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涎腺上皮-肌上皮癌1例
2018-01-30
430000湖北省武汉市华润武钢总医院
病历资料
患者,女,68岁,主诉“卡鱼刺发现舌根新生物0.5个月余”入院。患者0.5个月前卡鱼刺到医院就诊,当时在间接喉镜下发现舌体转弯近舌根处有一隆起,鱼刺插于其上,取出异物后观察这一隆起,考虑新生物可能性大,详问患者平时有无不适,患者否认有任何不适,建议喉镜检查,喉镜检查发现舌体中后段近舌根处稍隆起,由于患者当时无任何不适,遂自行家中观察,0.5个月后再次来我院就诊,诉咽喉部有发紧感,复查喉镜,发现舌根部肿物有增大趋势,为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患者平素身体可,有高血压史,有食管憩室病史,无家族史;专科检查: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悬雍垂居中;舌体中后段近舌根处可见一隆起高约0.5 cm大小实性包块,左右横径约1 cm左右,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舌体运动感觉等无明显异常;喉部、颈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甲状腺彩超提示:颈部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声像图;口咽部MRI+增强提示:舌根部异常类圆形强化灶,考虑占位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可能,请结合临床。
入院诊断:舌根肿瘤,考虑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不排除低度恶性肿瘤,建议手术治疗。根据该患者的全身和局部情况,结合肿瘤的具体部位、大小及肿瘤的性质,于2017年9月30日全麻下行“舌骨正中径路舌根肿瘤切除术+暂时性气管切开造瘘术”。手术过程:颈部舌骨上方行切口,取下部分舌骨,进入咽腔,充分暴露舌根,可见舌根处肿瘤隆起部分完全暴露于视野中,电刀逐层分离,将肿瘤完整由舌根的舌体中完整剥离出来,大小约2.8 cm×2 cm,切开后其内为实性组织;术中注意止血,避开神经;缝合舌根伤口,修复关闭咽腔;然后行气管切开造瘘;上胃管;术中出血约100 mL;术后送病检:送检组织镜下见瘤细胞呈团块样及条索样排列,瘤细胞部分呈短梭形;局部呈筛状,核分裂偶见,灶性区域疑为坏死,肿瘤周边可见侵犯横纹肌,倾向于低度恶性涎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肌上皮P63强(+),SMA弱(+),CK34βE12(+),Ki67(+,约 5%);腺上皮 CK18(+),CK(+),EMA(+)。诊断考虑:舌根涎腺上皮-肌上皮癌伴局灶坏死。
术后14 d复查电子喉镜检查示:舌根处白膜形成良好;患者于术后第16天试进食正常,术后第17天带气管套管出院。
讨 论
临床表现:上皮-肌上皮癌为1972年Donath首先加以命名,是涎腺恶性肿瘤中少见的病理类型[1]。临床生长缓慢,呈无痛性肿块。肿块多为单个分叶,少数为多结节性,边缘不规则,分界清楚,少数患者有疼痛、面瘫症状[2]。
鉴别诊断:①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是一种胚胎发育畸形,甲状腺不在颈部正常位置而出现在甲状腺下降途中的其他部位,如咽部、舌内、舌骨上、舌骨下、喉前、胸骨上、气管内、食管内、胸骨后及胸腔内等处。其中以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舌管囊较为常见。甲状腺彩超检查即可鉴别[3]。②舌甲状腺腺瘤:多来自舌甲状腺的基础上,多数是临床上诊断为舌甲状腺,当手术切除时及术后病理检查始被确诊为舌甲状腺腺瘤。③舌根血管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可发生在舌的任何部位,肿瘤初起时呈结节状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红色,患侧舌体明显增大,触之肿物柔软、边界不清,压之肿物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物又迅速恢复原状,肿瘤逐渐侵犯周围舌组织,肿瘤增大时,影响舌的功能、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舌血管瘤多累及舌的一侧。④舌根恶性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特别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较少见,多位于舌根部;舌根部有时亦可发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
治疗及预后:针对上皮-肌上皮的相关治疗及预后在临床上仍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肿瘤虽然是低度恶性肿瘤,其病理学角度看,显微镜下可见明显核分裂象,有梭形细胞,肿瘤有侵犯横纹肌现象,需要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后术后仍有30%的复发率[4];因此对于原发的包膜完整肿瘤在完整切除后术后仍需辅助放化疗。由于此类肿瘤少见,因此对于涎腺的恶性肿瘤,手术后的5年存活期报道尚不明确。
本例手术的患者术前检查口咽部颈部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口咽部MRI+增强检查包膜完整,遂术中只行肿瘤包膜表面完整切除,达到肉眼范围切缘干净,未行扩大切除,也未送切缘病检。嘱患者术后行放疗,并告知患者需要继续带气管套管2个月,根据情况我科随诊,酌情再行闭管处理。
舌根涎腺上皮-肌上皮癌较为罕见,起病较隐匿,临床特点因位置而很难发现,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一旦我们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舌体异常,必须引起警惕,及时给予相应检查,告知风险性,及早手术彻底切除,辅以放疗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