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融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

2018-01-30汪文斌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客户端纪录片

汪文斌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59)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媒体包括电视媒体的中心工作。

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质量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以及与之不相适应和匹配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亟需对传统电视媒体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一、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产品及产业的新特征

1.内容领域“泛纪录化”,记录形式多样化

融媒体环境下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从内容上来讲,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支持,纪录片能够被精细划分并且垂直推送至用户,因而纪录片所涉及的内容泛化,美食、旅游、整容、亲子、文化等越来越多细分题材被广泛关注。

从形式上来说,纪实类节目、纪实真人秀、短视频/微记录等渐渐被纳入纪录片领域,纪录片形式的边界范畴被扩大。诸如在线纪录片、动画纪录片、纪录片喜剧等多种形态的节目出现。

2.生产方式从专业生产走向了全民记录、人人可拍的大众化创作

纪录片的创作不再限于专业化的主流媒体和高端制作机构,而是吸纳多方能量,形成“参与文化”,UGCVGCPGCPUGC共同产出内容。例如社会制作机构“二更”,建立了线上视频内容生产制作平台,要打造纪录片届共享的“中国高清视频素材库”;再如《厉害了我的国》,活动小组采用众筹纪录片素材的方式,让公众从自己身边的点滴来看中国的变化,用自己的镜头讲述中国故事;还有《浮生一日》更是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某一天的生活琐事片段,用人人记录的方式完成了整个影片。

3.处理和表现手法上融入新媒体特征,短镜头、快节奏组成新样态

融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导演对所拍内容开始注入了新媒体式的艺术处理方式,内容讲述求“爆点”,镜头语言多为大特写、大字幕、快节奏、信息量密集的数字新媒体特征。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从长镜头慢叙事,逐渐向短镜头快节奏演变。如《舌尖上的中国》在一集50分钟的时长里,介绍5至6个地方特色食物,且各地方之间经常使用穿插镜头,多条线并进,镜头在各地人物及食物之间快速切换,让观众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新鲜感;南京广播电视台为国家公祭日创作的30集系列微纪录片《城殇》,不仅将每集时长设定在3分半钟,且通过长短镜头不断切换的方式,减少历史问题所带来的沉重繁琐感。

4.各种新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纪录片的拍摄、创作、播放等环节

纪录片的推陈出新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无人机、高速摄像机、超高清摄像系统等更多新拍摄技术的诞生,为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去观察认知这个世界,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甚至可以参与其中的观感。由云集将来传媒及爱奇艺联合出品的《本草中华》全程采用4K拍摄,多次引入无人机航拍以及广告级别的超高速摄影(子弹摄影),且穿插AE动画形式的医药小科普,是近年来国内纪录片集中运用新技术拍摄、制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VR/AR/无人机等先进的拍摄与展示技术在最近几年内快速发展并趋于成熟。探索频道和谷歌宣布共同推出虚拟现实(VR)系列纪录片《Discovery TRVLR》,该片由探索频道的VR团队和谷歌VR团队制作,通过360度全景影片带领观众穿越整个地球,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不同地方的传统文化,全身心浸入全球七大洲本地人的生活。新技术带来的真实感与纪录片所追求的本质不谋而合。

由新华社多家下属机构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制胜!中国海军陆战队》,以及西藏首部VR全景纪录片《盲界》,也均开始尝试VR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除此之外,交互视频、竖屏技术也被逐渐应用于纪录片的创作及展示环节。

5.纪录片播出平台开始由传统电视延至新媒体,并逐渐登上院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收视终端的变化,不同版本(如电视版、电影版、网络版、手机版)的纪录片被投放至不同平台播出。

现象级纪录片则更多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节目在纪录频道首播收视率为0.118%,收视表现并不突出,然而节目却在B站上,截至2017年11月的播放量为268.3万;《永远在路上》《寻味顺德》《新疆味道》等一系列纪录片均纷纷在新媒体端发力,进而为广大新媒体用户熟知;《地球脉动》《了不起的匠人》这些原本就立足于新媒体传播的纪录片则高居2016年视频网站上线纪录片播放量前两名。

而院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成为助推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平台。《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摇摇晃晃的人间》等纪录片,虽然票房欠佳,但院线放映对于影片影响力的打造,及其自身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发起网络众筹以实现纪录片的跨媒介价值转换)均有贡献。2016年获得总局电影局过审并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共6部,纪录电影全年总票房为2.05亿元。截至2018年10月19日,《二十二》累计票房已达到1.7亿。因而,从扩大纪录片自身影响力及获得良好盈利回报的角度来说,院线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纪录片投放平台之一。

6.纪录片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盈利模式因播出平台的新媒体化,由TO B向TO C转化

纪录片本身带有“高、精、尖”的内容属性,观众相对高端,因此观众为优质内容纪录片付费的潜力巨大。目前几大视频网站的优质纪录片资源几乎都加入了会员付费。2016年开始,爱奇艺纪录频道将一些经典纪录片从免费观看转为付费观看,但这并没有导致用户流失,反而为频道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一些好的纪录片付费收入甚至比一些电视剧还要好。腾讯视频与BBC合作投资出品的纪录片《地球脉动2》,播放模式一直为VIP付费会员可观看,上线后业界及观众口碑均很好,观众评分达9.5,在腾讯视频迄今已获得2.4亿的播放量,并为平台带来了一批付费会员。

随着中国新媒体视频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TO C的盈利模式,也逐渐会在纪录片变现上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二、抓住发展契机,用短视频、微记录的纪录片形式占领文化舆论宣传高地

