地入域而究之,便应坚定学术态度,自觉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增强自己的学术意识。“立志”且最终可以成志关键在于有恒心去践行,对待学术研究应持志坚定,不中途而废,这是研究者对待学术研究应持有的基本的学术敬畏之心。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亦会有诸多困难,踏实治学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治学研究并不是只为成为人上人,然治学耐苦,善于突破困难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成志”应有的学术态度。

进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需要有“打通”各门类艺术的能力,这是研究艺术学理论所需具备的学术能力。“审己”则在于认知自身现存的真实情况:一、从事本学科研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即才情。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硕士生或是博士生都有着自己之前的知识结构体系,艺术学理论是以所有的“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研究生要明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势与缺陷之处,要有自己提升自身学术能力水平的自觉。取其优势善加运用,比如有的研究生本身是门类艺术专业,如本身在学美术专业,有一定的绘画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的美术史论基础,同时兼学器乐,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亦有着一定的音乐的实践经验,对此兼具美术和音乐两种不同领域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在进行艺术学理论时便有很大的优势,因为艺术技术性的实践经验并非一两日的功夫,这类研究生聚集着长期的实践经验亲感,再给予艺术理论上的训练后,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会更加透徹,这样做起艺术学研究也相对那些单门艺术专业出身的研究生更有优势。当然,对于缺陷短处应合理补充,对于艺术实践缺乏的研究生应补其艺术实践,增加艺术实践经验,对于实践过甚,文史哲匮乏的研究生应加强理论知识与逻辑思维的训练。陈之佛先生训:“取益在于广求”,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研习学科本身的同时应关注文化的整体感,这就要求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认知的层次。二、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真正意趣所在,即本心。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需要给予自己一个定位。究竟是为了取得硕士学位或是博士学位还是为了发几篇论文出点成果亦或是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读个学位?“审己”即在认知自己真正的学术本心,要有真正去研究探索这一学科的心性和志趣,也要有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学术信念,真正对这门学科有兴趣且有研究的期待,倘若只为取得学位的光环或是其他功利性目的,那么如何会去真心地解决学术问题?如何会让学科发展进步?从事学术研究的使命感需要进驻到每个研究生的心中,也只有真正拥有这做学术的本心才能安心虚静的去做研究。“虚静”是一种治学态度,朱子云:“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朱子语类》)艺术学理论是纯理论的艺术研究,倘无虚静明镜之心何来清晰的逻辑之思,做出完善成熟的研究?陈寅格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5]111-112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也正因此心性,学术研究在思想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从事学术研究的精神上也才有独立的可能。

艺术学理论的建构首先应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基础上,中国艺术的发展顺应着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路径。“明势”在于对艺术学理论学科本身学术发展形势的认知。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研究者需要有综合的、整体的、宏观的艺术学研究视野,这种研究视野亦包括了要求研究生需要有跨视域研究的学术意识和学识前瞻性。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交流发展的时期,固步自封已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需要。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构建,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观念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国自己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研究。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建构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基础之上,尽可能避免直接用西方的艺术观念套用在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当中,要明确中西方艺术发展形势的不同,要注重区别中西方的文化艺术观念,只有明确不同之处才能去发现共通之处,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学术研究质素也会更趋于完善和精湛。依于西方文化的西方艺术发展决定西方艺术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与中国需要构建的艺术学理论不在一个平面上。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起点源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言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所生成的艺术见解成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源头。中国艺术学理论所涉及的“艺术”这一概念,是作为“上位”的概念出现的,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包涵了所有的门类艺术及其形态。这种“包涵”之意义定位了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的本质特征。基于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在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亦应关注到对研究生观念意识的引导,明确教育培养的方向和目的,注重教育培养的文化整体感。

参考文献:

[1]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倍雷,张祖华.张道一艺术学思想研究[J].艺术学界,2011(2).

[3]李倍雷.艺术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4]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陈寅格.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艺术教育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