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3例药疹临床研究

2018-01-31王思思宋静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药疹抗癫痫痛风

王思思 宋静卉 周 武

药疹或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轻中度药疹包括固定型、发疹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等,重度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等。药疹的发病率因国家、地区、人种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1-4]。本研究对2006年9月至2016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检索,对303例药疹患者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药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增添有用的资料,为药疹的防治提供合理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中303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致敏药物、用药途径、潜伏期、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与预后。药疹的临床诊断和分型由皮肤科医生根据《皮肤性病学》中的相关标准完成[5]。

1.2 致病药物的确定 本研究的303例药疹患者中,214例可明确致敏药物。其中81例患者发病前用药种类单一,123例患者发病前虽然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但可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皮疹发生和用药时间等因素判断致敏药物。其余89例患者因用药复杂、记忆不清等因素无法确定致病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6]。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006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我院住院患者中诊断为药疹的患者共303例。其中男性患者145例,女性158例,男∶女为1∶1.09,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者年龄7~69岁,平均(37.43±16.55)岁,其中18~60岁患者193例(63.70%)。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详见表1。

2.2 药疹分型 303例药疹患者中,269例(88.78%)表现为轻中度药疹,其中发疹型药疹188例(62.05%),固定型药疹27例(8.91%),多形红斑型药疹41例(13.53%),荨麻疹型药疹11例(3.63%),紫癜型药疹2例(0.66%)。重症药疹34例(11.22%),其中重症多形红斑型共19例(6.27%),剥脱性皮炎型共11例(3.63%),(1例患者在诊断为DRESS后出院回当地治疗,未转入我科进行诊治,因此未纳入)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2例(0.66%),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2例(0.66%)。患者的疹型分布情况详见表2。

表1 303例药疹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表2 药疹分型

2.3 致敏药物 对全部药疹患者的用药史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后,214例可明确致敏药物。214例患者中共发现15类致敏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和抗痛风药是主要的致敏药物,其他如血清制剂、抗结核药和中药等亦可引起药疹。147例(68.69%)由抗生素引起,所涉及的抗生素种类较多,涵盖了临床上常用的所有种类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脂类和四环素类等。24例(11.21%)由解热镇痛药引起。20例(9.35%)由抗癫痫药物引起,包括9例苯巴比妥和8例卡马西平引起的药疹患者。14例(6.54%)由抗痛风药物别嘌醇引起。而异种血清或疫苗制剂、抗结核药和中药引起的药疹则较少见,分别为3例、5例和1例。34例重症药疹患者中31例患者可明确致敏药物,其中11例由抗癫痫药引起,8例由抗痛风药引起,7例由抗生素引起,2例由解热镇痛药引起,2例由异种血清制品(破伤风血清)引起,1例由抗结核药引起。重症药疹患者中,抗癫痫药物和抗痛风药物(别嘌呤醇)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药物,而轻中度药疹患者中抗生素类所占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类药物(P<0.05)。致敏药物的种类和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型详见表3。

表3 214例可明确病因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分类

2.4 致敏药物的变迁情况 我们将214例可明确病因的药疹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成两个时间段,分析近10年来致敏药物的变化情况(表4)。抗生素类药物是药疹患者主要的致敏药物,尤其是以青霉素、头孢等所占比例较高。但不同时间段的抗生素种类出现变化,与2006-2011年相比,2011-2016五年间引起药疹的抗生素中,青霉素和磺胺类的比例显著下降,头孢和喹诺酮类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近5年中抗癫痫类、抗痛风类和抗结核类药物所致的药疹比例显著上升(P<0.05)。

表4 近10年间我院致敏药物变迁情况 例

3 讨论

药疹是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致敏药物种类繁杂,常常为临床诊断和护理防治造成困难。本研究对过去10年间我院住院患者进行资料整理,对303例药疹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中,药疹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平均年龄为37.43岁,以青中年人群为主。不同研究中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均不相同,可能与地域、种族、经济和医疗水平有关[2,3,7-9]。药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中度药疹中发疹型药疹最常见(62.05%),多形红斑型药疹和固定型药疹也较多见;重症药疹中则以重症多形红斑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多见。药疹的症状不仅限于本研究中的临床表现,如湿疹型药疹、痤疮型药疹等类型,在本研究中并未报道。这可能与此类型药疹发病率低,湿疹等疾病本身病因复杂,无法明确是否由药物引起或患者的病史或用药史不详等因素造成。而对于一些有荨麻疹病史的患者,可能干扰皮肤科医生对荨麻疹型药疹的诊断,从而造成病例未被纳入研究范围。

对于患者致敏药物种类的分析发现,抗生素是最常见的致敏药物。这与我省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抗生素剂型多样、容易获取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抗生素种类可因时间段不同而有所改变,过去10年中,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所致药疹的比例显著下降,头孢和喹诺酮类比例显著升高,显然与细菌耐药株的变化和临床抗生素使用的调整有关。近5年中抗癫痫类、抗痛风类所致的药疹比例显著上升,反映了目前经济水平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生活习惯和就医积极性的改变。同时我们还发现,抗结核类药物所致的药疹比例也明显升高,符合现在结核病发病率再度升高的社会现状。重症药疹患者中,抗癫痫药和抗痛风药(别嘌醇)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药物,这与既往报道一致[1,10]。

本研究对过去10年住院患者药疹发病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于药疹的发病特点和致敏药物种类的总结分析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也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但由于部分病情较轻的药疹患者选择门诊治疗,并未被纳入研究中,因此可能造成临床数据的偏移。随着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的普及和完善,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临床资料,为药疹的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 Choon SE, Lai NM. An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een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Johor, Malaysiap[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ogy & Leprology,2012,78(6):734-739.

[2] Mockenhaupt M. Epidemiology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p[J]. Allergologie,2012,35(3):131-144.

[3] Zaraa I, Jones M, Trojjet S, et al. Severe adverse cutaneous drug eruptions: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p[J]. International J Dermatology,2011,50(7):877-880.

[4] 廖理超,胡白,赵政龙,等.重症药疹73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11):661-664.

[5]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115.

[6] 丁一,张艺,杰苗青,等.儿童过敏性紫癜256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6): 348-350.

[7] Zhong H, Zhou Z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An 11-year retrospective survey on in-patients of a dermatology wardp[J]. Dermatitis, 2012, 23(2):81-85.

[8] Turk BG, Gunaydin A, Ertam I, et al. Advers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five year surveillancep[J]. Cutaneous Ocular Toxicology,2013,32(1):41-45.

[9] Huang HY, Luo XQ, Chan LS, et al.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hospital-based Chinese populationp[J]. Clinical Experimental Dermatol,2011,36(2):135-141.

[10] Wang F, Li Y, Mo Y, et al.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 8-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o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Southern Chinap[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ogy & Leprology,2012,78(4):488-491.

猜你喜欢

药疹抗癫痫痛风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乱吃消炎药 当心重症药疹
痛风的治疗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重症患者药疹,你关注了吗?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癫痫药的干预效果观察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干预效果观察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