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模型分析
2018-02-01叶志诚曹培培
叶志诚 曹培培
1.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00;2.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00
前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资源的匮乏和城市问题的不断涌现,地下空间规划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要手段[1]。相对基于网络化发展的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小城市则更需要基于其自身发展需求合理的规划地下空间,避免盲目性和无序性的存在,为今后的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提供良好前景。在小城市的地下空间规划中,了解城市特征时间段、各区域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强度是进行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步骤,而对于需求强度的预测,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城市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罗兰,基于分指标体系通过对日本东京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功能需求分析,构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强度的相关性指标体系[2];刘俊,基于分系统体系通过对地下空间需求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模型[3];陈志龙,基于分区位体系,以城市发展目标为导向,提出分生态指标来预测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并结合地面容积率、土地利用性质、区位、道路交通和现状,建立了分区位的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模型[4-5]。以上学者基本上都是基于大、中等城市进行的地下空间需求预测研究,而相对于小城市,由于基于的基础理论不同,预测量的模型可能不再适用,本文通过对上述预测模型思路的提取与整合,结合需求向导型的研究方法,综合出一套试用于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的模型。
1 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特点
1.1 区位差异明显
根据城市功能区域分布特点,小城市的功能布局较为集中,一般都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即市中心,此处的土地资源较为短缺,吸引人流量较大,而居住、仓储、医疗等一些其他城市功能区则分散布局在中心区周围,并且空间资源量大,人流量较为分散;因此,城市中心区对地下空间的需求量最大,其他功能区的需求强度较较小,表现出区位需求强度差异明显的特点。
1.2 系统功能需求单一
和地下空间综合性需求较强的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地下空间系统功能需求单一[6],差异较为明显的例如大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它的地下空间往往综合了交通、商业、人防,甚至居住,形成了多元化的地下空间网络系统,而小城市的中心区商业地下空间往往只表现为单一的地下商业功能需求,呈简单的点状布局。
1.3 特征时间段需求变化明显
地下空间的需求强度与人流量的大小有密切关系,由于小城市的经济实力薄弱,产业类型较为单一,会导致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周边大城市去,根据大数据的可视化我们可以看出,特征时间段内,小城市的人流量会大大增加,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逢年过节小城市的交通拥堵,商场人流量剧增的原因,因此,小城市的地下空间需求量呈现出特征时间段变化明显的特点。
2 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模型
2.1 构建模型的思路
结合不同开发强度预测方法和小城市的地下空间需求特点,我们得出了不同开发强度预测方法的优点与缺陷,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预测方法优缺点对比
根据对上述几种方法的论述得出,单一的预测方法都不适用于小城市的地下空间需求预测,如果单从分区位方法进行小城市的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则不能解决单一城市问题带来的地下空间需求,如本次的旌德县地下空间规划中,从分区位角度进行了地下空间强度预测,得出了旌德县主城中心区和新城中心区的需求强度大,老城居住区的需求强度很小,但实际情况是,老城区已经出现了较为拥挤的交通和停车问题,预测的需求强度根本无法满足现有的是实际状况;如果按照分系统的预测方法,则居住区的地下空间需求强度只能按照地下停车强度进行计算,而中心区的地下空间需求强度仅按照地下商业的需求进行预测,忽略了中心区地下空间系统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此小城市的地下空间预测应在上述方法中取长补短,寻求合适的方法途径。
2.2 综合预测模型框架
根据分区位、分系统、分指标和基于需求的四种预测方法的对比,提取各方法的核心理论思想,共同构建了适用于小城市不同阶段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模型,此模型的重点在于如何构建各方法在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中的协同作用,如果四种方法共同作用于地下空间预测的话,则会造成工作量巨大和主观选择上的误差[7]。因此本次模型基于选择优先的原则,对于一种方法不适合的情况下会自动选择其他合适的方法,但任何一种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都不能作为最终结果,需根据不同时期小城市自身需求和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修正调整,如图1所示:
图1 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强度综合预测模型
2.3 综合预测模型在旌德县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中的应用
此次旌德县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运用了综合模型进行预测,发现得出的结果较为合理,不仅迎合了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也缓解了近期由于地上空间资源不足导致的城市问题。项目中将旌德县地下空间根据不同的强度占优分为三大部分:区位强度占优部分、系统强度占优部分和指标强度占优部分;其中区位强度占优部分包括:城市中心区、重大设施区(如医疗、办公区)、其他功能区,系统强度占优部分包括:居住区、物流仓储区、市政设施区等;指标强度占优部分包括:重大交通设施区(如火车站、高铁站、长途汽车站等);分别将这三部分带入综合模型中,得出不同区域的地下空间需求强度。接下来进行强度的修正,这是本次项目的重要部分,也是预测地下空间随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需求强度变化的重要步骤,将得出的预测结果根据不同时期的城市实际需求和城市问题进行修正;本次旌德县的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老城区交通拥挤、停车位不足,②原有的地下空间无法满足新城区的发展需求,③高铁站在特征时间段的地下空间资源远远不足;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最后的修正,得出修正结果如下:①增加老城区地下车库系统强度,提高地下空间需求强度一个等级,②将新城区的核心功能片区需求强度提到最高需求等级,以满足后续新城区的发展,以便形成地下空间网络,③将高铁站片区的地下空间与地下人防空间的建设相结合,由于高铁站片区地下空间的利用呈现特征时间性,因此有利于平战结合[8],提高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得出此次地下空间需求强度分区,如图2所示:
图2 旌德县地下空间需求强度分区
3 结束语
(1)将小城市按照分区位、分系统、分指标的方式进行空间划分,并且引入时间量,将基于平面数据的模型三维化,使得模型更加具体;
(2)小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应该根据其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来制定合适的地下空间需求强度预测方法,不能套用大中城市的预测模型来进行小城市的强度预测,因为过大或过小的预测结果会导致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问题的出现;
(3)需求强度预测模型应该不仅只满足城市某一时期地下空间需求强度的预测,对于发展前景较大的小城市来说,预测不同发展时期的地下空间需求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1]龚日祥,李三凤,潘声勇.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嘉兴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7,38(2):43-45.
[2]罗兰.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与交通-土地特征相关性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3]刘俊.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及指标相关性实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4]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22.
[5]陈志龙,王玉北,刘宏,等.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预测研究[J].规划师,2007,23(10):9-13.
[6]邹亮,胡应均,陈志芬,等.基于需求导向的中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J].地下空间工程学报,2017,13(1):7-13.
[7]苟长飞,叶飞,张金龙.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及其分布体系建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5):58-64.
[8]韦丽华,唐军.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工程融合发展利用探索[J].规划管理,2016,32(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