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祠博物馆馆藏《郭氏家庙碑》的创作背景及书法艺术

2018-02-01

文物季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家庙郭子仪郭氏

晋祠藏《郭氏家庙碑》于1978年在太原市府西街新建路口一建筑工地被发现、收购并珍藏,全文应有18块碑刻,现仅存14块,其中首碑石刻破损,遗失第二块及末尾三块。碑刻尺寸均为长×高:48厘米×39厘米。首碑虽已破损为三块并阙字若干,文字依然清晰,碑题“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并序”,“御题额”及“金紫光禄大夫、捡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等字样尚存(图一)。本文将从郭敬之、郭子仪、颜真卿及三人所经历的安使之乱等历史事件中探讨晋祠藏《郭氏家庙碑》的创作背景及书法艺术价值。

图一 《郭氏家庙碑》首碑拓片

一、《郭氏家庙碑》简介

《郭氏家庙碑》,是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为其父亲郭敬之所立的家庙碑,唐代宗李豫题额,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旧在陕西西安布政使署内,1950年移入西安碑林,晋祠馆藏14块碑刻为后世翻刻,因末尾一块碑刻遗失,所以不能确定具体翻刻时间,但依据史料分析研究,此碑的翻刻时间,应在《四库全书》成书之前。因《四库全书》收颜真卿原文所阙“政”字(全句为“以仲由之政事兼”),说明此碑至少在全书编定前已经存世,这也是此碑的文物价值之所在。

二、晋祠藏《郭氏家庙碑》的创作背景

1.《郭氏家庙碑》主人郭公敬之

郭公,即郭敬之(667-744年),唐朝华州郑县人,是太原阳曲郭氏后裔,因官居长安常乐里,后世称其为京兆长安人,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之父。郭敬之开始为唐涪州(今四川涪陵)录事参军,之后辗转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市)、渭州(今甘肃陇西)、寿州(今安徽寿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四州刺史,因此,碑文中称郭敬之为“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即指郭敬之曾代表皇帝,作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在寿州地方负责一切与部队有关的军事、政务,行使地方军事、行政权力。

郭敬之一生为官地方,任职所涉及的地域面积广阔,足迹遍及祖国东西南北,其子郭子仪随父亲就官而迁徙,所经历各地风俗、地貌、人情差别极大,有利于其开阔眼界、增加人生阅历,对郭子仪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郭敬之退休后回到京兆长安,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春病逝于长安常乐里,享年78岁。郭敬之死后,其子郭子仪日渐显赫。

2.唐朝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郭敬之子。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补左卫长史,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唐肃宗李亨(711-726年)继位后,因郭子仪平叛有功,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加司徒,封代国公。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在黄河边击溃叛军,擒获叛将安守忠,肃宗命百官到长乐驿迎接,进封郭子仪为中书令。唐广德元年(763年),郭子仪的旧将仆固怀恩[1]谋反,引回纥、吐蕃大军进攻关中。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位,向代宗皇帝举荐,由郭子仪带兵前去平叛。果然郭子仪恩威如山,各路叛军不战而退。大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公荣宠极致,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六月,85岁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去世。

3.《郭氏家庙碑》的撰文及书丹者颜真卿

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后世多称其为平原君、颜鲁公。颜真卿精于书法,提到颜真卿,其为人称道者首先是其精湛的书法技艺,首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合称为“颜柳”,被后世赞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在玄宗朝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及第,四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受权臣杨国忠的排挤,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被贬为平原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颜真卿坐守的平原城防守严密。凭借三千静塞兵,增招士兵一万人固守,玄宗皇帝任命颜真卿为户部尚书,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肃宗李亨继位后,先后任命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招讨使。

代宗李豫继位后,召颜真卿为吏部侍郎,任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又改为尚书右丞。之后,颜真卿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

