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2018-01-30
250100山东三箭集团卫生所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患,来势凶猛,疼痛不已。偏头痛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本研究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偏头痛,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偏头疼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女15例,男5例;年龄15~55岁,平均35岁。对照组18例,女12例,男6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天麻10 g,钩藤后下15~20 g,石决明20~30 g,黄芩、山栀各10 g,川牛膝、生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各15 g,益母草12 g,茯苓10 g。加减:疼痛如剧,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6~9 g、蜈蚣1~2条;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6~9 g、牡丹皮10 g;如痰多,可加半夏、陈皮、胆南星各10 g;如久痛入络,可加化瘀通络之品,如桃仁、红花各6~9 g。加入引经药,太阳经头痛选用蔓荆子、羌活;阳明经头痛选用白芷、葛根;少阳经头痛选用柴胡、川芎、黄芩;厥阴经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选用苍术;少阴经头痛选用细辛。服法: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口服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1~2 片/次(6~12 mg),3 次/d,饭后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2个/次(5~10 mg),每晚1次,15 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头痛消失,不再发作;②显效: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头痛间隔时间长;③有效:头痛减轻,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④无效:头痛无明显改善。
结 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65%),显效3例(15%),有效2例(10%),无效2例(10%)。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33.3%),显效5例(28%),有效5例(28%),无效2例(11%)。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例1:患者,女,18岁,左侧头部反复疼痛2个月,加重1 d。2个月前,患者双眼突然模糊,有缺失,伴有恶心、呕吐,30 min后眼睛逐渐看清,头部前额及颞部疼痛,无法忍受,就诊于医院。检查:血压120/80 mmHg,心率90次/min,血常规(-),尿常规(-),眼底(-)颅脑CT(-),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偏头痛。处方为散利痛、西比灵、敏使朗。服药期间疼痛减轻,停药后又发复发作,时好时坏,倍受煎熬,影响学习。1 d前,患者晚上睡觉,头部突然疼醒,前额及颞部波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心烦意乱,口服以上药品,疼痛略有减轻,但还是疼,第2天就诊于门诊部。患者左侧头部疼痛,恶心、呕吐,耳不鸣,心烦,纳安眠差,尿黄便干,舌体肥大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肝阳偏亢,肝火上炎。治宜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方药:天麻10 g,钩藤后下15 g,石决明24 g,黄芩10 g,山栀子10 g,川牛膝15 g,生杜仲15 g,桑寄生15 g,夜交藤20 g,茯苓12 g,益母草15 g,竹茹10 g,全蝎6 g,川芎6 g,蔓荆子10 g。6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6剂后,患者疼痛减轻,无恶心、呕吐,上方减竹茹、加蜈蚣1条,10剂后,疼痛基本消失,偶尔疼痛,时间短暂。继续服方15剂后,患者头部疼痛已完全消失,回访1年,偏头痛未发作。
讨 论
头痛病因多端,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与风、寒、湿、热邪有关,以风邪为主,病程短暂。内伤与肝、脾、肾有关,肝阳上亢,脾不运化,肾精亏虚,有虚有实,虚中挟实,错综复杂。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来势凶猛,或左或右,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根据古代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识到偏头痛主要是肝阳上亢,肝风熄动,肝火上扰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清热熄风为主,佐以补益肝肾为辅,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阳;益母草主要是活血利水,与川牛膝配伍即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火热之邪从尿道而出,益母草的种子为茺蔚子,作用与益母草近似,兼能明目益精,行中有补,用于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夜交藤、茯苓宁心安神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作用。头痛剧者,可加羚羊角、龙骨、牡蛎、全蝎、蜈蚣,以加强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