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静脉穿刺抽血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皮下淤血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2018-01-30王献萍
王献萍
(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安徽 阜阳 236000)
本次研究根据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行静脉穿刺抽血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皮下淤血案例的相关资料,对相关致病因素以及优化护理对其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说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根据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所收治的52例行静脉穿刺抽血致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皮下淤血案例的相关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26人。其中对照组有男性15人,女性11人;年龄范围14-81岁,中位年龄(45.72±2.11)岁。护理组有男性13人,女性13人;年龄范围14-76岁,中位年龄(44.25±2.43)岁。两组病患入组前均签署过研究认同书,并对研究过程和内容有明确认知。对比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其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意义。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护理组采用优化护理方式,根据本院以往护理和治疗经验,对血液系统疾病患行静脉穿刺抽血时出现皮下淤血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以此为参考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护理方式。①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在抽血时易出现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尤其是血液疾病患者更易在抽血时产生负面情绪[1]。事前对患者进行详细、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抽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反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做好心理准备,减少抽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使患者以科学的视角看待抽血行为和相关反应。在抽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若患者情绪出现不良变化应对其进行干预,严重者应立即停止抽血行为,待患者情绪恢复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终止抽血或继续抽血。②提高专业能力,护理人员要积极加强自身护理专业能力,科室内可以将抽血流程和护理操作规范成明文规定,并由护士长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抽血时应做到快、准、狠,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选择良好的穿刺血管。优化护理人员态度,增加抽血时的耐心,对抽血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作出预见,并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以降低不良反应[2]。注意插针和拔针时的动作,良好的拔针、插针操作能够有效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③加强身体检测,抽血前对患者做详细的身体检查和相关指标检查,对于体质较差,在抽血过程中可能不良反应的病患提出作出预判,对于在抽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皮下淤血的患者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3]。对于不适宜做抽血或抽血存在风险的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等到患者体质有所改善后方可进行抽血。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在饮食、运动、行为习惯上多做控制,对于病情较轻患者可改善血液状态。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两组病患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代表两组病患的计量数据,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缺少健康教育、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因素是造成血液系统疾病患行静脉穿刺抽血时出现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对照组皮下淤血时间(7.76±2.14)d,护理满意度73.72%;护理组皮下淤血时间(5.29±1.80)d,护理满意度92.55%。对比两组病患护理效果,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血液系统疾病患在静脉穿刺抽血时容易出现皮下淤血,是临床常见症,若不及时治疗则易引发较为的严重的并发症,加重患者病情[4]。有效、优质的护理对策不仅能够降低血液系统疾病患行静脉穿刺抽血时出现皮下淤血的概率,更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改善日常行为、饮食等习惯,对血液系统疾病的改善和恢复具有积极影响。本次研究中缺少健康教育、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因素是造成血液系统疾病患行静脉穿刺抽血时出现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对比两组病患护理效果,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有针对性的优化护理对策能够降低血液系统疾病患行静脉穿刺抽血时出现皮下淤血的概率,并且能够提升护理质量,应于临床重点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