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分析
2018-01-30张艳
张 艳
(江苏省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心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6)
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病症,它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使得心肌坏死或缺血[1],在临床中多表现为气喘、心绞痛或休克等;该病症起病急且重,发展速度快,因此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其抢救时间长短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抢救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挽救患者生命安全有着积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将对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实施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7.5±10.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4~10h,平均入院时间(5.2±4.7)h,均行常规急诊护理。试验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8.5±10.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0.4~11h,平均入院时间(5.7±5.3)h,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急诊护理,包括常规检查、遵医嘱进行抢救,并建立静脉通路。试验组患者则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①当患者就诊时,要立刻安排相关护理人员观察其生命体征与意识,对其身体活动等情况进行评估;随后尽快送至抢救室休息,对其血常规、血标本及凝血酶等指标进行检查。②在护理中采用定时、定人护理干预,在其入室2min左右即刻给予吸氧处理,并检查其血氧与血压,并迅速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做好心电图检查;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情况,对病情进一步分析,确诊后要根据个体情况通知医务处;然后在其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行碘试验检查,记录实验时间。对需行手术的患者要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叮嘱患者排尿,并向其讲解手术过程、注意事项;若患者疼痛严重,则可适当给予镇痛药物,若患者出现休克、心律失常等症状,则要对症处理;若患者需心肺复苏,则要即刻行电除颤操作,并调整呼吸机,进行气管插管。同时对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③在转运过程中,经家属确认签字后即可进行转运交接,并提前准备后急救器械、药物等;转运过程中密切关注其心电图状态,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情况,确保其安全转入到介入室。同时医务人员之间在交接时认真填写交接报告,并对其各项检查数据与护理工作记录在案,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规范进行。
1.3 评判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后的抢救时间、经救治后康复时间及心肌梗死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观察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临床救治情况
所有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其中对照组患者抢救时间(64.1±8.5)min、出院时间(20.3±4.2)天;试验组抢救时间(50.6±7.1)min、出院时间(16.5±3.1)天;计算结果:抢救时间(t=8.177,p=0.000)、出院时间(t=4.883,p=0.000)。经两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可得,试验组患者经护理后,其抢救时间与康复时间较之对照组大大缩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心肌梗死复发情况
所有患者经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心肌梗死复发8(17.8%)例,试验组复发2(4.4%)例;复发率(x2=9.098,p=0.002)。经两组数据对比,试验组经护理后的心肌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每年的新发病患高达50万以上[2],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该病症的发生则主要与饮食习惯、情绪激动、便秘或寒冷刺激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心肌梗死发病急,且病情变化较快,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其缺血组织进行纠正,因此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对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的应用,它能根据在急诊全程护理中的需求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在接诊、手续办理及诊断等方面更能大大节约时间,让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治疗;同时通过各项急救措施与护理干预,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经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急救干预时间,抢救时间减少,使患者能够快速得到救治,及时的临床治疗使其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康复时间及复发率大大降低;较之急诊常规护理,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减少病死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在患者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