1.短视频/微记录成为传统媒体推进移动优先融合传播的重要抓手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更符合用户碎片化、社交化收看习惯的短视频成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并快速崛起。截至2017年6月,国内移动视频用户规模已达5.25亿,移动视频终端使用率达75.2%,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时长占比超过PC端的两倍,面向移动端进行内容创新是新时代传统媒体开展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方向。短视频/微记录已经成为移动优先融合传播时代媒体创新报道的重要途径。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三大中央主流媒体充分利用短视频手段开展新闻传播,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初心》《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习近平最牵挂的人是谁》《崇尚劳动的习近平》《厉害了,我们的2016年》等,人民日报推出了《习近平用典》《共同关注》《最牵挂的人》等,新华社推出了《红色气质》《大道之行》《我们的自信》《小账本连着大情怀》等多部播放量过亿的现象级短视频作品。

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微记录代表作《初心》(共3集,每集约8分钟)采用纪实的方法,截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正定、宁德等地生活、工作时的片段,讲述了他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全网播放量12亿次,创造了微记录的网络传播新纪录。

由人民日报制作的微记录《中国的红色梦想》(6分47秒)则借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常用剪辑手法,融合新数字媒体的表现手段,用短短6分钟的时间,表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红色梦想的延续。这部微记录在主要播放平台综合播放量超8700万,位居三个中央级媒体“十九大”主题短视频综合播放量榜首。

由新华社制作的《红色气质》,用9分钟的影像资料浓缩了党的96年历史。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红色气质》充分利用新华社图片库的优势,在这些照片上做特效,比录像资料更有雕塑般的美感,是影视历史上首次尝试。在创作上,《红色气质》变硬说教为软表达。从牺牲、担当、情怀等角度表述历史,触及人性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在技术应用上,音乐、图片、特技、视频融为一体,完美结合。

平面媒体以短视频切入到视频领域。除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之外,浙报集团成立视频影像部,推出“浙视频”;新京报、南方周末、上海报业等传统媒体也专门建立融媒体工作室着力发展短视频,推出“我们视频”等内容品牌。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于2017年7月15日—2017年10月31日对9个移动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新土豆客户端、秒拍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梨视频客户端、快手客户端)和2个海外社交网站(Facebook、YouTube网站)的短视频进行了监测分析。其中九个主要移动平台在数据监测显示,短视频发布者综合排名前五名中,有四个发布者来自传统媒体:新京报“我们视频”、SMG的“看看新闻Knews”、澎拜新闻和央视新闻;仅一个来自社会制作机构:梨视频的“一手Video”,说明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微记录制作领域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2.短视频/微记录成为移动传播时代传递党的声音,占领舆论宣传高地的重要手段

在“十九大”主题宣传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中央主流媒体,以短视频特别是微记录形式作为重要抓手,顺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微记录“短、易、快”的传播优势,从而让“十九大”精神在移动端取得显著的传播效果。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对9个移动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客户端、新土豆客户端、秒拍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梨视频客户端、快手客户端)和2个海外平台(Facebook、YouTube)2017年7月1日-2017年10月31日的短视频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有两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发现:

一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中央主流媒体制作的“十九大”主题短视频不仅进入10月份九个主要移动平台短视频综合访问量前十名,并且占据了前十名榜单的第1位到第6位(六部短视频作品依次是《“我们的自信”道路篇——人间正道》《中国的红色梦想》《中国进入新时代》《领航》《习近平为你描绘“新时代”》《你我的新时代》)。相较7月至9月九个主要移动平台短视频综合播放量前十名,访问量大部分被娱乐类短视频占据,7月仅有3个传统媒体制作的短视频、8月和9月分别仅有1个传统媒体制作的短视频进入前十名。

二是央视七部迎“十九大”重点节目《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强军》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所监测的9个移动客户端和2个海外平台,短视频的播放量是长视频的7倍。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短视频/微记录仅在移动端就创造了1.6亿次播放量的好成绩,短视频/微记录播放量占到总量的94.8%,是长视频播放量(0.08亿次)的20倍。

以上例证说明,短视频/微记录符合移动端用户碎片化社交化的收看习惯,在移动端短视频的传播影响力比长视频更大。也可以说“长短结合,长短并重,在短视频上寻求突破”成为重要的传播新战略。

3.短视频/微记录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呼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形式

2018年2月,央视网熊猫频道的一条57秒《熊猫宝宝“奇一”撒娇抱大腿》的短视频,在Facebook平台播放,不到两天播放量高达1亿次,还收获了97万次点赞和224万次分享,目前已获得超过10亿次的浏览量,奇一成为圈粉无数的中国网红。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发起,70多家机构响应,广泛社会成员参与创作的《百部看四川——微视工程》,利用微记录形式,重点围绕川人、川事、川景、川菜、川茶、川酒等四川元素,从朴实的生活入手发掘文化的内涵,在当前娱乐化短视频占主体的背景下,似一股文化清流,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31日,腾讯视频、今日头条、优酷等9个移动端平台共计发布《百部看四川》相关微记录近千条,累积播放总量达9500万次,单集平均播放量96万。这种紧扣文化主题的有高度、有站位、有目的、有策划的宣传,呼应了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同时也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积极响应与落实推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重要的是要处理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重要的是处理好大屏与多屏特别是小屏之间的关系。纪录片传播的终端也许是大屏,也许是小屏,未来还会出现许多新的终端,但一个共同的、真正的、永远不变的终端是人心,所以一切传播都要直抵人心,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根据汪文斌在“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发展”高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客户端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党报客户端如何深耕基层实施差异化竞争——以浙江新闻客户端苍南频道为例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