宰相元载结党营私,因颜真卿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被诬陷诽谤朝廷,降为陕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元载被杀后,杨绾推荐颜真卿为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尚书。李豫驾崩后颜真卿因刚正不阿,不被宰相杨炎容忍,改任为太子少师兼任礼仪使,再改任太子太师。

兴元元年(784年)八月三日,颜真卿遭德宗朝宰相卢杞的陷害,作为德宗李适的宣谕使,到叛将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宁死不屈服于李希烈的威胁、诱惑,最终被缢杀,享年76岁。

4.《郭氏家庙碑》

综上所述,《郭氏家庙碑》,撰文、书写与创作正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郭子仪作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重将,二十余年系天下安危于一身。郭子仪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再加屡次有功于朝廷,竟然招至朝中权臣宦官鱼朝恩[2]的嫉恨,设计将子仪公父亲郭敬之的坟茔盗挖,意图激怒郭子仪,使其自乱方寸,使代宗皇帝失去对子仪公的信任而夺职弃用。但是子仪公虽遭此大辱,仍然深明大义,襟怀磊落,“居高远望不睬奸佞寻衅,安身近善不与小人结怨”[3],孤身一人进京面圣,诚惶诚恐跪伏于地,自我检讨,因不能约束兵卒的暴行,而招来天谴,将人祸视为“天意”,因此更加得到代宗皇帝的信任。在此大前提下,为安抚国家柱石,唐广德二年(764年),子仪公为父亲郭敬之重修家庙,代宗皇帝李豫亲书《郭氏家庙碑》碑额,由颜真卿撰文并书丹的“御题额,金紫光禄大夫、捡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的《郭氏家庙碑》由此诞生。

三、晋祠藏《郭氏家庙碑》的书法艺术

颜真卿首先是一位政治人物,唐代名臣,“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久任礼仪使,对盛唐时期礼仪制度的制定规范多有建树。其次,才作为盛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存世。

然而,千百年来,世人更加注重他的书法艺术。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又得张旭亲授笔法,并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颜真卿彻底摆脱了初唐时期结字以瘦长为主的书写风格,逐渐形成楷书端庄雄秀,具有向心力的笔法,创造了时代书风。这种特有的风格,后世称其为“颜体”。

《郭氏家庙碑》创作于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颜真卿任检校刑部尚书,职务闲散,因此《郭氏家庙碑》文字、翰墨流畅从容,其颜体书法经过反复锤炼,逐渐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成熟时期。

在碑刻文字中,鲁公加强了腕力的应运,笔画圆转藏锋,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如弓箭在弦蓄势待发之形;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感;钩末、捺末挑踢出尖峰,炫耀出笔画的精神;直钩、平钩、斜钩书写饱满,弯度平衡均匀,遒劲有力;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图二)。

图二 《郭氏家庙碑》局部拓片

晋祠藏《郭氏家庙碑》字间结构结体方正端庄、稳健厚重,全篇文字无欹侧之势、无松紧比对,中宫宽绰却不散乱、形成一种四周向中间凝聚的向心力。在整篇文字布白上疏密相间得宜、行间紧密连绵、字间参差栉比,字体雍容正大、雄壮朴茂,表现出一种茂密错综的强大气势,

晋祠所藏碑刻虽属后世翻刻,非为广德二年(764年)原物,但其翻刻精确,仍然完美地体现了顔书风格和神韵。

[1]仆固怀恩,(?-765年)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屡立战功。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战后被宦官陷害,举兵叛乱。

[2]鱼朝恩,唐朝擅权宦官,唐玄宗时入宫,肃宗李亨时盛宠,主管内侍省,统帅神策军,最后被宰相元载设计缢杀。

[3]见贾祝文著《汾阳王——郭子仪》一书。2014年1月,昆仑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家庙郭子仪郭氏
郑大夫家庙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郭子仪孙女:身处皇家,哪有岁月静好
荒家庙
以德报怨,终将化敌为友
鲜为人知的满族家庙兴庆寺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郭子仪感动奸臣
郭子仪教子无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