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出土唐代铜镜赏析
2018-02-01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圆满结束。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以往因各种原因未能登记的藏品得以科学登录,这其中,也包含了铜镜。太原市原有登记在册的铜镜主要集中在晋祠博物馆、双塔寺文物保管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此次除对以上三个收藏单位的铜镜进行认真登录核定外,太原市博物馆对库存的原太原文物商店购买的铜镜逐面进行了登录;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对库房进行了清库整理,近年来出土铜镜悉数登录。本文以太原辖区范围内出土的典型唐代铜镜为例,通过对铜镜类型、纹饰的解读,诠释唐代铜镜特点,以飨读者。
一、史籍记载中的太原铜镜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高峰阶段。据史料记载,当时扬州、太原是全国的制镜中心。《新唐书·地理志》载“扬州广陵郡(今扬州市),大都督府……土贡:金、银、铜器、青铜镜……”,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中“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韦应物《感镜》“扬州青铜作明镜,暗中持照不见影”都有扬州镜的记载。而在《新唐书·地理志》有这样的记载:“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开元十一年为府。土贡:铜镜、铁镜、马鞍、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龙骨、柏实人、黄石铆、甘草、人参、矾石、礜石”,可见当时太原的铜镜被列为土贡物品之第一。
中国古代的土贡制度,到唐代趋于完备,成为一种有法令明文规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唐代土贡规定,各州所贡需为本地土产,其价值不得超过五十匹绢之市价。陕西师范大学文媛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土贡研究》中,列举了《通典》《唐六典》《新唐书·地理志》中对唐代各道土贡情况的记载。《通典》所载河东道太原府土贡为“铜镜两面,甘草三十一斤,矾石三十斤,龙骨三十斤,葡萄粉屑,柏子仁”。淮南道广陵郡(扬州)土贡包括“铜镜十面”;《敦煌县博物馆藏地志残卷》中记载“河东道太原府的土贡为‘甘草,龙骨,铜镜’”。“淮南道广陵郡,扬州的土贡为‘镜,席’”;文章对《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新唐书》卷37~43《地理志》记述唐代十道270州府唐代前、后期土贡物品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对比、检索之后发现,仅有淮南道之扬州与河东道之太原府的土贡品中列有“铜镜”。
纵观唐代有记载的所有土贡,仅扬州、太原两地有铜镜,故太原可以说是唐代生产铜镜的另一个中心。太原虽然没有像扬州那样在历史上留下大量的诗歌来赞美铜镜,但太原青铜铸造历史早在春秋时尹铎修筑晋阳城时就已显现。据《通典·食货九·钱币下》记载,唐代时河东郡的绛州,在天宝时“天下置九十九炉铸钱,绛州三十炉”,可见河东地区铜的储藏量之大和冶炼技术之成熟。太原人乔琳在其《太原进铁镜赋》中以“晋人用铁兮从革无方,其或五金同铸,百炼为钢。雕镌而云龙动色,磨莹而冰雪生光,灿成形于宝镜,期将达于明王”来描述太原铁镜。2001年,在晋源区晋源镇明太原县城西门外的太原果树场内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温神智墓[1]曾出土一面铁镜,残径11厘米,虽残破,但却是太原出产铁镜的一个实物例证。
二、太原出土唐代铜镜鉴赏
从太原辖区范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出土铜镜来看,共有27面,主要保存在晋源区文物旅游局(21面)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面),出土地主要集中在晋阳古城周围。铜镜形制圆形12面,菱花形8面,葵花形5面,方形圆角以及亚字形各1面。纹饰上,瑞兽铭文镜1面,素镜9面,龙纹镜2面,花鸟纹铜镜13面,其他2面。有直径近30厘米的八花枝大铜镜,也有直径仅4.3厘米的凤鸟纹小铜镜。由于均为出土器物,部分铜镜锈蚀严重,现撷选几面典型铜镜,与大家共同欣赏。
