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发展新图景

2018-01-30何苏六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舌尖题材纪录片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北京,100024)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类型开始被观众所接受,而在这种影视业活跃的氛围下,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也如雨后春笋般跃涌而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纪录频道的出现、上星,新媒体的崛起和网络视频平台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这一阶段纪录片不仅涌现了许多精品,并且在国内和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品牌”。许多学者论著和从业人士都用一种新精神、新征程去描述我们的纪录片创作,可见中国纪录片在这一阶段获得了不少成就。

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6年纪录片的播放点映数据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几年的跨度当中纪录片的总时长大概是22000个小时,在近五年的纪录片播放数据中,电视纪录片的时长大约是7万个小时。除此之外,纪录片在预算成本方面也进行了巨大调整,大大增加了纪录片摄制的成本预算。从单件作品来看,央视的投入跟民营机构的投入基本上从每分钟一万、两万甚至到十万不等,不过整体来讲现阶段的数据大约为每分钟一万元。另外,纪录片在播出时间上也有所调整,纪录片出现在黄金时段的播放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留出了大量的播放黄金时间给予纪录片,而地方台纪录片的播出时间相对较为分散。据统计,新兴媒体中纪录片的点击率前三个季度的总量是8000多亿次,其中纪录片的点击率为0.62%左右,在四个主流视频网站——腾讯、爱奇艺、优酷、搜狐中,纪录片视频点击量分别是20亿次、16亿次、11亿次、3亿次左右,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在观影感受上的统计也显示,关于人物类的纪录片反馈的观影效果较好,观众对于影片的接受程度也较为理想。从这一组数据对比下可以看出,纪录片在这个新时代下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巨大的。

一、品牌意识与类型化

纪录片作品的题材类型化明显,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舌尖上的中国》推出后,掀起了中国纪录片的高潮,这种热度一直贯穿了整个《舌尖》系列。每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都有不同的记录方式,《舌尖上的中国I》记录的都是正向的话题,而《舌尖上的中国II》却正相反,都是反向的话题。但无论是正还是反,都不能减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在观众心中的热度,这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一度成为观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从观影者的年龄来看,主流观影群体依然是在29至49岁之间,这类人群的占比较高,而且观看纪录片的受众人群基本上是所谓的“三高”人群,这里统一解释为社会地位比较高、收入比较高、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这类人群对纪录片的接受程度较高,也愿意去花流量点播观看纪录片。这些人正是纪录片观看的主力人群。

除了品牌意识以外,近年来纪录片的创作也开始借鉴了很多故事片的拍摄手段,比如在故事上的刻意类型化、影像语言的丰富、情景再现的运用等,这些方式让纪录片的可看性增强。比如《稻之道》中镜头的美感、《寻找海上丝绸之路》中镜头的厚重,这些都与传统的纪录片有了一定的区别。

品牌意识和策略的推动让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一步升级,目前形成品牌IP的纪录片有很多,比如2016年至今播出了四季的《走进乡愁》、《传家》系列和《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对于正在发展的纪录片而言,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成为纪录片从业者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成熟纪录片品牌的挖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纪录片的观看行为中。纪录片IP的形成意味着创作者可以在纪录片尚未拍摄时就积累了相当一部分潜在的观众,这对于纪录片的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二、历史、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再次勃兴

近些年纪录片仍然保持它对于历史、社会问题的揭露等特点,它们冷静客观的观察着当下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并随之记录下来,用摄影机的镜头给予观众思考。

1.对于历史问题的反思和剖析的作品

例如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关于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幸存“慰安妇”的长篇纪录片《二十二》,在上映后不仅票房破亿,还收到了极大的好评。这样优秀的表现除了冯小刚、濮存昕等的推荐外,影片本身的题材、处理手法及社会关注度等都是它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其所带来的直观后果就是它的排片从1%跃升为5%,这在院线纪录片中是少有的。从《二十二》出现以后,很多人就像当年《舌尖上的中国》出现以后知道了什么叫纪录片一样,理解了什么叫做纪录电影,这是很难得的一点。

2.直击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创作

这类纪录片主要关注的是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通过纪实的方式还原社会现实、提出社会问题、并给予展望和思考。这类纪录片的题材也十分丰富,比如关注社会中个体人物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如何把这些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是这类纪录片需要做到的。比如纪录片《我的诗篇》,影片所呈现的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那些农民工,吃着最廉价的食品,住着最廉价的房子,但这些社会地位最卑微的人恰恰有着最高贵的精神血统,他们写诗,去思考人生、思考生活,这是追求物质生活导向下许多社会上层人物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影片在国外放映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这种类型的纪录电影对于现下纪录片的商业化倾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类似的纪录片还有《中国人的活法》《诗行天下》等。

3.社会热点和政论现实类的纪录片创作

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会有每个时期的热点话题,这类纪录片正是以这些话题为突破口进行记录的,比如《教育能改变么》这部6集的纪录片直接以热点现实问题入手,梳理了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然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如何在新时期有新的转变。同样的,在中国三峡工程完工后,出现了一批反映三峡工程的纪录片创作,比如《大三峡》《中国三峡》,这类纪录片首先立足于社会热点话题,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最大的一次民生工程,如何对这项工程进行科学的阐述和解读,让群众了解,是这类纪录片的职责。

三、纪录片与主流话语

近几年来,重大历史题材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纪录片始终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让一批纪录片相继热播。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录片也拓宽了主流话语在社会中的传播,并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担负着记录这个时代的作用,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始倾力打造讲述中国文化、历史和人文的纪录片,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纪录片中,《东方主战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并且在纪录片中重申了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除了这种全方位展现的纪录片外,如《1937·南京回忆》则立足于历史某个节点,以不同人物视角为主来重新审视南京大屠杀。在反映国家话语的纪录片创作中,《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是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方针,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三十几个国家的介绍,传递了中国“和平合作”的大国方针。以反腐倡廉题材为主的《永远在路上》,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了不起的匠人》《手造中国》,以我党历史和现实发展为题材的《长征》《筑梦路上》,以人文历史为题材的《有个学校叫南开》《寻味顺德》等都是这类纪录片的佼佼者。

从票房看,2014年纪录片的票房是6.9个亿,虽然和商业片相比这个数目并不惊人,然而对于纪录片来讲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越了。2012年中国整个大陆的电影纪录片的票房仅有7万元,而到了2014年的时候,纪录片的票房已经达到了6.9个亿,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贡献了纪录片市场绝大部分票房的是娱乐性的纪实电影,例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此类娱乐节目衍生的电影,所以对于纪录片的从业者而言还任重道远。

纪录片今后的发展图景应是多种题材共融共生,各种形态相生相长,制作营销、传播水准与英美其肩,政府政策、资本市场、媒体机构纷纷对纪录片发展言情共诉,中国风格自承一脉,中国话语自成一体,成为世界纪录片生态园中的神奇景观。纪录片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舆论场建设议程的一部分。现实题材逐步取代历史文化题材成为主体,纪录片正在成为新青年的新宠,也成为社会时尚的一个标签。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优秀的纪录片制作人,外来纪录片的竞争、短视频的加入都是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冲击,因此中国纪录片需要有自己的定位标签,结合国情、结合观众需求产出的纪录片才是纪录片最终的发展方向。

(根据何苏六教授在“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发展”高端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猜你喜欢

舌尖题材纪录片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