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18-01-30蒋秀江
蒋秀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他们后续的整体发展也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是青少年教育的首要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重要场所,它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将这三方联合起来,努力实现三方教育合力,促进教育的良性互动,对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从宝宝出生开始,起着奠基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教育。
学校教育从适龄阶段开始实施。它采取集中的方式,将受教育者集中到学校,由专业人员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并通过一定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他们不断地成长。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和性质。
社区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区教育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以提高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强有力的补充。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我国中小学已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中小学校与学生家庭已达成共识,学校与家庭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双方的目标是共同教育,一起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家长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等。
我国的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虽有合作的意愿,但是,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三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密切的联系。
(一)家校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深度合作
1.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
当前部分中小学采用了家校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是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召开家长会为主。每次家长会的模式比较固定,内容没什么变化,可理解为“家长通知会”,家长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来。另外,比如“校园开放日”时学校会组织很多活动,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家长与学校双方并没有进行深层次地交流;亲子活动虽然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但许多亲子活动只是照抄照搬,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也不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从而降低了家长的参与性。
2.家校合作缺少有效的沟通途径
“家校合作”就是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让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学校更多专业教师的指导。这本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可是在实践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以单向传达为主,缺乏双向的交流,家长会变成了家长通知会,家长委员会变成了家长代表的汇报会。
3.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家校合作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出发,而不是站在学校的角度,要求家长们努力配合。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中心人物是学生本人,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心声,所以,家校合作还应该包含学生与学校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合作。
(二)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尚处在较浅层次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而丰富的社区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校和社区合作,双方融为一体,可以共享丰富的资源。学校也拥有丰富的公共资源,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可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但是,某些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深度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合作上。
(三)三方合作交流的路径较单一,时间不连续
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已有合作的意愿,但是没有深刻领会“三位一体”的具体含义,没有真正达到“教育良性互动”,导致很多活动只是形式,交流的路径也比较单一。
首先,在家校合作、学校和社区共建活动中,许多学校缺乏整体规划,有的还未将这两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的计划之中,致使组织的活动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其次,三方合作多是单向的交流,缺乏双向的沟通,只有增进相互了解,才能配合得更加默契;第三,三方合作的时间断断续续,合作的内容缺少前后呼应,缺乏连贯性,致使合作的效果不理想。
三、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构建
(一)搭建学校—家庭—社区沟通平台
良好的沟通平台可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的联系和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增进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合作做准备。可以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开通一个互动窗口,使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通过此窗口共同商讨并组织相应的活动。
(二)成立教育互动委员会
在家校合作中,为了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和互动,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多中小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们自愿报名,选拨优秀的家长成为家委会成员。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合作中,同样需要成立类似的委员会——教育互动委员会。它可包含学校的德育骨干教师、社区教育的骨干人员、家长委员会的骨干成员,还可以包含学生代表。教育互动委员会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的宗旨,主要负责沟通并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和学生等主体的关系,设计并指导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三)发挥学校的优势与主导作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叛逆、上网成瘾、自闭、情绪易暴躁,还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导致子女学习压力大,存在考试焦虑等问题。有些家长,比较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相对较少;有些家长由于知识有限,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邀请他们担任培训者,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地点可以选择在学校或者社区会议室。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带来的效果必然是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另外,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进社区的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参加。讲座的内容可以包含“亲子关系”“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克服心理误区”“青春期性教育”等,这些都是家长和孩子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办好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咨询室。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可以聘请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来社区担任心理咨询师,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理困惑。学生在学校时,老师们可以关注学生在校的行为和表现;学生放学后,家长们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或者去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的心理咨询室以现场咨询的方式获得帮助。此外,对于特殊的学生,学校还需要重点关注,比如单亲家庭子女、在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贫困户和低保户未成年子女等。
(四)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家校深度合作
家校合作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家庭的成长环境,促进良好的育人氛围的形成,从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若要具有实效,不能只注重表面的合作,需要家长和学校深度合作,保持密切联系和双向沟通,在合作的时间上保持连续,合作的内容要注意连贯性,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1.定期召开家长会
由以往单向传达的“家长通知会”过渡到“家长研讨会”,可以提前把会议的主题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告知家长,让家长们做足功课做到有备而来;还可以就同龄孩子出现的典型的问题组织家长们进行交流,各抒己见,群策群力,以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2.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周末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与孩子交流得越来越少。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高质量的亲子活动,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组织亲子运动会、“十四岁成长礼”主题班会、“亲子读书会”等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平等参与,相互合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3.鼓励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家校合作的真正含义是家长和学校老师共同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家长与老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只有家长参与并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才能促进家校理解,从而使家庭教育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并督促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并向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到家校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进一步优化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将丰富的社区资源引入学校,将拓宽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融入新鲜的血液,增强教育的实践意义,提升教育的效果。
1.开设社区论坛
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心理异常多数表现在人际关系不和谐上。可以开设社区论坛,以某一个主题开展活动,目的在于让青少年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比如,母亲节或父亲节时以“永恒的母爱——妈妈,我想对你说”或者“父爱如山——爸爸,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在社区论坛中展开讨论;9月10日教师节时在社区论坛上开展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活动。每年中考、高考过后,许多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人生重要的选择,对于选择职业教育还是常规的教育比较困惑。社区可以邀请企业精英,在社区论坛中提供许多相关信息供学生和家长们参考。
2.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创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紧跟学校教育的步伐,形成教育合力,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学校可由中小学校牵头,交给社区来创办和管理。学校可以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来当教员,聘请心理专家当家长学校的顾问。
3.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
社区拥有环境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可以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实践锻炼。比如,每年3月开展“学雷锋进社区”活动,让学生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家庭献爱心,培养他们助人为乐、与人合作的品质。邀请派出所的警官为学生进行一场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能够用法律约束自己并保护自己。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家庭、学校、教育部门和社区都有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力量,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丽静,郭泉源.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04).
[2]吴霓,叶向红.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2,(12).
[3]郭润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家校共育,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