1.光流四瑞兽铭带镜(图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8年太原市东太堡车管所出土。直径10.2厘米,重181.9克。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内区环饰四瑞兽环钮而奔,瑞兽间点缀缠枝葡萄。外区饰楷书铭文“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句子首尾用点号分隔,卷缘。这一类铜镜的流行时期约在隋至初唐。
图一 光流四瑞兽铭带镜
铭文镜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其铭文多是祈求高官厚禄,表达相思之情,梦想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隋至唐初,铭文镜内容继承汉代以来善颂善祷的祯祥内容,以四言句为最多,五言句次之,都属骈体诗文式,用词典雅。除此镜所载外,还可见“练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幌,俱含影中。”“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等铭文。字体均为楷书,与汉代铜镜多用篆体或各种减笔字不同。
2.雀绕花枝菱花形镜(图二)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1998年太原市西镇村出土。直径9.85厘米,重206.5克。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圆钮。钮外四鸟四折枝花相间环绕,二鸟展翅,二鸟静立。四鸟之间有形状稍不相同的两组折枝花。菱花缘内四蜂蝶与两叶一苞的折枝花相间排列。
图二 雀绕花枝菱花形镜
这种雀绕花枝镜在太原出土有4面,均为八瓣菱花形,其中3面图案基本相同。另一面铜镜(图三)直径13.4厘米,重660克,1988年太原西镇出土,为伏兽钮,二雁飞舞,二雁抖翅。四鸟之间同样为形状稍不相同的两组折枝花。边缘为云纹。
图三 雀绕花枝菱花形镜
图四 八花枝葵花形镜
图五 龙纹镜
图六 双鸟衔绶镜
雀绕花枝镜是花鸟纹铜镜的一种,出土或传世品都比较多,流行于盛唐时期。主题纹饰为禽鸟在花枝间环绕。形状多为唐时新出现的菱花形、葵花形。我们现在所说的菱花镜,是近代考古学上对镜形为菱花形铜镜的专指,这种铜镜镜缘为尖状花瓣组成,一般为八瓣或六瓣,为唐代新出现的镜形,是对以圆形为主传统镜形的突破。而唐代诗人韦应物《感镜》诗中“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诗中“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旬杯”中的菱花,则应是指铜镜的质地晶莹光亮,而非指镜的形状。
3.八花枝葵花形镜(图四)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2002年太原果树场出土。直径29.52厘米,重1900克。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外两种不同形态的花蕾相间环绕,外围一周绳索纹。主题纹饰为各种不同形状的大花枝相间环绕。素缘。此镜是太原地区目前发现尺寸最大的铜镜,呈银白色,光亮可鉴。
花卉纹镜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镜式,它的出现,使得铜镜纹饰告别了先秦以来主要以动物纹、几何纹、神人车马纹为主的装饰风格。花枝镜是花卉纹镜的一种,主题纹饰为簇生状花枝,以四花枝、六花枝、八花枝镜为多。形制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图案紧密瑰丽,深受人们喜爱。流行于盛唐和中唐时期。
4.龙纹镜(图五)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太原出土龙纹镜2面,尺寸(8.3厘米左右)、厚度(0.8厘米左右)、重量(100克左右)、纹饰基本相同,其中1面破损,碎为五块。均为六出葵花形,圆钮,龙身呈“S”形盘绕,曲颈回首向宝珠(镜钮),后肢一直伸,一曲伸,不与龙尾相纠结。背部有鳍,龙须飘扬。周围点缀六朵流云。
