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用地资源态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国家农业资源台账

2018-01-30郭丽英LipingDi罗其友高明杰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耕地面积样点农用地

郭丽英,张 华,Liping Di,罗其友※,高明杰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2.乔治梅森大学空间信息科学与系统研究中心,美国 22030)

0 引言

农用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2]。我国地域广阔、类型多样,水土资源及自然条件迥然,农用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3-4]。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一些地区以耕地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带来了许多难题与问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正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前沿研究的重要课题[5-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如何更加合理利用和保护农用地资源,特别是优质耕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政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度挖掘我国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数据潜力,在摸清农业资源禀赋家底,实现农业资源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农业资源时空变化特征、问题及成因,进一步明确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文章基于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根据研究内容与分析要求,甄选出了2010~2015年典型样点县(市)农用地资源数据库,开展了农用地资源变化态势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共享数据,合理利用我国农用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图1 研究地区及样点分布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该文通过对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中有关农用地资源试点数据的甄选,共选出具有典型性的9个样点地区(图1)。研究样点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本包括了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即东北区(吉林)、华北区(河北、河南、北京)、西南区(贵州)、中南区(湖北)、华南区(广西)和华东区(江苏、福建)。

该文所用研究数据全部来自“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远程汇交系统”。该系统是由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支持立项,具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完成。该套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建成以来,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应用,为国家和地区农业资源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2 农用地资源态势分析

2.1 农用地差异分析

研究样点区不同年份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如表1。整体分析来看,这些样点区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普遍较高,平均在81%以上,反映出农业生产在这些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各地区农用地所占比重差异分析来看,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农用地比重相对较大,中部地区比重较小。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最大的是福建平和县、吉林通化县,均在94%以上。北京密云、湖北江陵、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农用地所占比例在80%以上。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沛县农用地占有比例相对较低,为57%。

表1 2010年、2015年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

2.2 农用地结构分析

农用地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类型。耕地和林地是研究样点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平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9.2%。优势地类为耕地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河北阜城、湖北江陵及江苏沛县,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40%以上。林地占有面积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北部及南部,吉林通化、北京密云、福建平和、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贵州平塘县,河南济源等地处于山区,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林地所占的比例也大多在50%以上。园地面积平均占土地总面积的7.50%以上,最高为福建平和24.04%,最低的为湖北江陵,只占有土地总面积的0.26%。从表2中呈现的数据可以看出, 2010~2015年各地类所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整体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样点间的变化差异明显。

2010~2015年各样点农用地均发生了变化。从其平均值来看,耕地面积增加了333.52hm2,年均变化率为1.76%。其他地类的面积均有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是草地(-2.10%),其次为园地(-2.02%)(表3)。从样点间变化速率来看,福建平和的草地面积减少速率最快(13.79%),其次是吉林通化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长最快(11.95%),而耕地面积增长速率最快的是北京密云(5.82%)。耕地面积的变化在样点间区域差异明显(图2),耕地面积增加主要的贡献来自江苏沛县(1 544.00hm2)、北京密云(960.16hm2)和贵州平塘(879.87hm2),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河南济源(1 216.53hm2)以及河北阜城(272.68hm2)等中部地区。园地面积各样点均有减少,减少最大的地区是北京密云,其次是福建平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的地区表现在贵州平塘、北京密云和福建平和。草地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贵州平塘,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的主要是江苏沛县(2 049hm2)。

图2 2010~2015年农用地面积变化

图3 2010年与2015年耕地质量水平比较

表2 2010年、2015年各地类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

表3 2010~2015年农用地面积变化情况

2.3 耕地质量水平分析

耕地质量等级共分为10类,由高到低分别从一等到十等。从图3各样点农用地各级质量所占的百分比看,研究地区的耕地质量基本处在前6个等级,土地质量相对情况较好,只有贵州平塘县耕地质量处于后5个等级,农业生态环境堪忧。2010年,江苏沛县的一等耕地面积达到54.62%,耕地质量都处于前5个等级,其次为河南济源,一等耕地面积占33.31%,次之为湖北江陵,一等地耕地面积占23.46%; 二等耕地面积占有比例最大的是湖北江陵(52.10%),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二等耕地面积占25.13%; 三等耕地质量面积占比例最大的地区是河北阜城(45.97%)、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39.81%)和吉林通化(27.47%)。2015年,江苏沛县的一等耕地面积依然占到52.76%,只是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其次为湖北江陵(23.46%)及北京密云(11.19%); 湖北江陵(52.10%)的耕地质量保持不变,其主要耕地质量为二等地; 河北阜城(53.39%)和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40.13%)三等耕地质量面积所占比例有所增长,吉林通化(27.47%)保持不变,而贵州平塘县耕地质量为十等的土地依然占有最大比例。

