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与知识化的融合
2018-02-01
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公众可以观赏到愈来愈多的文物,而进入博物馆参观游玩也成为公众日常休闲和学习的常见方式。同时,全球各个地区的民众都可以进入博物馆中观看赏析我国的文物瑰宝,从而使更多的人员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也会使博物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当前,不但应该使公众真正了解和认识到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应该使其兼具通俗化与知识化,使二者相辅相成,完美融合。
一、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通俗化融合知识化的策略
一般而言,文物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具有太多的神秘性和陌生感,通俗易懂的阐释可以减轻公众的陌生感,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全体民众参与其中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博物馆需要在文物知识的普及与讲解方面改变旧有模式,使用多种形式让文物散发出生命力,更好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博物馆应该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关键,提供多个项目给参观人员,为其提供人性化及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公众在参观游览中真正学习到文物知识,并且了解其价值。
(一)陈列展览的内容应该更具科学性和高雅性
倘若想使博物馆陈列展览具有通俗化,首先需要变革的就是其内容,应该更具科学性,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展览的方式应该得到公众的赞许与喜爱,尽可能使其兼具专业性及通俗性。现今,民众的教育与陈列展览密切相关,而展览的方式也愈来愈多样,更为重视游览人员的体验和感受,以其需求为主提供服务,这也是区别于以往的主要内容。在我国西安博物馆,设定了教育互动交流区,同时将参观人员的需求及感受都纳入了陈列展览设计的范畴,从而制定更好的方案。不单单有图片展览,还借助了多项现代化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展示,使前来参观的公众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更为直观地获得相关的文物故事。
(二)打消博物馆陈列展览在公众心里的神秘感
图一 美国的垃圾博物馆
博物馆在对陈列展览进行规划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其与公众之间的距离缩短,以消除自身在公众心里的神秘感。多与公众互动,对其现实需求、参观感受及建议加以了解,从而使陈列展览更具开创性,使被展出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可。由于陈列展览可将前来参观的人员带进一个固有的场景当中,使其能够真正地沉浸于博物馆文物的魅力当中。参观人员对陈列展览文物的反馈能够通过行为及语言得以表现出来。譬如,大名鼎鼎的美国垃圾博物馆(如图一所示),其建造在垃圾场分类的基础上,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不二场所,其显著特征是对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提供无偿服务。参观人员进入其中,会了解和认识到绿色环保的塑料瓶地毯,并进一步了解到,每重新利用一吨废旧报纸,就可让17棵大树免遭采伐。如此一来,前来参观游览的人员不仅仅可以对垃圾整理分类的整个流程有所了解,而且还会触动内心,认识到环境逐渐恶化会给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从而使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
(三)将现代化先进手段运用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当中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博物馆也应该对其加以合理有效运用,对原有的陈列展览方式加以创新。这样,公众对相关的文物知识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够加深记忆,同时在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方面也会更具成效。由于前来参观游览的人员包括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所以自动化讲解系统应该设置为多语种,从而满足不同参观人员的需求,展现出我国博物馆的服务品质及水准。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里,应该考虑到民众之间的知识文化差异,标准的设立不但要有专业性还应该具有通俗性,使前来参观的人员对陈列展览的文物全面了解的同时,还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更好地发挥文物的宝贵价值。另外,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展览当中,展览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室内,也可以适当地开展室外展览,从而使其更加接近民众,让民众对其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良好的参观感受。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实现知识化融合通俗化的策略