唐代龙纹镜有“千秋”铭盘龙镜和云龙纹盘龙镜。千秋镜与千秋节有关。《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千秋节当天,皇帝向群臣赏赐铜镜,并用“千秋”二字作为铜镜的名称,故也称“千秋镜”。唐玄宗还写了“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的诗句(《千秋节赐群臣镜》)。唐诗中席豫的《奉和敕赐公主镜》“令节颁龙镜,仙辉下凤台。含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媸冰鉴里,从此愧非才”之诗句,明确指出赏赐的为龙镜。云龙纹盘龙镜虽然没有铭文的标识,但其镜形、花纹与千秋铭文盘龙镜基本相同。
5.双鸟衔绶镜(图六)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1998年太原果树场出土。直径15.2厘米,重720克。八瓣菱花形,圆钮,内切圆形。钮外两侧各站立一鸟,口衔飘舞的绶带,钮上下各一盛开的花枝。菱花缘内二蜂二蝶与两叶两苞、四叶一苞的折枝花相间排列。
此为双鸾衔绶镜的一种,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代表镜形之一。所见大部分为鸾鸟衔绶。此种以鸟衔绶者少见。
6.三鸾云山镜(图七) 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1995年太原花塔取土场出土。直径14.9厘米,重298.7克。八出葵花形,圆钮,内切圆形。钮外两侧各一站立鸾鸟,曲颈相对,展翅翘尾,一脚露出四爪,一腿曲肢。钮下方一鸾鸟立于仙山之上,展翅覆羽。仙山之下及左右为云海。钮上为仙山,山两侧各一朵祥云飘逸。镜缘上折枝花与云纹相间环列。
图七 三鸾云山镜
鸾鸟镜一般以二鸟相对者为多,或二鸾二鸟,三鸾者很少见。
图八 素镜
7.素镜 素镜因镜背无纹饰,在铜镜中往往被忽视。但在太原出土的唐代铜镜中,素镜占有较大比例。从形状上看,以圆形为主,方形圆角以及亚字形各1面。素镜中以圆形弦纹镜居多,尺寸多在7.6~8厘米之间,重量在100克左右,包括单弦纹和重弦纹镜两种,其中太原市考古研究所保存的这面重弦纹素镜(图八)比较具有代表性,圆钮,窄缘高隆。抛光较好,器表呈银白色。晋源区文物旅游局保存的这面方形圆角素镜(图九),圆钮,窄平缘,虽锈,但仍可见器表呈银白色。
图九 素镜
8.宝相花镜(图一○) 现保存2面,均为晋源区文物旅游局藏。2001年太原果树场出土。一面残,直径13.6厘米。仅存一半,从残存镜体看,应为六出葵花形,圆钮,主题纹饰为两种共六朵莲花相间环绕。图案与洛阳邙山大渠68号墓、遂平县修复汝河堤岸月儿湾工地出土的宝相花镜相似,唯钮座不同[2]。一面为圆形,直径16.2厘米,圆钮,因未清理,仅从稍微显露出的镜背可以看出,纹饰为六朵宝相花。
图一○ 宝相花镜
宝相花为中国古代吉祥纹样,一般将莲花、牡丹、月季等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朵作为基本纹样进行艺术处理,变成各种不同形象的花型,造型富丽、华贵,故称“宝相花”“宝仙花”,隋唐时期盛行。
9.三鸟纹小铜镜(图一一)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80年太原金胜一电厂工地出土。直径4.3厘米,厚0.6厘米,重40.3克。圆形,圆钮,钮外为三只展翅飞翔的雀鸟,间以三朵花叶。银白色。此为太原市目前出土铜镜中尺寸最小者。此种小型铜镜,在以往发表的资料中有见[3]。
图一一 三鸟纹小铜镜
太原出土的唐代铜镜,除光流四瑞兽铭带镜为唐初期外,多数为唐中期作品,以花鸟镜和素镜为多,未见神仙人物镜、瑞兽葡萄镜等唐中期流行镜式。镜的形状除圆形外,唐代新出现的菱花形、葵花形镜形均有发现,且占有一定比例。但截至目前,尚未见有唐末出土的铜镜,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
[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文物》2010年第7期。
[2]《洛阳出土铜镜》图140,文物出版社,1988年;刘文明《熔铸的盛唐文化——驻马店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撷英》,《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8期。
[3]《豪放浪漫的隋唐铜镜——民间古代青铜镜赏析(五)》,《收藏界》2015年12期,总第1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