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跌倒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成效
2018-01-30陈秋玉李绮慈
陈秋玉,李绮慈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 佛山 528000)
跌倒是指突发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1]。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即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判定的不同危险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患者住院期间跌倒是多因素的,跌倒将导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等不良后果,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因此我院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跌倒护理质控,在降低跌倒发生率方面取得成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2016年在我院发生跌倒事件 发生地点、时间段、相关因素等进行分类。时间段8:00-17:00发生12例,24.49%;17:01-8:00发生37例,75.51%。地点:洗手间18例,36.74%;病房内27例,55.1%;病房外4例,8.16%。因素分析:体弱5例,10.2%;依从性差7例,14.29%;步态不稳 11例,22.45%;疾病15例,30.61%;药物11例,22.45%。年龄:>65岁以上20例,40.82%;<65岁以下29例,59.18%。
1.2 方法
1.2.1 落实护理三级质量管理控制
将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列入日常监控,跌倒不良事件评估、预防及上报是入职培训、每月科室自查、季度交叉检查重点,要求人人掌握。各科室护士长、跌倒管理小组联络员在护理管理委员会指引下负责病区培训与质量跟进,达到同质化管理及质控。
1.2.2 成立跌倒防护安全管理小组,共同推动跌倒防护项目管理工作
护理部按计划安排跌倒防护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不良事件现场查房,当接到不良事件报告短信时,查房负责人当天、如有特殊情况时两天内进行现场查房。对跌倒不良事件进行专项现场查房,分析护理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指导临床护士工作。每季度不良事件分析会上参与跌倒护理工作反馈报告,包括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科室发生跌倒后需进行科内讨论落实整改措施,对跌倒Ⅱ级事件进行RCA分析,以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1.2.3 以共性跌倒高风险评估表为基础,各专科结合专科疾病、特殊用药等高危因素,制定专科指引及预防措施
评分45分以上或存在专科高危风险的患者落实风险上报及预防措施。如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治疗时使用引起跌倒高危药物时,需进行动态评估,加强医护患及家属的沟通及时落实预防措施。
1.3 观察标准
观察开展前后跌倒发生例数,2016年为开展前,2017年为开展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开展前跌倒例数49例,开展后36例,下降26.53%,开展前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是医院重要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也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重要指标。建立跌倒防护安全管理小组,可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防控按层级管理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的跌倒预防流程管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3]。重点科室在晚班实施双人值班的基础上结合跌倒风险因素动态评估,再弹性排班。跌倒风险评分≥45分患者由医护共同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风险管理;进行预防跌倒健康教育,全方位降低跌倒的发生率以有效提升医疗护理质量,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