2010~2015年农用地土地质量变化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的河南济源一等地的面积减少迅速,一等地耕地面积流失高达29.92%,同时一等至三等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四等至八等地面积有所增加。其次,地处东部地区的河北阜城,一等地面积所占比例也在减少,江苏沛县的耕地质量也有所下降。

2.4 土壤质量状况分析

土壤质量指标主要选取了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全氮平均值、速效钾平均值及土壤pH。

样点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为20.25g/kg。其中,最高的是东北吉林通化(40.9 g/kg),其次是福建平和(26.30g/kg)和湖北江陵(25.88 g/kg),西南区的贵州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只有3.39g/kg,从北部向南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样点地区土壤全氮含量的平均值为1.16g/kg,最高的地区在贵州平塘(1.99g/kg),华北地区的北京密云和河北阜城含量偏低。南部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同时样点间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地区在福建平和,其次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土壤速效钾平均值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河南济源含量最高,其次为河北阜城和北京密云,而南部地区的贵州平塘和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含量偏低。从土壤pH看,中部地区的pH普遍偏高,土壤呈碱性,而南部及北部地区的pH偏低,土壤多为酸性。

从2010~2015年农业用地土壤质量变化(表6)来看,中部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普遍有所提高,土壤pH都有所下降。

表4 2010~2015年耕地质量比例变化 %

表5 2010年、2015年农用地土壤质量

表6 2010~2015年农用地土壤质量变化

3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研究结论

(1)从土地利用构成来看,耕地和林地是各样点主要地类,平均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耕地为优势地类的样点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均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林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部及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度平均在50%以上。2010~2015年,全国各样点农用地均发生了变化。耕地总体的平均变化率为1.76%,增加的耕地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及水域,而耕地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快速发展的中部区域。草地的减少速度最快(-2.10%),其次为园地(-2.02%)。

(2)全国各样点的耕地质量的10个等级来年差异明显。从2010~2015年耕地质量数据变化看,耕地质量整体呈下降态势,尤其在我国的中部地区。

(3)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全氮平均值、速效钾平均值及土壤pH的分析来看,东北地区的有机质含量最高,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南部地区的全氮含量较高,华北地区普遍偏低; 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的地区也在南部地区。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最高的地区分布在中部地区,而南部土壤含量较低。从土壤pH来看,中部地区的pH普遍偏高,土壤呈碱性,而南部及北部地区的pH偏低,土壤多为酸性。

3.2 对策建议

随着对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日益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与措施。2010年以来,虽然各样点区域的耕地数据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但其主要来源于荒地、林地、草地及水域等类型,如何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切实保障耕地来源质量及其综合生产力水平,同时确保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不毁林草、不占河湖等生态用地,将成为我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科学协调土地生产、生态与生活“三生”建设的重要准则。

由于耕地质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土地开发、复垦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土壤质量问题(如盐碱地、重金属污染等),以及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如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几个方面,如何在认知耕地质量形成机理和明晰影响质量变化主导因素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土地生态整治、耕地快速培育和农田防护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农用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事关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破解当前影响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难题和问题,关键在于创新农业资源管理与配置体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议进一步加大农用地资源综合整治与保护力度,加快国家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建设与共建共享,加强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前沿的技术方法和科学决策研究,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决策参考。

[1] 刘彦随,王介勇,郭丽英,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12): 4269~4274

[2] 李文华,成升魁,梅旭荣,等,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 2016,18(1): 56~64

[3] 罗其友,唐曲,刘洋,等,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7,33(27): 158~164

[4] 宋伟,陈百明,史文娇,等, 2007年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11): 1449~1455

[5] 王冼民,杨锋,杨少瑕,等,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的效用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38(2): 72~75

[6] 郭凯,郭越,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农业经济, 2017,(3): 23~24

[7] 金臻岚,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20): 10, 13

[8] 张铁亮,李玉浸,刘凤枝,等,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分析.生态经济, 2010,(9): 91~94,99

[9] 刘鸿,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38(8): 111~115

[10]Dong Liu,Zhiming Feng,Yanzhao Yang,et al.Spatial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China at county level.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5): 833~844

[11]Kai Xu,Dawen Yang,Hanbo Yang,et al.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 in China during 1961~2012:A climat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Hydrology, 2015,526:253~264

猜你喜欢

耕地面积样点农用地
纾困与破局: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农用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基于空间模拟退火算法的最优土壤采样尺度选择研究①
农田灌溉用水量统计工作中的样点灌区选取方法研究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
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