当前,实物及非实物展品是我国博物馆展览的两类物品。前者指的是博物馆从人类现实生产活动中以及大自然中收集到的形式状态各不相同的各个时期的物品,极为珍贵。譬如化石、标本等属于此类(图二)。从它们的身上可以挖掘出许多有关人类生产生活和大自然相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讯息,所以尤为珍贵。此类物品不但是人类发展及大自然变化的重要凭证,而且也是公众对相关信息加以了解和认识的关键凭证。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当中,将人类发展变迁及大自然的历史改变展现在公众面前是此类物品的重要作用。而后者主要指的是为了使实物展品所要展现的事件更具直观性、全面性而特意制作出来的展品,其涵盖了种类多样、形式各不相同的造型物品,一方面更好地传递了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故事情景更好地展现出来。此类产品通常在博物馆里又被叫做辅助展品。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化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的信息及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倘若对展览的文物不做任何知识讲解及教育,那么所有的相关工作都不再有意义。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主题活动是一个较佳的选择。在对教育形式加以选择的时候,应该将参观游览人员的基本需求置于第一位,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将其与通俗性加以良好融合。要做到知识化的实现以及其与通俗性的融合,详细策略如下:
(一)将博物馆作为切入要点
博物馆应该在讲解工作者的选用方面提高标准,让深刻了解展览物品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担当此任。如此方使公众对展览物品产生更为直观和专业的认识。另外,对文物的研究应该具有系统性,特别是在其形态方面加强探索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都可以通过历史文物来展现,所以,物品当中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譬如,某博物馆会在每年的十一长假针对所有游览者开展一些活动,让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对展览的文物进行讲解,对物品作详尽介绍,从而使公众对博物馆展品产生全新的认识,学习到专业知识,让文物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图二 博物馆里的化石标本
(二)展览馆陈列教育的策略
在以前,文物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然而时代在改变,公众的观念也发生极大变化,启发式教育逐渐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关键。对参观游览人员加以引导,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使其不再处于被动地位,机械地接收知识,而是应该激发其兴趣,使其主动地对文物进行探索挖掘,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关注点,对相关的文物知识加以探索研究,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加以深度挖掘,以全方位、更加深刻地认识文物。
(三)使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
博物馆应该在公众进入其中开启参观之旅的时候,对文物整体、全面的概况予以陈述,公众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馆方可向他们全方位讲解里面展示的文物,而且最好事先准备好一些宣传、解释类的图册供游客深入了解使用,从而让普通民众均能从中知晓、见识中国馆藏的一些珍贵古代物品。博物馆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形象、深刻地了解、理解书本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帮助前来参观的学生了解馆藏文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学习书中的历史知识。此外,博物馆还有利于加强社会各行业同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就许多游客而言,来到博物馆可以让他们对眼前的古物有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认知,从而从学识及涵养方面获得一个崭新的洗礼。例如,博物馆在开办“郧县人”专题陈列展过程中,不应单纯推介“郧县人”,还可以为这个专题列出展览的文物表单,在上面将人类前进的坐标系统构建起来,进而把“郧县人”置于人类成长的大背景中清晰地显现出来,既直观又形象(图三)。又如,博物馆在展出中国文字书写发展的全程时,可将对应时段的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与古埃及的文字和相应的书写变化一同展览出来。这样,陈列展的内容就置于世界文字文明这个大背景中,显得更宏大、更清晰,这样既增加了参访民众的兴致,又让他们深入认识了中国的馆藏物品,并且对全球的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具体有趣地谈论古物后面的故事
当前,大多数游客同以往喜欢听古物知识讲解不同,他们更乐于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获取古物后面的内容。因此,馆方在举办相关展览时,要注意讲解的表达效果,利用形象生动的讲述将相关内容介绍给游客,让他们在感性情形下,获取有关古物的一些知识。同时,要最大程度地少用专业术语,采取简明的语言,将关键的信息通过讲解给表现出来,从而把古物所包含的学识与亮点提供给游客,让他们在参观的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与水准。
图三 博物馆的郧县人展览
三、结 语
博物馆是宣传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渠道。通过陈列展的知识性与通俗性的融合,可以提升展览效果,帮助游客更容易、更深刻地认识古物的成长及背后的故事,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亦能提高参观者的文化水准及思想素养。通过通俗性与知识性的融合,博物馆既让游客领略到了古物的深厚内涵及迷人魅力,又很好地迎合了他们的求学欲望。基于此,博物馆应顺应时代,大幅提高陈列展的通俗性与知识性,并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游客参访博物馆的兴致,从而实现其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功能。
1.单霁翔《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2.龚建玲《行业博物馆展陈通俗性相关问题的探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2期。
3.单霁翔《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4.陆建松、厉樱姿《我国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